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自古以来误会宝丫头者甚多,我们一一分析之。

第八回写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坐守拙”。有人就认为薛宝钗城府很深、善于心计。

其实不然,你丫的刚到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你话多吗?但时间一长就不然了,因此该评论并不准确。往后看,事实上,宝钗和女孩儿们一块儿玩耍时。话虽少于“极爱说话的”湘云和嘴不饶人的黛玉,但绝不是“罕言寡语”。

如第八回,由于黛玉说话厉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还有第十六回,由于平儿说话“滴水不漏,不卑不亢”,宝钗忙走过来摸着她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

宝丫头说了长达250字左右的一大套精彩的话,你再说宝丫头不爱说话、城府很深。哼,,,我打死你,我打死你。

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有人就王熙凤对薛宝钗的评论提出质疑,“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你怎么看?

我想说:人家是亲戚是客人,不易对贾府说三道四,这么做可以理解,也应该这样。相比日后,她从姨妈王夫人那里正式领命,让他协助李纨、探春管理大观园来看,她是很敢发表自己见解的。

不信你看:“……不然?我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接着她又发表一通数百字的演讲。

再不表态,就会有负长辈托付。果不其然,在协调园内各方面人士利益的难题上拿出了令人皆大欢喜的方案。

通常,作家让人物充当自己的传话筒,因而读者已经习惯于将人物评论看作是作者的见解。曹雪芹恰恰利用人们这一思维定式,将读者引入“歧途”,使宝丫头更加复杂,创造更多的美感,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再创作空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我听到最多关于宝丫头不是的,还有 “赖在贾家不走”,“觊觎宝二奶奶宝座”,“有意散布”金玉良缘之说。那好,咱一个一个说。

先说薛姨妈“赖在贾家不走”。

你可知道住在贾家最初恰恰是贾家的人提出来的?先是贾政派人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也有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春院一所一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住了甚好。”

侄子薛潘是什么人?整日不干好事,纯一二流氓,强抢民女,惹事生非(还喜好男色)。作为姨夫怕他再生事儿,劝他们同住于此,合情合理。

当时贾母也派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因此并非仅是薛姨妈说“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谨些儿子;若另居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母亲为儿女着想,也在情理之中。

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另一个关于宝宝丫头“觊觎宝二奶奶宝座”恐怕也是言重了。

宝黛虽有“前世姻缘”,但那毕竟是个神话,用现代话来讲,不具备法律效力。即使在封建社会,由于宝黛从未订婚,宝钗即使参与角逐,也无可非议。

作为青春期的少女宝丫头,自然希望将来能有一个作为女人终身依靠的好男子好丈夫,过分吗?

再说啊,再说,品格端方为人忠厚自律甚严的宝丫头从未有过任何破坏宝黛关系的言行。相反,倒是注意避嫌;有一次见黛玉去了宝玉那,她故意避开;宝黛特别亲密,她也并未有什么不快或嫉妒的反应;宝丫头,并未去争。

再者,第二十八回,宝玉没有应贾母之召随黛玉回去,而留在王夫人处吃饭。宝钗笑道:“你正经去吧,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吃罢了急于要茶漱口,探春等笑他成日瞎忙;宝钗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吧,叫他在这里胡羼(chàn)些什么?”宝丫头若真有意争夺,绝不会开这等玩笑,因为这样的玩笑,只能是促成宝黛的好事。如果说宝钗这样是虚伪,那么宝钗这个形象也就不像是出自曹雪芹这样的大手笔了。

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第三个“有意散布”。

从小说构思与情节来看,未必是薛姨妈造谣,不能看作阴谋。恰恰是曹雪芹通过叙事人口气也证明了宝钗的真诚: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总远着宝玉。”

封建正统意识比较浓厚的淑女宝宝丫头,正因为如此,总是抑着自己的感情;高度理智型的宝丫头恰恰缺少这种敌对意识,这个少女之所以能引起广大男性的好感,正是由于它的基本品质是好的,性格则更好。

误读红楼,请不要再这么样误解薛宝钗

又有人指出宝钗使“金蝉脱壳”扑蝶移祸于黛玉如何解释?在金钏死后的衣服问题上是否是想‘比下黛玉’?

那好,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丫头刚从潇湘馆走一遭儿,而这遭儿又是特地为黛玉而走,因此,遇见突发事件说寻黛玉是最正常不过的。

至于宝钗主动拿出自己新做未穿的衣服给金钏做寿衣,正反映出她为人豁达,不爱计较,思想也较开明的一面。这与王夫人整日假装吃斋念佛,一天到晚金刚菩萨的,而打压不利于自己的人;(比如黛玉、晴雯、金钏,)难倒不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但宝钗在金钏之死和尤二姐自杀与柳湘莲出家事上确实表现了极不应该的冷漠。(要么宝丫头吃的药是冷香丸呢)而这种冷漠,又与他封建正统观念严重紧密相关——尽管曹雪芹没有在文字明确表示,当恐怕薛宝钗认为:金钏是个丫头;尤三姐过去行为失检;柳湘莲江湖侠客式的不认同是她冷漠的根本原因。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