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宋氏家族》,[美]斯特林·西格雷夫 著,孙文龙 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6月
宋氏家族 图片来自网络
鲜为人知,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在美国的求学岁月
有关宋查理的神奇传说是20世纪所有虚构故事中的一篇杰作。其始作俑者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传教士们。他们根据为数不多的几条线索,添枝加叶,编造了最初的故事。继而,西方记者们又拾起他们的牙慧,大肆渲染一番,然后通过各类报纸、杂志散播开来。在世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博人眼球的东方传说而已,与许多其他的故事一样,虚虚实实,真假莫辨。
根据传闻,宋查理出生于中国南方海南岛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5年,9岁的宋查理被过继给他的舅舅,随后被带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在舅舅开的茶丝店里当学徒。他渴望接受美式教育,以期将来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一天,他偷偷离开茶丝店,来到波士顿港,登上了一艘名为“科尔法克斯”号的轮船。幸运的是,船长查理·琼斯是一位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便留下他在船上做船员,还教给他一些宗教教义。“科尔法克斯”号抵达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之后,琼斯船长把这个对他满怀感激之情的孩子带到当地一座坚理会教堂接受洗礼。为了感谢船长的收留,这个年轻人在受洗后,取教名为查理·宋。教会里的一班会众对此举颇为感动, 便又开始张罗查理上学的事。最后,应会众的请求,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英雄朱利安·卡尔将军收养了查理。卡尔将军很喜欢查理, 供他读完三一学院(即现在的杜克大学)后,又送他到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深造。按照教会的宏伟计划,待到时机成熟,查理将会以坚理会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中国,向他的同胞们传播上帝的福音。回到上海后,查理靠印发《圣经》发了大财,随后, 他利用这些钱资助孙文的革命活动。查理一生育有6 个子女,他们后来都成为民国时期的当权人物。
这些传说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其他大多是无稽之谈。那艘名为“科尔法克斯”的轮船从来没有在波士顿港停泊过,历任船长中也没有一个叫查理·琼斯的人。卡尔“将军”服役期间的最高军衔不过是个二等兵。查理的父母也并非贫苦农民,并且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查理去了美国。此外,他们的家族姓氏实际上是“韩”,而不是“宋”……上述几例仅仅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情节中的一部分而已。
三一学院是南北战争后南方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之一。在富豪和坚理会会众的支持下,校长布拉克斯顿·克雷文带领6 名教职工维持着这个学校。1880 年12 月,也就是查理受洗几个礼拜之后,里考德牧师向克雷文提议:他能否允许一个中国孩子到三一学院接受教育,以便将来完成重大使命?
为了解决查理的学费问题,摩尔上校给一位住在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名叫朱利安·卡尔的美国南方富商写了一封信。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卡尔经常收到此类信件,写信的大部分都是南方邦联军人的遗孀,她们希望卡尔能帮助她们的子女上学。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卡尔都是有求必应。这一次,他又一次解囊相助。
1881 年4 月的一个晚上,天气暖和,空中灰蒙蒙一片。深夜时分, 查理和里考德牧师从威尔明顿坐火车来到了达勒姆。当时达勒姆还是个边境小镇,店面不多,出车站不远就是农田。红灯区位于埃奇蒙特区,但平日里很少看到妓女。酒吧倒是随处可见,人们在大街上打架斗殴倒是常有的事。当时只在东大街那边有几座建得不错的房子,其中一座是卡尔的豪宅,另一座是另一位烟草业大亨华盛顿·杜克的住宅。杜克主要销售一种名为“成品香烟”的新产品。正如卡尔家那位黑人佣人威尔克斯·考德威尔说的那样,达勒姆不是“有涵养的人来的地方”。
那时,马车比骑马更受有钱人青睐。朱利安·卡尔就是驾着一辆四驾马车到车站去迎接里考德牧师和查理的。
卡尔为查理准备了一间卧室,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查理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唯一有价值的是一把小木梭,这是别的水手教给他的一种源于北卡罗来纳州外滩岛乡间的手艺,他在船上时常用它来织绳索吊床。他计划在达勒姆编些吊床来卖,以便继续挣点儿零用钱,这一点体现了一位真正资本家的本能。
卡尔一家带查理去了三一教堂,把他介绍给那里的会众。查理身着一件虽不新潮但仍体面的米色亚麻布西装,里面配一件马甲,卡尔夫人还给他系上一条打着四手结的领带。他的一头短发梳向右边,紧贴着头皮,洗得干干净净的脸上不时展现出笑容。用西方人的标准来看,剪去辫子的查理帅气惊人。
“你知道,”一位跟他同龄的女孩发现,“他看起来根本不像中国人。他穿着体面,举止优雅。这位中国绅士非常非常有礼貌,这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
达勒姆三一教堂的主日学校承担查理在学校期间的日常开销,这成了他们从朱利安·卡尔那里获得经费的渠道。他的学费则由三一学院从州卫理会基金里划拨,在校期间,他与其他几个孩子一起住在一位教授家里。
那年4月,查理几乎认识了达勒姆的每一个人,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詹姆斯·索思盖特及他的女儿安妮。安妮长得小巧玲珑,满脸雀斑,说话尖酸刻薄,为人冷酷无情,却又爱开玩笑。当时她还是个孩子,还没到身穿荷叶罩衫步入青春期的时候。她成了查理的知心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调皮捣蛋。索思盖特和他的儿子一起从事保险业,但他一直想在达勒姆成立一个“男青年基督教协会”。每当在索思盖特家吃晚饭时,查理都会听到他们谈论这个协会有多么好。而在之前,查理连这个组织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愉快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查理动身来到三一学院。这所学院设在一栋独栋大楼里,以前是兰道夫县政府所在地,周围是一片针叶林, 向北到海波因特只有三英里远。那一年有200 名学生入学。以前这里招收过几个印第安人,但在查理入学之前,还从来没收过中国学生。1881 年6 月9 日,也就是在查理刚上学没几周时,布拉克斯顿·克雷文博士就在年报中写道:“他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学习认真,日后必成大器。”
查理来这里并没有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他被视为三一学院一位“特别生”—不过这在当时的美国并非不同寻常的安排。教授们已经同意对他进行短期学前培训,利用几个月的时间给他恶补一下英语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其他学生已经学了十几年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查理将来要回国当传教士,因此许多常规的教学内容都一概而过。比如, 像学校里大部分教授们都很擅长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德语等课程,只让他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与此相反的是,教授们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提高他的英语水平上,每天让他沉浸在《圣经》的世界里。
查理住在甘纳韦教授家里。甘纳韦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学院里教授拉丁语。而查理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克雷文博士家里进行。这位品德优秀、超负荷工作的绅士精通形而上学和修辞学,每天早上,他都为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衣着而大费脑筋。除了克雷文,承担查理教学任务的还有克雷文太太。她经常连续数小时坐在这个15岁的小伙子身边,给他讲述西方文化的神秘之处。查理凭借聪明才智,再加上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把她讲的内容都塞到了脑子里。中国儿童素有背诵经典古籍的习惯,他们通常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一边摇头晃脑后轻摇着身体,一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圣哲之言,不求甚解,不问何意,直到将其深印在脑海里。查理也非常善于模仿,他能够背诵读过的《圣经》段落以及讲道时听到的语句,看起来好像已经理解了似的。实际上,与背诵古籍的孩子一样,查理能明白的似乎也并不多。从他的书信内容来看,他引用的《圣经》语句显得杂乱无章,而他的导师们不但没有感到头疼,反而对他那快速模仿的能力印象深刻,将其视为已有明显进步的标志。
到了夏天,查理的英语已经达到了能够写信的水平。从他最初写的几封信中,我们可以找到有关他童年生活的一些线索。其中一封信是写给他在海南的父亲,该信有一封给上海坚理会布道团团长林乐知a的附函,文字稍微改动过,内容是请求林乐知把这封信转交给他的父亲。
亲爱的艾伦先生:
我希望您能帮我一个忙,我离家6年了,我想让父亲知道我在哪里,在干什么。他们住在中国东南部广州州的孟寿县,他们的船队从澳门开往河内,6天的水路。我父亲的中文名字叫“韩宏义”。我希望您能找到他们,几个月前我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入了教。现在达勒姆主日学校和三一学院资助我上学,我特别着急接受教育,这样我就能回中国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救世主,收到信后请给我回信,非常感谢您,再见。
查理·琼斯·松
于美利坚合众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
1881 年6 月25 日
考虑到查理已经离家很长一段时间,小时候学的那点儿汉语也早忘记得差不多了,因此他用英语给父亲写信就不足为怪了。他的英语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不过他一直都说英语,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练习如何用英语写作。
尽管人生地不熟,学校的同学们对查理都很热情。他们喜欢跟他开玩笑,戏称他为“中国佬”,还拿他的姓氏开玩笑。查理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用自己的一套恶作剧来对付他们,并通过与他们辩驳来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每当他们提到查理奇怪的姓氏,他总是这样反驳:“我宁愿快点儿,也不愿意太慢。”
为了不使查理忘记为他选定的严肃使命,他的资助者们认真培养,反复打磨,力求使他胜任向异教徒传教的角色。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会见,人们都反复强调他身负的使命。1881年圣诞节的前一个星期,人们在三一学院小教堂里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仪式,兼任当地教堂牧师的克雷文博士也参加了。那个星期日,他布道的题目是“走向世界,向所有人传播福音”。整个布道活动一直围绕着查理进行,活动还宣布了他的任务。这次礼拜仪式还有另一项内容,就是正式把查理的教友身份从威尔明顿转到三一学院。仪式上,大家高唱着圣歌,不停地同查理握手。
作品简介
《宋氏家族》,[美]斯特林·西格雷夫 著,孙文龙 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6月
宋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宋氏家族不仅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脉搏,就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其有关。
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轰动全美。美国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家族竟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0年,就连《时代周刊》都曾是维护其家族形象的宣传工具。《宋氏家族》随后被翻译引进,畅销多国,影响之大连当时还在世的宋美龄都予以评论。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倾尽半生心血走访调查,将封存在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绝密档案公之于众,由此颠覆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传统认知。书中以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这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宋氏家族成员的成长与归宿,生动展现了这一家族如何左右了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局势。
今天,我们翻开《宋氏家族》,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叩问,再次追溯这一家族的风云过往,相信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的都会是不用的面孔、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