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抵御全球化浪潮下的灾难性金融危机

本文摘自《未来必须节制: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德]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著,晏小宝 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

如何有效抵御全球化浪潮下的灾难性金融危机

图片来自网络

不断地实现再平衡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连续性会提供哪些帮助

18年前——1999年年初,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面对千禧之年。2000年滋生出来不少对美好未来的愿景蓝图,而悲观论者也忙得不亦乐乎。报纸刊登文章,回忆1000年前在如何预言世界末日,即使在1900年的世纪之交亦出现过某些末日幻想。对诸如此类的迷信幻觉我们并无兴趣;但是,当电脑转换年份数字尚且需要三个零的时候,这曾经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并没有被真正弄清楚。为了尽量应对可能发生的许多问题,管理部门以及经济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据说花费了数千亿美元,还有为了防止核武器失控也动了不少脑筋。早在1999年1月1日欧元开始成为结算货币时,悲观主义者已经预言绝对会发生一场高危事故。接下来危机出现在其他地方。

2000年3月,新经济中的泡沫开始爆裂。一些新信息技术企业的股市行情远远超过那些传统的大型工业集团,而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当时并没有获得一毛钱的营业收入。人们担心事情不妙,但又不想错过这种绝佳的起步机会。还有,在第三个千年开始之时我们已经不再像17世纪时我们的祖先那样愚笨。对当年投机荷兰郁金香拉高的疯狂行情,人们实在只能付之一笑。

在此期间,这样的笑谈已经远离我们。此时由工业信贷银行、复兴信贷银行和地产抵押银行发端,接下来是有关州银行的坏消息,这些似乎都在证实,国家与政界并未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上采取适当的行动。然而,当人们还来不及对此发出怒吼之时,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早就演变成一场金融与银行系统的实实在在的整体性危机。至于这场危机必定会蔓延到实体经济,只有那些在货币与信贷对产业分工经济运转的作用上毫无概念的人才会产生怀疑。国际金融与经济体系中的一些大师曾经不知疲倦地宣称,现今已经根本不能预见或预言任何事情。而眼下这样的大师已经踪影全无。

更加现代并不等于更加聪明

“瞧,我站在这里,我这个可怜的蠢货,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聪明。”——歌德《浮士德》中的名言常被人引用,而且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显示出富有教益的表现力,从而表明此书终究是一部人类的寓言。我们已经更加现代,但未必更加聪明。

因此,我们满怀忧虑的不安心情,面对着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便是已经没有人再做经济预测,但所有人都在想,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为艰难的时代。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不可能不对德国产生影响。我们的优势在于出口,同时,与所有欧洲和西方伙伴相比,我们的工业产品更有效率,但正是这两点让我们直接地感受到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在下降。然而,我们不必为此不知所措,是的,我会解释为什么在我看来无须不知所措。

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场危机再次证实了古老的人类经验:每一次进步亦有其阴暗的一面。火药的发明如此,汽车的发明同样如此。正如我们从希腊神话中学到的那样,在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潘多拉的盒子。

在不知满足与过度饱和之间

第二条经验与此相关,即人总是倾向于通过极端行事从而导致破坏,亦即将进步转化成损害。有谁不会想到巴别塔的故事?

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损害与风险而看不见进步或正面的成果。在著名的半杯水故事里,这个杯子究竟是一半满还是一半空的问题已经包含了这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在抱怨国际金融市场及其无度,并且将金融创新产品——其风险最终无人能够掌控——视为问题的缘由的话,请不要忘记,没有货币与信贷便会没有市场运作,基于分工的经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眼下我们可以看到,当银行难以提供足够的信贷与流动性的时候,我们便会意识到,在世界经济关系中金融市场的效能在世界经济关系中是何等重要,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福利水平便无法维持。总而言之,失去有效、创新的金融市场这个飞轮,经济繁荣也就不会存在。世界各地,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存在着的种种贫困现象,始终让富有的人们感到羞愧,为此,我们不能忘记,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经济的巨大发展在为数十亿的人口造福。

换句话说,人们的忧虑与恐惧也会过度,谁若是只看到损害与风险,便会与天真的进步信徒同样盲目。

接下来还有一条经验:饱和定律。简单地说,所有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地可以拥有的东西,最终会失去其特有的价值。多少父母不断地在提醒自己的孩子:“当心你的身体!”这种提醒往往是徒劳的。但是,在对健康状况似乎并无十分把握的时候,此时身体健康又变得比所有其他的问题更加重要。其实,大多数人需要的就是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如此而已,从前就是这样。

众所周知,供需关系是每一项自由定价的基础,也就是说,每一项估价最终都包含着主观的因素。我的祖父是施瓦本人,他深信地产不会失去其价值。倘若看到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他一定会愕然不已。至于黄金是否保值,人们只能观望对其的需求将会如何维持。

每一项已经达到的目标以及每一次已经实现的追求,这些都有可能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这符合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法则,同时也让政治变得不那么容易。已经到手的变得不那么可贵——否则如何解释在新联邦州所有选举中投票率的迅速下降?就在20年前,当时的民主德国最大的渴望之一即为自由选举。

拒绝进步同迷信进步一样,都是同等的盲目。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保持平衡。如同我们在物理课上学到的那样,平衡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这意味着,平衡总是会被打破,并且总是需要重新实现抑或得以保持。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我们首先是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正如波普尔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这一巨著中深刻的阐述,没有什么是永远正确的,这是自由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平衡也大体如此。一旦要失去平衡,我们会重新调整。钟摆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回头。不久以前,每一次尝试对国际或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调控时,这样的尝试都会遭到谴责,被斥为违背未来的机会,而正是当年那些最为苛责的人,今天却在用最大的嗓门要求国家出手。根据波普尔的说法,人类就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由。

在变化中生活

正因为如此,我的信心油然而生。出现过度,过度则要求必须做出调整。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发展。形势在发生变化。很多人说,鉴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的速度已经加快。从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社会结构直到人口都是如此。这同样从诸多方面提供了担忧的缘由。然而,人类依旧——为自由而生并不断地犯错——并不完美但仍旧是独一无二的,对此并非仅仅是基督教徒所知。

就我们看到的而言,人类并没有变得更加聪明,在道德上也同样如此。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许是20世纪重大的意识形态犯下的主要错误,因为它们相信可以从基本框架结构上来改变人类。残暴的极权专制就是这种谬想的后果。

但是,人总是可以不断地学习,发现新事物,追求新知识。舍此便无从解释人类历史的独特性。还是按照波普尔的“试错法”来学习吧。这意味着,投身于持续变化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其加以观察并尝试着从中获取尽可能正确的结论。

我想简要地勾勒出这样一些发展态势。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过去曾被人不太准确地称为合理化。正是技术进步对商品与服务业的生产与分配方式产生了迅速与深刻的影响。这是提高富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富裕水平的提高应该有全面的理解,例如,通过能源的应用取代了人的劳动,这样,与从前相比,人的劳动强度就大为降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培训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大大提升,即使是比较弱智的人也必须受到合格的培训,因为在劳动市场上那些对技能要求较低的领域已经大为缩减。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只要想一下零售业的发展就很清楚。地方城镇的政治家们十分了解在这些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要求。今天,人口的流动不仅对城市内部的交通规划十分重要,而且对越来越多的人的职业与人生规划同样提出了要求。

新的生活方式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联的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机器的应用减轻体力的负担,饮食的改善直到医药科学难以置信的进步都是例证。性生活与繁衍后代二者的分离,有助于计划生育并且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这些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职业与家庭的看法,并对二者的协调一致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还要加上前文已经提及的职业与居所的不断变动。预期寿命的延长产生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护理需求,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及其机构,当然尤其是家庭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的爆炸

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加工的新手段,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数据保护而言不仅意味着新的挑战,还改变了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和行政管理,并以其难以置信的计算能力在迄今为止尚未认识到的程度与速度上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了媒体的公共传播,这种影响涉及的不仅仅是报纸的出版或碟片的制作。人的关注度——即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的能力——总是有限,因为如此,围绕关注度的竞争——通常称为收视率或发行量——在难以计数的信息载体之间愈演愈烈。充斥着丑闻的信息秉承“坏新闻即为好新闻”的法则在怀疑声中通行无阻。公共信息体系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戏剧化与平庸化,这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现象。还有,在一个时间段里出现的信息也日益千篇一律。由此必然会导致受众的迅速厌倦从而迅速地更换话题以获取关注度。社会学家注意到,公共记忆的耐久力在下降。

即使是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在受到影响。从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以来,我们习惯于一页一页地阅读。逐渐在或多或少地按照逻辑顺序来接收信息。使用谷歌以后,只需点击一下鼠标,信息就会立即出现在你的面前。像我这一代人,谁若是缺乏耐心去搞懂使用说明书的话,在现代技术设备面前一定会束手无策。

交际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每个社会,尤其是每一个自由思维的社会,因此,迄今为止,数字革命对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作品简介

如何有效抵御全球化浪潮下的灾难性金融危机

《未来必须节制: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德]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著,晏小宝 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

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秩序架构和社会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贪欲与无度。

本书揭示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深入分析了危机对政界和社会的警示,同时将经济问题与当代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应对当下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是相互充实,还是彼此威胁?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和睦共处?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