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待文字如神灵,今人对待文字如“屎尿”

文字在古代是人神沟通的工具。那时认字的人少,认字的人几乎都有至高的权力与地位,他们立言几乎等同于真理。文字在今天呢,建国前,文盲率95%,后来简体字推行,认字率是上去了(95%),但识字率仍然低迷(只有5%)。

古人对待文字如神灵,今人对待文字如“屎尿”

难道使用汉字的人多了,珍惜汉字的人就少了?世事万象的价值曲线仿佛皆是此理。逆理而行,知其难而为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古人敬惜汉字,凡是写有汉字的纸都会被当作宝贝一样的对待:被丢弃的字纸要被捡拾起来,污损了的纸要被清水洗净,最后按期在惜字塔中焚化,就像今人火化尸体那样郑重,仿佛只要如此,那些写有文字(含有真理)的纸,就能安息升天,到达造字之祖仓颉所在的地方,并世世代代为人启智。

古人对待文字如神灵,今人对待文字如“屎尿”

惜字塔

古人慎用汉字。祸从口出还可挽回,口说无凭无影,多解释几句即可。而一旦祸从“文”出,灾祸形成了文字,刊登在了纸媒、网站或者新媒体上,那就有了物证,仿佛铁板钉上钉,加之现在“娱乐至死”、“流量为王”的时代,传播速度空前惊人,一篇爆文获得100000+的阅读量早已轻而易举,稍不注意便传得妇孺皆知,社会舆论排山倒海而来。

所以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才会发文反思:“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能轻视。”研究学术的人当如此,在传媒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当如此,如今自媒体泛滥、人人都能当上15分钟名人的时代更当如此。

为什么这类事情古人做得总是比今人好?清朝张允祥著有《广惜字说》,其中《惜字良规》中有《惜字宜戒七则》《惜字广意六则》《惜字正诠十二则》等教人慎用文字的篇章。同代的冯至在《惜字三宜》里列举了九条不恰当对待文字的方式。

古人对待文字如神灵,今人对待文字如“屎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都认为,文字首先不能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其次不能用来做不道德的事情,更不能待之如同儿戏。

古人认真,认为写有字的纸不应该用作糊窗、擦拭脏东西等一般废纸、工具纸能完成的任务;其次不能用字撰写淫词艳曲、诋毁圣人、亵渎经籍;不能用脏手碰书,更不能将书当作枕头;遇到有关人性命、名节、功名、骨肉、婚姻、工作(活计)、隐私(阴私)的时候,用字用词都需要慎重,不得颠倒是非,扰乱人心。

这些事,通俗的说,当今的一些对名人八卦、新闻事件的报道早已超出了基本的人道主义范围,用字不慎,根本原因还是尚未建立基本的关怀,而惜字正是此种关怀的最后一关。

试问当今新媒体从业人员,在追逐热点、炒作事件、标题吸睛、流量为王、广告泛滥的同时,还有多少人能坚守慎用文字的底线?而不是头脑一热,手指一通敲击,几篇拉帮结派、趾高气昂又不负责任的文章就稀一样拉出来,只要喷点香水,那些随波逐流的看客们就会一股脑凑上来。

在一个人人都可随地方便的时代,公德之心尤为重要。

非常时期,寥寥几字便能轻易地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不知已经发生过多少回。

为此,我不得不打脸标题党一番,切齿痛心地呼唤惜字、慎用文字的传统回归。

 

古人对待文字如神灵,今人对待文字如“屎尿”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