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昨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本届国际版画展的主题为“容量与张力”,相较前几届以 “观城”、“阅人”等关注人文社会等外部主题,转向关注版画本体特质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和转型。策展人卢治平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展览呈现了多种创新的形式,创新离不开传承的,两者不可割裂,以古老的制作方式,加之新的手段和观念,就会有‘新’的作品呈现。”
《天工开物》(局部),一件带有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
版画在美术史中具有悠久的历程,在中国,从木刻水印到木板年画,版画留在了文人的信件上、百姓的生活里。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新纪元。而此次参加“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的开幕式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中国台湾画家廖修平。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介绍说:“1980年代末,廖修平将‘三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的概念带入中国大陆,并在南京举行学习班,培养了一批中国大陆版画的中坚力量。在本次版画展举行之际,廖修平老师更是无私地将自己创作的一百件作品捐献给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留下更多艺术样本。”
当下,版画在漫长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和多样的风格。与传统版画相比,当代创作型版画无论是在语言的新锐上,还是技法的精度以及眼界的宽度上,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本次展览呈现了国内外在版画本体语言的发展上具有探索精神的版画家及部分当代艺术家的近作150余件。展览内容涵盖了艺术家在凸版、凹版、平版、孔版、装置、影像、数码以及行为艺术等多方面的探索。
展厅入口的作品《东方颜貌》
以古老的制作方式,呈现新的艺术观念
走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一幅《东方颜貌》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该作品是一组源自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集体作业,在形象色彩和制作技法上,都与所描绘的源头相似乃至相同,但对作品尺幅和展陈方式进行了改变,因而传达出一种朴素而热烈的民间审美力量。除此之外,从中国传统形式和观念出发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深入展厅,新的版画面貌不断呈现,版画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一览无遗。
带有中国民间木版元素的作品
谈到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策展人卢治平认为,“创新离不开传承的,两者不可割裂,以古老的制作方式,加之新的手段和观念,就会有很‘新’的作品呈现。”他列举了此次展览中的一件影像作品,这件来自中国艺术家陈琦的作品以最传统的黑白木刻的形式,辅以摄影、动画等多种形式,将连续的版画制作工艺,转化为一种跳跃的图像,但版画本身强烈的形式感在影像中得以保留。
陈琦,《时间简谱》,2010
卢治平,《马利牌版画机》,2017
卢治平的作品亦不同于惯常架上的形式,而是将丝网版作品裱在一个版画机上,由此成为一件装置作品。与这件作品类似的还有一件中美艺术家合作的装置作品《在转变中发现》。
展览作品《在转变中发现》
除了中西方艺术家合作作品外,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相比第一届中西方艺术家相对大的创作差距,展览呈现的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观点的不同。” 卢治平说。
张远帆,《游记-怒川》,套色木板 ,2015年
题名香,《在森林中》, 木刻拓印、喷墨印刷等,2013年
从“观城”到“容量与张力”,四届版画展呈现不同面向
上海国际版画展,缘起于2010年,那年恰逢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下,第一届上海国际版画展以“观城”为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版画主要关注农村,“观城”倡导了版画关注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届以“原点的维度”为主题,回到版画艺术的本体,展出的作品均为木刻,也试图通过木刻这一看似“单纯单调”的表现手段变换不同的图形、观念,并摆脱对固有想法的依赖,发出新的表达。
以 “阅人”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版画展,围绕人物创作展开的,强调当代艺术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的问题是不应该被漠视的。艺术家们在进行人物主题创作时须考虑形象塑造、人性开拓以及表现手法变革等多方面的问题。
文中言,《故宫角楼》,丝网版画 ,2013
而到了今年的第四届,“容量与张力”中,新技术和老方法共存共荣,实验创新与传承积淀并行并重,艺术家在自己的装置、影像等创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版画的各种要素,形成版画拓展其定义和边界的“张力”。
展览最后一件展品是名为《你好上海》的互动项目。在此每位观者都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选择所喜欢的图文印章、或者自己的指纹掌印)尝试版画创作的快乐,并在“你好!上海(Hi Shanghai)”的图版上或展览的宣传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艺术家到参观者的转化,也暗合了版画艺术“容量与张力”的主题。(文/黄松 乔梦婷)
策展人卢治平参与《你好上海》作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