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本文摘自《传习录》, 王阳明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出版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

凡·高说:“没有什么事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作 品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王阳明的《传习录》便是这样的存在。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的学术讲话及论学书信的集子。曾子 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 “传”,就是老师传授下来的知识。“习”是熟悉、练习接受来的“传”。《传习 录》的题名就出自此语。

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得罪宦官刘 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任驿丞。王阳明居此地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 一”等重要思想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都是作于此时。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 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被后人尊为“立德、立功、立言”三 不朽的圣人,那么他所代表的王学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王学就是人生哲学, 是唯心的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到北宋程颢开其端,南 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但最早提出“心学”二字的却 是王阳明,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些 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所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致”的功夫其 实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的过程。而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 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过程,也被称为龙场悟道。

至此,王阳明的思想便已开始形成,此后多年也不过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践行、印证。

正德五年(1510 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升任庐陵县知县。正德十一年

(1516 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平定征南王谢 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的暴动。正德十三年 (1518 年 ) ,王阳明恩威并施,平 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 (1519 年 ) ,他受命堪处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谋反,遂起义军平叛。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 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仅用三十五天,便生擒宁王及其党羽,收复所 有失地。嘉靖六年 (1527 年 ) ,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王阳明既能上马治军,又能下马治民,手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 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 “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 “王学”。嘉靖七年 (1528 年 ) 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 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号文成。

有人疑惑,市面上《传习录》版本众多,而我们为什么还要出版?

首先《传习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末民国以来蒋介石、东乡平八郎

(一生俯首拜阳明)等人对其极尽推崇,而阳明先生本人传奇的事功(立德、立 功、立言)经历也一直为现代人津津乐道。较纯粹学者相比,阳明先生的个人 魅力更突显,而其学说思想,时至今日仍有其特殊的意义。

其次,本书作为叶圣陶先生点校版本的修订版,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新 添了部分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与理解。同时,修订了原版中百余处错误,增 补了两处缺失的翻译,以及一处原文部分的缺失内容。

最后,王阳明一生都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不断践行着自己 提出的王学理论,最终成为历史上“三不朽”的圣人。这也正是我们重编此书 的目的,希望借由此书让读者了解到一个不朽圣人的“立德、立功、立言”, 并从中获益。

钱穆先生评价《传习录》时说:“这本书也是人人能读的……王阳明自己是 一个大学者,但他讲的道理,却说不读书的人也能懂,他的话不一定是讲给读 书人听,不读书人也能听。”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并将 其转化为自身精神的一部分”。

当然,由于编者学力不逮,书中难免有所纰漏,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品简介:

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本文摘自《传习录》, 王阳明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出版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此版在叶圣陶注释的绝版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查缺补漏,再做修订。确定新高度,再现大师眼中的大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