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中国人是细腻温情的,他们愿意把生活归结于“酸甜苦辣咸”五味。尝尽这五味便是历练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方冷暖自知的况味。

而跳出自我来观,世界又是多姿多彩。尽管我们曾渴望着的未来,它只有鲜亮没有暗淡,可终究无法阻挡命运之光穿过生活的棱镜,幻化出颜色各异。

于是,我们便把这五味杂陈、七彩斑斓的,叫做人生。

于是,当七月七出生的巧姐,遇到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便是两张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的白纸,以这五味杂陈和七彩斑斓为调色板,描画出一个由秀色满园到返璞归真的人生。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初读红楼,对年幼的巧姐入选金陵十二钗正钗颇为不解。后来终于明白,红楼梦一如一幅高妙的国画,最精彩处不在画端,而在留白。

一部伟大的小说,其伟大不止于话内,更在话外。话外之音,如琴之余音。琴音已绝,余音依然绕梁。

这样的留白和余音,在巧姐身上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王熙凤的补写。

跟作者一样,读者眼里心里的王熙凤无疑是精彩而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篇文加以概述。因为王熙凤身上体现出的人性里的光明与黑暗,也恰是我们自身人性里的优点与弱点。

面对人性的闪光点,我们有欣喜,可面对人性的弱点,我们又有着几许悲哀与无奈。悲哀在于,你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无奈在于,你明知道它会啃啮你的肉体和灵魂,却又时常不得不对之俯首称臣。

从王熙凤身上,我们照见了自己,可又无法使之明晰。是啊,世间最难了解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恰是自己。

王熙凤的命运最终以悲剧收场。而这剧里,启幕和闭幕,没有酝酿与推波助澜,一如她不见其人便闻其声的笑,笑着而来、飘忽而去。高潮处,戛然而止。合上书,当厚厚的帷幕把凤姐的欢笑与憔悴、精明与疲惫关起来时,总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怅然。

意犹未尽的其实不止我们,还有作者。

作者深知落幕之时的心有不甘,于是便在戏里埋下了几颗蜜饯,以为余音、以为留白。不至于让你回味起来,只有苦涩、没有甜蜜。

这蜜饯,便是巧姐和板儿于繁华热闹处,演出的一场不动声色的戏,以一个佛手和一个柚子为道具。当大观园的才子佳人们演绎着他们的诗酒年华时,两个稚子,也在哭闹与嬉戏声里,无意间为后来的人生画卷描出淡淡的一个伏笔。

关于这个伏笔的解读,我不太认可“脂砚斋”的说法。如果把佛手和柚子仅仅理解为冥冥中佛法的无边广大和因果度化,则依然没有摆脱因果宿命论的俗套与窠臼。我们知道作者曹公恰恰是一个不屑于流俗的人。

我的看法是——

所谓“佛手”,即“福寿”。

所谓“柚子”,即“有子”。

这是作者对“枉费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的一种代偿。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王熙凤尊贵固然不假,可她何曾有过福寿?

精明强干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千疮百孔的憔悴之心。生前失人心、夭亡背骂名。

而她另一个最重要的悲剧来源,恰在于她的无子。

如此强悍的凤姐,之所以也有被色鬼的丈夫贾琏杀得满院子逃的时候,在于她少了一个最重要的资本,那就是将来可以顶门立户的儿子。

在那个时代,尤其是人丁日渐单薄的贾府里,这才是最大的危机所在。你看看,同是女眷,孤儿寡母的的李纨,就相对从容许多,为何?

除了她的德行与为人,最重要一点是李纨有个儿子贾兰,可王熙凤没有。这也恰恰是王熙凤之所以以恶毒的手段对付尤二姐的根本原因。

跟喜欢凤姐的读者一样,作者对凤姐这个人物始终是存着怜惜的。于是,他让凤姐的缺憾在女儿巧姐身上得以实现。关于巧姐日后和板儿的“福寿”、“有子”,便为补齐这缺憾与短板。

其二、以巧姐最终和板儿的结合,以实现对人性良善的嘉许。

虽然作者的字眼里有“留余庆”和“积阴鸷”,但若因此便认为巧姐的结局,是他持“因果报应宿命论”的结果,那是误解——

迎春手里的“太上感应篇”以及其它诸多事实已经说明,这里不再展开论证。

王熙凤和贾母、王夫人等对刘姥姥当初的体恤是善举,刘姥姥后来对巧姐的救赎与接纳是报恩,也是善举。

想想看,如果只看到了贾府里的善,而没有刘姥姥的报之以善,这善良依然显得单薄,也不是作者笔下想表达、和读者心里所期待的。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这里体现的,不是所谓因果轮回下的“现世报”或者“后世报”,乃是一种对人性里良善的,作者良苦用心的嘉许。

其三、是作者对自身命运际遇的投射与思考。

巧姐从襁褓到少年时期被迫离开贾府,和作者自身的命运与际遇是高度重合的。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巧姐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也是作者同期的经历。而后来巧姐归于田园生活的平淡与安宁,又何尝不是作者本身的写照与期许?

作者在经历了从车马喧嚣到门可罗雀的家庭变故后,完成了由凤凰变麻雀的蜕变。从而看透世事、看透人情、体悟人生,从此屈就于男耕女织的普通田园生活。他终于明白,轰轰烈烈的理想与追求,不过是到头来守着一亩瓜、二分田的安宁与恬淡。

而现实里的他终归与此尚有差距,于是,他便把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与对生活的追求,赋予在巧姐和板儿身上,让自己的人生体悟以这种方式得以实现。

所以,他决不可能让巧姐去做藩王的小妾,再经历那不堪回首的缥缈之梦。他要让巧姐像一湾清澈的溪流,流淌在山涧、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这是繁华落尽后,他内心的一颗希望之种,而埋种之土,则是最疾苦却有人间温情的“荒村野店”。

其实,这种暗示早已出现。那个让宝玉牵念和歆羡不已的、同样会织布的二丫头,就是巧姐后来的样子,当然也是作者自己渴望而歆羡的样子。

所以你看,曹公可有闲笔?

二丫头不是没有来由的信手拈来,板儿和巧姐的一场哭闹嬉戏,竟是一场大戏!

巧姐的结局,续书里写成了嫁到有钱的周地主家。这就不但违背了判词,也违背了作者一开始着重强调的一个“巧”字。

当初,尊荣显贵的王熙凤求乡野村妪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那是一段富贵与贫贱交相辉映、翩翩起舞的美妙画卷,也是一段活色生香的锦绣文字,续书者大笔一挥,给辜负了!

巧姐若果真嫁到了周地主家,又何巧之有?又怎么体现当初刘姥姥嘴里的“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一个“巧”字,不单是恰巧。更含着巧姐“生不逢时”又“恰逢其时”的命运之诡谲与岁月流转。

与此相对,87版电视剧的处理是非常不错的。

巧姐流落烟花巷中,又巧遇刘姥姥,这时的“巧遇”,是含着泪的、悲喜交加又恍若隔世、力拔千钧的“巧”。

且看——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姥姥满脸堆笑:“妈妈,您就让我见一见那孩子吧?”那老鸨冰冷地吐了一句:“不行!师傅正教曲儿呢!”姥姥老泪纵横,拉起板儿:“走!咱回家,卖房子、卖地!”……倾家荡产也要赎回巧姐。

这一处理,类似“脂本”里对尤三姐的处理。

流落风尘里的苦难与救赎,更能彰显生命撕扯与涅槃的华彩与力量。一如一块有瑕疵的美玉,比一块无瑕之玉被救赎,更具悲剧的力量。

书里若隐若现的巧姐,一如留白,看似空洞无力,却有着一个七彩斑斓、五味杂陈的人生。而所有的富贵与苦难、荣华与波折,最终以一个白茫茫大地为背景。

只是,相同的背景下,有的人“家亡人散各奔腾”;有的人“欲洁何曾洁”;有的人了悟、遁入空门。当那张七彩晕染又不着一笔的留白,终归于一场漫无边际的茫茫大雪。

我们是否可以想见——

卖了田地的刘姥姥带着板儿,赎出了巧姐,祖孙三人走在茫茫白雪之中——

可真是一场知人事的雪啊!

它将一切繁华与残败了无痕迹;将烟花柳巷里的腌臜无奈严严实实地覆盖,重新还一个清清白白的世界;它为巧姐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此时的巧姐,带着干干净净的身躯和心灵投奔到虽贫苦却有人间真情的“荒村野店”;被一场大雪洗尽铅华的巧姐也从此跟着板儿过上了虽贫苦却真正幸福的生活。他们留下的足迹被晶莹的雪花填平,一如抚平了所有的苦难沧桑与伤痛。

从此,身后的世界,了无挂碍。

红楼群芳谱:命运,是一幅七巧板

经年以后,当纺车嗡嗡响起,巧姐抬头看一眼天,西天里,太阳撒下余辉,心底再也没有悲伤,记忆里也不会留下一丝过往的痕迹。只有太阳余辉的金线和纺车上的丝线,密密匝匝织在一起,把幸福和安宁织成嘴角的一抹浅笑。

也许,板儿就快要从田里回来了,她放下手里的线,绾一绾低垂的头发,每根发丝里都有阳光的味道。

她像一只轻快的小鹿奔放在田野上,她的欢快纯真,一如当初宝玉遇见的二丫头。(文/韩乾昌)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