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让记忆里的故事,从回生活

童年的记忆里,每家每户门口都会有一口大缸,蓄着满满的井水。到了冬天,大人们会把缸腾出来腌菜。而让我最难忘的,是趴在缸边把脑袋伸进去,看我爷爷养在缸里的4条金鱼,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长大以后,一直向往着能有一所带院子的房子,猫在屋檐下晒着太阳,院子里有一口缸,养上几条金鱼,跟我的孩子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喜欢中国的院子,不如说是对老底子生活的一种怀念。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今天的故事,从两口缸和两个人说起

匚记忆深处的那口大缸

有很多寻常的物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是那样的不起眼,以至于它离开你生活的时候,你没有半点觉察。忽然回头看看,才发现它消失的那样无声无息。第一口缸,生于景德镇天宝龙窑,为龙窑上的把桩师傅金跃安的作品。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泥条盘筑(盘缸)技艺丨陶器(缸、陶盆等)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一圈一圈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传统工艺多用此法做规则的器皿造型,具有质朴、粗放、自然的特点,是陶艺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天宝龙窑是景德镇保存最完整最大且依然在使用的龙窑。天宝龙窑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便已有记载,位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柳溪村(原天宝乡,故名天宝龙窑)。现今天宝龙窑重建于1974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金跃安老先生复建的。其结构为东西朝向;窑体内部长66米,宽2米,高1.8米;外围长66米,宽6米,高2.5米;投柴口73个;烟囱口径60公分,宽1米5,高4米;坡度30度。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龙窑上的把桩师傅

天宝龙窑非遗传承人金跃安师傅从18岁起开始学习传统盘缸技艺,1974年受聘从老家镇江来到景德镇,在浮梁县鹅湖镇依山势建起64米长的天宝龙窑,专事缸、罐等日用器皿的生产。老人的性格很爽朗,热情的带着我们参观。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只有真正站在龙窑前,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宏伟之处。眼前这座巨大的龙窑,依山而卧,好似一条长龙,盘踞在山坡之上,是景德镇最大、最完整、且是唯一一座仍在烧制的柴窑。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而把桩师傅,则是柴窑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景德镇当地有一句俗语——“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但十年很难培养一个把桩师傅。”由此可见金跃安的手艺。在龙窑旁边,有一溜长长的土房子,房子内部也是泥土地,这些房子也是当年随着龙窑一同修建的,历经了40多年的风雨,却保存的异常完好。这应该是当年天宝陶器厂的厂房,当年有多少人在这里进出忙碌。如今,却成了老人的“个人工作室”。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在这个巨大的“工作室”里,金跃安向我们展示了盘缸的技艺。尽管已经年过古稀,老人干活时手脚还是很利落,揉泥、捏长泥、层层叠加,按压、修补、敲打,一口缸的泥坯在我们眼前快速成型。金跃安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在这所土房子里,盘着手中的泥条,踩着脚下的泥土地,走过了40多年。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苦保,也要保住这座窑

如今的天宝龙窑,每年有两次烧制。其实把桩师傅的经验火候,主要是体现在烧制过程中。几天几夜,柴火熊熊,直到火熄窑开,出窑的成品率高低就看把桩师傅的水平。如今几乎没人再去用大缸一类的陶制品,原先的天宝陶器厂也早已结束了它的生产使命,而金跃安不忍苦心建立的龙窑就此荒废,自掏腰包艰辛的维系着龙窑的烧制,也保留下了一整套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和龙窑柴烧技艺。按照老人的说法,他想保住这座窑,保住这门技艺,但是保得很苦。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而他苦自己一人还不够,把在身在北京事业有成的儿子也硬叫了回来,想着年轻人有思路,兴许就能让这座窑重新火起来。很多人称他为“龙窑坚守者”,这个他待了40年的地方,承载了他太多的希冀,他想让龙窑不倒,让窑火不断,想把自己一整套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我们在回城的路上,老人有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喃喃:会有人要的,你做得好会有人要的……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一个现代的人做着宋朝的缸

他一直觉得自己活得不太像个标准的现代人。总爱追寻古人治器气度:爱逛鬼市、入手南宋破碎瓷片、收集宋元泥塑阴模……当然,还有一些仪式感:穿着古朴服饰,为喝一杯茶,跑到距家几十里外的“上天竺”取山泉……第二口缸,出自李增龙,善值堂创始人,一个有缸一样心胸的当代年轻陶艺艺术家。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李增龙,198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高学历陶艺师。虽然刚及而立,但他在业内已崭露头角。看到他做的缸,我才明白缸原来也可以做的这么漂亮。古法造缸,最常见的是盘筑技法,工序繁多,极其不易,特别是背着几十斤的泥条,一圈一圈盘筑起来,整个流程显得尤其厚重,成品往往也非常雄浑古朴。而他做缸,虽与古人不同,但一直紧守古人治器礼法;在他的作品里,不仅可窥见中国传统井栏和明式家具遗意,也可领略当代极简主义的魅力。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匚当代陶瓷艺术最缺的就是古人礼法

“缸可能是最具国人崇尚的优秀品质的器物了。谓缸如其人,或人如其缸,缸的气质与内美,与人无异。”看到他做的缸,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意。他做缸,虽与古人不同,但一直紧守古人治器礼法:表现对器物本身的造型和实用功能以及它所演义出来的精神涵养的尊重,这便是器物的礼和法。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虽然拥有扎实的青瓷传统制作功底,但是他一直致力于传承创新,努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他以日常生活中的“缸”为载体,将器物造型加厚加阔,施以特制的釉水,再加上长达六天的烧制,作品呈现青铜重器般的光泽和厚重感,扣之锵然有声。对缸的装饰上,则直接体现出他紧守着古人礼法。无论是文字刻划,还是人物和动物造型的贴塑,都能惜塑如金、恰到好处。他还喜欢从他收集的数百个宋元泥塑阴模中选取适者,翻塑之后,饰于缸上,这也使得观者有意外之喜。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作品日用即道,花高价买了作品却藏而不用,并不能真正体现这件作品的价值。真正的美学要贴近生活,统一在“用”上。他的作品即便是拿来泡年糕,也是它存在最大的意义。

用记忆里的故事,装满一口手工筑成的缸

谷雨一直在寻找记录着传统手艺,当犟心遇见匠心,我们的坚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些即将消失的手艺,把这些有温度的物件带回生活。

不论是天宝龙窑,亦或是李增龙,都在坚持古法造缸,但是其技法工序繁多,极其不易,出窑的成功率都很低。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方式向更多人展示传统古法造缸和古法柴烧,让人们真正的感受那种两千多度窑火带来的“涅槃”,感受古法的魅力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