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又一散文精品集,和你聊聊绘画那些事儿

本文摘自《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丰子恺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

丰子恺又一散文精品集,和你聊聊绘画那些事儿

丰子恺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绘画的完成

以下请把东西洋两种绘画的发展史简要地说一说。在东洋方面,当然中国是文化的代表。故现在但说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绘画,萌芽于黄帝时代,成立于六朝时代,发展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元、明、清大家辈出。中国的绘画史,可谓庄严灿烂。惜乎历代各家的作品,或失亡于丧乱,或秘藏于民间,或被掠于外人,没有系统的保存与流传。幸而现今各书店影印古画不少,前代作风,在这些复制品中亦可窥见其大概。

现在把我国绘画的发展分作四步叙述之。即一、六朝以前的绘画,二、唐代的绘画,三、五代及宋代的绘画,四、元、明、清代的绘画。各时代的画风,有显然的异点:即六朝以前以人物为中心,唐代山水画独立,五代及宋代画院最盛,元,明、清山水人物并茂,集绘画之大成。即前二节是中国绘画的完成,后二节是中国绘画的繁荣。这里就分作两章叙述。以下所述诸家,是我们中国人所不可不知的。我国古人,往往一人兼有字、号及别号。这一点读者必须记诵,否则鉴赏古画或读画论时,大受阻碍。

一、六朝以前的绘画(人物中心时代)

中国绘画正式成为艺术,始于六朝时代的顾恺之。中国绘画最古的留传品,莫如顾恺之的《女史箴》。故顾恺之可说是中国画的始祖。但在顾恺之以前,三代、秦、汉,并非没有绘画。不过其绘画或技法幼稚,或意义不同,只能看作绘画艺术的整备时代。到了顾恺之手里,方才成为完全的艺术品。

远溯绘画的起源,实在黄帝时代。黄帝时苍颉造文字,即可说是绘画的萌芽。因为中国的文字的造法,不像外国的根据声音,而根据形象。故六书的第一项就是“象形”。象形就是照物件的形状描一个大体,以代表这物件。如日、月、山,川,鱼、鸟等字,写作篆文时,竟是一种速写或略绘。六书的第二项,曰“指事”,也以形象为根据。例如上、下,本、末等字的篆文,仿佛在略画上加了一点记号。故这种文字其实就是绘画。故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

最初把书画分开的,据说是黄帝的臣史皇,及舜的妹嫘。当时他们怎样把书画分开,我们不能知其详。但依想象,大约不过是象形文字稍稍加详,不当作记事的符号,而用为装饰罢了。或者,就像现今流行的图案文字,把文字加以修饰,使自成一种美好的形状,以供装饰之用。总之,书画最初分离的时候,绘画还是一种图案。

绘画从图案发生,在古代的遗物的模样上可以窥知。夏,商、周三代的美术,我们现在所能见的,只有地下发掘出来的器皿。这种器皿上有种种的雕刻。这便是古代图案,也可说是古代的绘画。试看古代的钢器,其纹样大约可分二种,即几何纹样与动物模样。几何纹样中最普通的是水浪纹、连锁纹等。动物模样则负鸟走兽都有。形态幼稚而古朴,线条简单而坚劲。在金石书画上,这些古代绘画富有美术的价值,但在绘画的发展上看,这些毕竟是技术简陋的表现。其古雅不可及,但其巧妙亦不足道。

三代以后,经过了短促的暴秦,而入汉家天下,绘画就显著地进步。第一,是植物纹样的出观。三代的人,只画动物而不画植物。这大约是动物对人关系亲切的原故。西洋最古的壁画,也只见动物而不见植物。可见人类的生活与艺术,大体是相同的。汉代植物纹样的出现,据说最多的还是葡萄。葡萄不是中国的本产,原是外国采的种子。像诗中所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可知葡萄是外国进贡来的东西。汉武帝时,命张骞通西域。后来明帝又命班超使西域。汉代与西域交通频繁。葡萄的入中国,正是这时候的事。中国人为什么不描写眼前的许多草木花果,必须等到西域来了葡萄方才描植物呢?这是难于考究的一问题。或说,葡萄纹原是西域的图案模样,与葡萄一同流入中国。盖张骞、班超的通西域,不仅带了西域的东西来,又带了西域的艺术来。故汉代文化受着西域的影响。

人物画在汉代已非常发达。据史传:武帝于甘泉宫画天地太一及诸鬼神像。又于明光殿的壁上涂胡粉,施以青紫的界线,画古烈士像。宣帝时,画功臣十一人像于麒瞵阁。广川惠王的殿门上画古勇士成庆之像。鲁灵光殿中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神灵等。当时民间的门户上亦画神像,大约就像现今农家门上所贴的门神。元帝时,画道大盛。设立宫廷湖院,罗致天下画人,命为帝室作装饰,当时画院中的人,最著名的就是毛延寿——画错了王昭君的画像而被杀头的。那位受贿画家。其他还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都是元帝的画院中的画工。到了东汉,明帝亦颇好文雅,设画官,使图写经史小的故事。又创办鸿都学,集天下之奇艺,画家是其中主要人物之一。故东汉时代,出了不少著名的画家。如张衡、蔡邕、赵岐、刘褒,都是长于绘画的。不过他们的作品不传,我们无从窥见汉代绘画艺术的实相,只能从历史的记载上知道有上述的盛况而已。

汉以后,三国、魏、晋、六朝的时代,天下大乱。或鼎立,或对峙,或纷争,无有宁日。绘画偏在这戎马仓皇的时代大大发展起来,吴有大画家曹不兴,晋有卫协,北齐有杨子华,而所谓“六朝三大画家”,尤为著名。三大画家者,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是也。这班画家,不但长于画技,又长于画论。如前章所述的“画六法”,便是卫协,顾恺之等所倡导,到了谢赫而集大成的。

顾恺之于画技画论两方面都展着天才。而且画与文字,都留传到现世。故绘画史家视此人为中国画祖。他的作品,现今存在的有两种,即《女史箴图》及《洛神赋图》。前者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中,后者曾为端方所藏。这两种作品的复制品,现在我国已有印行。不过很不清楚。—则其物所历年代太久,不免处处损坏,二则照相制版缩印,又不兔打一大折扣。《女史箴》和《洛神赋》都是古代文字上的名作。顾恺之是根据了文学而作画的。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的时代。是晋陵无锡人。其人有才气,富于学问,尤长于画道。起初师事卫协。后来青出于蓝,名望比先生更高。当时宰相谢安曾经热烈地称赞他,说;“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关于他的画技的高妙,有两则逸话可以证明:顾恺之慕邻家处子。某日,绘其像,悬壁间,以针刺其胸。忽邻女患心痛病。拔去其针,病即愈。又一则: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向朝贤求布施,士大夫所舍无过十万者。恺之素贫,却允捐百万。及期,命寺僧备一壁,闭户一月余,绘成维摩颉像一躯,点睛之日,命寺僧向观者求施。户开,画像灿烂生动,光照一寺,观者皆乐愿解囊,俄顷得百万。这两段逸话,前者颇荒唐。大约是后人欲极言恺之人物画之高妙,而捏造事实的。后者事虽不可考,其理亦有根据:顾恺之与其师卫协,于人物画研究功夫皆甚深。大家主张画。人最难于点睛。卫协画人不点睛,说“点睛便欲飞去”。恺之画人亦数月不点睛。他的画论说:“四体研蚩,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即眼睛也。

统观以上所述皆是人物画。可知中国绘画在六朝以前,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当时还有犍陀罗[ 犍陀罗,古印度地名及国名。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的阿育王遣人来此传布佛教,渐形成犍陀罗式的佛教艺术。 编者注。]地方传来的佛教画,所谓“犍陀罗式佛教美术”,也都是人物画——佛像。当时风景画尚未独立。风景仅用以当作人物画的背景。而且用背景的也极少。风景画——在中国即山水画——的独立多始于下述的唐代。

二、唐代的绘画(山水画的独立)

六朝之后的隋朝,治世仅五十年。也有两位画家,即展子虔与郑法子。但无甚特色,作品亦失传。大唐统—,治世三百年。其间画家辈出,初唐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大尉迟、小尉迟父子(父名跋质那,子名乙僧)。中唐人才更多:吴道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王维、张璨、毕宏、韩斡、韦偃、周防、边鸾、李真,或专工人物,或专工花鸟,而多数长于山水,都是绘画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就中吴道玄、李思训、王维三人多就为划时代的革命画家。他们的革命,就是把画材的范围放大,遍取山水人物花鸟,使之入画。而千百年来为中国画之正格的风景画,由此独立。

在唐朝以前,山水画虽亦有之,但其形式很死板,而且很拙劣。都是图式的,模型似的。或者山水远近不分,或者山水与人物比例失当。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话:“魏晋以降,名迹之在人间者皆见之。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比山大。”“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可见唐以前的风景,还与图案模样相去不远。唐初,画法稍稍进步,用细线一一精写对象的细部,略似现在的钢笔画。其法称为“铁线描”,谓线之细而硬若铁线也。还有一种稍委婉的线描,称为“游丝描”,谓其线之活泼若游丝也。然而这种画法都陷于图案风,全无写生之趣。即张彦远所谓“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开始改革这等线描的,是吴道玄。

吴道玄字道子,是玄宗时阳翟人。他起初也学铁线描及游丝描,后来反对这种细描,开始用粗细不问的线。从前描线时,腕的用力不分轻重,一律到底,仿佛现在的用器画一般。吴道子开始用写字般的笔法米来描线,用力或轻或重,挥笔或快或慢,—视对象的性质与主观的感觉而定。故其笔富有生趣。故昔人批评他说:“吴道子笔法超妙,百代之画圣。早年颇纲,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神。”又有人说:“吴之用笔,其势圜转,衣服飘飘举。”因此人称吴道子的线条曰“吴带当风”。用这种线条来写山水,其山水就表出个性,富有写生的意趣。故山水画的独立:以吴道子的线条为引导。

然山水独立革命的主将,是李思训与王维二人。李的画法细致而力强,王的画法渲淡而自然。李为北宗之祖,王为南宗之祖。中国绘画自唐以来,分南北二宗。现在就这两位开祖略说之。

李思训是唐的宗室,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早岁即以画著名。他所画的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成一家之法。其子昭道,稍变其父之法,而妙又过之。一家五人,皆擅长丹青,而思训昭道父子为最著。用金碧辉映,其画法自然与吴道子异趣。吴是简笔的,李是工笔的,不过这工笔不似从前的死板,却从自然观察中实地写生,画面自能生动。朱景元的《唐朝名画录》中论吴、李二人,有这样的一殴逸话:“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命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大同殿使图之,一日而毕。时有李思训将军,擅名山水,帝亦宣大同殿使图之,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知吴道子笔意刚健,一气呵成,李思训笔致工细,精审从事。二人各有好处。继续李思训的画风的,有宋朝的赵斡、赵伯驹、赵伯辅、李唐、刘松年、马远勺夏珪等,即所谓“北宗派”。

与李思训相反,另树一帜的,是比他年纪稍轻的后辈王维。其画派称为“南宗派”。承继者为宋朝的董源、巨然、朱家父子及元朝的四家(见后)等。但所谓北宗南宗,并非在当时早就定下名称的。乃一直后来,明朝的莫是龙及董其昌,把唐、宋以来的画家依作风归类,方始定下“南宗”“北宗”的名称。董其昌论画风,有这样的话:“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分于唐时。北宗则李思训父子……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但董其昌的分法,并非判然,其间亦有交互错综的画风。有的可数入北宗,亦可数入南宗,也有不能入北宗,亦不能入南宗者。不过李的金碧辉映与王的渲淡自然,确是中国绘画上最主要的两种画法。李思训的作品已经不传。王维的作品传到今日的,有《江山雪霁图卷》,复制品也容易看到。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玄宗时擢第进士,官书尚丞。事母崔氏至孝。其居丧哀毁骨立,不胜丧服。通诸艺,作诗不亚于李白、杜甫,当时称为诗坛四杰之一。又工画,富贵权门皆拂席相迎。宁王、薛工尤待之如师友。时值安禄山反,王维为贼所捕。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令为给事中。因此贼亡后,王维得罪下狱。其弟王缙,愿削自己刑部侍郎职,以赎兄罪。于是王维复为右丞。后弃官,栖隐辋川别业,友诗画琴瑟,以送余生。其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与弟缙皆皈依佛门,居常蔬食,不茹荤血。以清静长终。其画如其人,又如其诗,淡雅而自然,尤富诗趣。故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董其昌说:“文人画自王右丞[ 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编者注。]始。”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上的—大特色。西洋文化亦分业。画家有胸无点墨者。故其作品亦多匠气,毫无风韵。中国画饶有风韵者,正为画家多兼文人之故。英语称画家与漆匠皆曰painter,画家与漆匠的工作亦相似。在中国则画家与漆匠名实均大异。这是东西绘画上的一大异点。这异点的来由,画法与画家互相关系。因画法不同,画家所需要的修养亦异。因画家的修养相异,其画法遂益见不同。

以上是唐朝以前的中国绘画界的状况。一方面由图案变为铁线描,又变为吴带当风,再展出金碧与渲淡。一方面由动物植物纹样变为人物,又变为山水、花鸟。可知到了唐代,绘画在技法上及题材上,皆已完全发达。仿佛一个人已达成年,身体精神均完全发育,以后可以展开其伟大的事业了。

作品简介

丰子恺又一散文精品集,和你聊聊绘画那些事儿

《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丰子恺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

一代文艺大师丰子恺,对中西绘画深有研究,并一直在绘画教育上贡献颇丰。

本书将其“漫谈绘画”的文章集结一册,以飨读者。深入浅出,既可作为绘画普及之作,又可常读常新。

丰子恺先生站在中西方文化之间,以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不失偏颇又满富情怀地讲述中西美术的发端、演变、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并佐以实例分析。行文洗练,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美丽的艺术世界。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