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文摘自《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重庆出版社,2017年10月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卡尔·马克思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章 驳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它认为建立一个完美社会是有可能的,那里既没有艰辛和苦难,也没有暴力和冲突。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不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人们不再工作,全人类都将完全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物质产品永不枯竭。这种出奇幼稚的憧憬源自于对人性的轻信。它把人类邪恶的本性抛在一边,完全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和竞争的生物,无论如何庞大的社会工程都不能改变。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体政治主张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那么,在你们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里还会有交通事故吗?”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习惯了这类冷嘲热讽的问题。事实上,与其说这种议论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幻想,倒不如说它反映出了说话者自身的无知。因为,既然乌托邦意味着一个完美无瑕的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一说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说来也巧,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乌托邦”一词有很多有趣的用法。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未来考古学》(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伦敦,2005年),是针对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做出的最佳研究成果之一。

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小说家、诗人,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发起者之一。——译者注

是英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之一,他创作的《乌有乡消息》《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是一部长篇政治小说,描写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参加了一次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之后回家做了一场梦。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梦境中在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英国的所见所闻,热情地赞颂了共产主义,并对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帝国主义政策进行了批判。——译者注是关于乌托邦的不朽之作。

与几乎所有其他乌托邦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这本书翔实地展现了政治变革发生的过程。然而,从“乌托邦”这个词的日常意义上讲,马克思对那个没有痛苦、死亡、失落、失败、崩溃、冲突、悲剧,甚至没有劳动的未来根本不感兴趣。实际上,他对整个未来都没有丝毫的兴趣。他的著作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那就是他几乎从来没有详细阐述过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因此,他的批评者可以指责他的理论过于含混不清,不可原谅,但是他们不能在这样指责他的同时又指责他描绘了乌托邦的蓝图。是资本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总是拿未来做交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反对将共产主义视为“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他将其视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伦敦,1974年)。

按照传统,犹太人是禁止预测未来的。马克思作为一个世俗的犹太人,在未来如何的问题上总是保持沉默。我们已经看到,他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会实现,但是对这样一个社会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他却说得少之又少。他的沉默有几个原因。其一,未来并没有存在过,因此编造未来景象不过是一种谎言。如果这样做,还会给未来蒙上一层宿命论的色彩——好像未来就隐藏在某个阴暗的角落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可避免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想要的。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却不是他们想要的。或许未来早已预先设定好了,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假定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的理由。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不可避免之事往往不是什么好事。马克思本人也需要对此有更充分的认识。

然而,预测未来不仅仅是毫无意义的,还可能造成实实在在的破坏。自认为有能力把握未来只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是一种让我们远离开放式的现实生活及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的手段。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恋物癖——一个抓在手里就感到安慰的偶像,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紧紧抓住他的毯子一样。这是一种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的绝对价值,因为(既然它根本不存在)它不过是独立于历史风云之外的一个幽灵。你也可以用垄断未来的方法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预言家不是那些蓬头垢面、被人抛弃的浪荡子,声嘶力竭地预告耸人听闻的资本主义行将灭亡的消息,而是那些受雇于跨国公司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机制,然后向统治者保证说他们的利润在下一个十年里仍然安全无虞。相比之下,所谓的先知就决非什么长着千里眼的世外高人。《圣经》中的先知也从来没有试图预知未来。恰恰相反,先知谴责现世的贪婪、腐败和玩弄权术,警告我们如果不能作出改变,我们就根本没有未来。马克思正是这样的一位先知,而不是什么算命先生。

马克思之所以对预测未来如此谨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在马克思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对未来的种种预测——而所有的预测几乎都是出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激进分子之手。历史不断向前和向上发展直至完美状态,这并不是左翼人士的观点,而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陈词滥调,它并不是因为革命社会主义而为人所知的。它反映出了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欧洲中产阶级的自信。推翻暴政将带来理性,科学将战胜迷信,和平将驱除战争,其结果是整个人类历史(其实大多数思想家指的是欧洲)将最终进入一个自由、和谐和商业繁荣的新时代。历史上遭受过最严重蹂躏的中产阶级,恐怕也不会接受这个自欺欺人的幻想。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确实相信文明和进步,但是他同时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进步和文明总是与愚昧和野蛮密不可分的。

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没有从傅立叶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年),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译者注

圣西门圣西门(Saint睸imon,1760—1825年),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译者注

和罗伯特·欧文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年),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企业家、慈善家,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译者注

等乌托邦思想家那里学到过任何东西。虽然马克思对他们持批判态度,但是同时也赞赏过他们的某些相当进步的观点。(不过不是他们的全部观点。比如创造了“女权主义”这个词汇的傅立叶,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单元应该设计为不多不少刚好可容纳1620人;相信在未来社会中,海水会变成柠檬汁。马克思本人可能更希望海水能变成香醇的“雷司令”葡萄酒。)马克思反对的诸多观点之一,就是乌托邦主义者自认为他们仅凭论辩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对手。对他们而言,社会是一场观念的交锋,而不是物质利益的冲突。相比之下,马克思对这种寄希望于知性对话的信念一直持怀疑态度。他认识到,真正能够吸引世间男人和女人的观念都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而不是来自于什么哲学家或者辩论社团的演讲。如果你想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那就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些什么。

对马克思来说,乌托邦蓝图分散了人们对当前政治任务的注意力。与其把精力投入对于乌托邦蓝图的幻想,倒不如使其服务于政治斗争来得更富有成效。作为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对那些脱离了历史现实的观点都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并且认为这种脱离实际的观点一定是由相应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任何无所事事的人都可以设计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像任何人都可以构思一部绝妙小说的无数情节,却从来没有抽出时间写过一个字一样。因为他们一直在无休止地构思。马克思的观点认为,不要去幻想理想的未来,而要去解决阻碍美好未来实现的现实矛盾。当人们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像他自己那样的人就不再需要了。

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写道,那些革命工人“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的因素”。马克思:《法兰西内战》(The Civil War in France)(纽约,1972年),第134页。

对于更美好未来的希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声充满渴望的“如果……就好了”上面。如果要使这种希望超越毫无意义的幻想,那么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就不仅仅是值得想望的,还必须是可行的;而所谓“可行”,就是未来必须立足于眼下的客观现实,而决不可能是什么从政治外层空间掉到现实世界里来的一个馅饼。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扫描或X光透视现实,从而揭示出潜藏在现实中的特定未来的萌芽。否则,你能做的只能是让人们徒劳想望,而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徒劳想望终将导致精神失常。

作品简介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重庆出版社,2017年10月

这是一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普及读物。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起了这么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对的?除了我们国家的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之前,一个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于2011年4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WHY MARX WAS RIGHT》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本书中,他对于当前西方社会十种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这十种观点是:

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三、马克思主义宿命论;四、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五、马克思主义还原论;六、马克思主义机械唯物论;七、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八、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九、马克思主义极权国家论;十、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

伊格尔顿这部著作的显著优点是:“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问题异常明确,每一个专题中“当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被表述得十分清晰。

理论是枯燥的。但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通俗易懂;即充分阐述了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强大的影响力,又不回避问题。

当前,在国内有一些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国外,也有一些人企图用黑格尔否定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否定列宁,用否定列宁来否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企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引入歧途。特里·伊格尔顿的这部著作,对于当前中西方社会十种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可以说给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该书文字酣畅浅白,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为国内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既能够在理论界、学术界,同时又能够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其不断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把握和认同。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