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解的心结不是被“治愈”,而是慢慢被“温润”

本文摘自《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日]河合隼雄 著,蔡鸣雁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人生难解的心结不是被“治愈”,而是慢慢被“温润”

图片来自网络

说声“谢谢”

做好事时,如果有人对自己说“谢谢”,我们就会很开心。倒也并非想让人感谢才去做,但如果对方毫无反应,便会沮丧泄气。不过,如果换作自己的家人又会怎样呢?亲子之间会在怎样的程度上说感谢的话呢?

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给一个惹了许多麻烦的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见过几次面之后,那个学生回家了两三天,不久他的父亲打来电话,对我说:“听说老师您对他照顾极了,请问您给我儿子做了什么样的指导?”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这个父亲发现儿子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很大改变。儿子以前回家时只会打个电话通知老爸几点到车站。等父亲开车去接时,给儿子把行李堆放好,儿子就默不作声地坐上车,然后回家。以前都是这种模式,现在却骤然改变了。

父亲开车到了车站接到了儿子,儿子说:“谢谢老爸。”刚想给他拿行李,儿子又说:“这个我自己来吧。”等坐上车,还说:“老爸,你辛苦了。”父亲大为吃惊,赶紧给我打来电话。因为他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让我家孩子有了教养”。

其实我根本没做什么指导,只是认真倾听那个学生的诉说罢了。儿子的话题从“没有比我爸再顽固的人了”开始,罗列了爸爸一大堆缺点攻击他,最后甚至断言“他那样的爸爸还不如没有”。我重复了他说的话“ 还不如没有父亲”,他听后沉默良久,最终小声说道:“不过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都是我爸给的。”而后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儿子一点一滴看清了父亲的形象吧?他本认为父亲和自己几乎等于一体,父亲给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理所应当。但在罗列父亲缺点的过程中,他逐渐和父亲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父亲,他逐渐看到了作为个体的父亲的形象。

当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看待时,虽然是父亲开车来接儿子,儿子也理所当然要说“谢谢”。我根本没有指导他,也没有说教,而是给他提供随心所欲地讲话和自由思考的机会,用这种办法使得他珍惜自己内心产生的感动,仅此而已。

亲人之间言谢有时也会感觉“生分”,比如三岁的小孩子动不动就对妈妈说“谢谢”,这可能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依赖感越强,就越没有必要言谢。但是等孩子慢慢自立,就会开始产生个人对个人的礼节并开始言谢。

如此想来,再看看欧美人的礼仪规范,会发现他们从比日本人年龄小很多的时候,便开始被教导适当道谢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自立才会如此。四五岁的孩子会对父母道谢,必要的时候父母也会对孩子说谢谢。有些日本孩子误解了自立的意义,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照顾了(其实还是受照顾的),便不再道谢。与其说这是自立,不如说是过分娇惯了,在欧美人看来可能会有种奇异感。适当道谢这件事或许可以看作一个人是否自立的标志。话说,如果日本一味模仿欧美将一事无成,那么应该从几岁开始教导孩子对父母道谢呢?或许这件事会出人意料地复杂吧。

人生难解的心结不是被“治愈”,而是慢慢被“温润”

图片来自网络

闪光的个性

在我接受的许多咨询当中,叹息“为什么偏偏只有我必须受这份罪”的人很多。也许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别人都幸福或平安无事地生活,为什么偏偏只有自己被卷入不幸或灾难中呢?想来想去却依然找不到答案,总之是“岂有此理”。这样想便会倍感痛苦和悲伤。

哪怕痛苦,若能获知原因也可接受。比如,因自己不小心引发交通事故,虽然也会痛苦,但终归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能够接受,也会交罚款。再或者,得知别人和自己品尝着同样的苦楚时也容易忍受,比如,因地震或洪水导致许多人受灾时,痛苦倒也痛苦,但和人共苦这一事实至少让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忍受。

自己痛苦却得知别人依然快乐、欢喜时,痛苦便会格外加剧。她是姐妹三人中最小的一个,两个姐姐有着惊人的美貌,只有她自己不知何故,连姿色平平都称不上。同是一母所生,这是为什么呢?有时她会想,莫非不是同一父母?可是仔细观察,自己既像爸爸又像妈妈。姐姐们也像父母,却在是不是美女的决定因素上存在差异。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却自小从人们对待她们三姐妹的态度上感觉到了明显的差异。姐姐们被人众星捧月,而自己却时不时成为被人讥笑的对象。

听她这样讲,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泛起同情,我也会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人偏偏……”她是那么举止温柔且又行为端庄,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不幸?而且不止一次,有时还会接二连三。虽然我带着深切的同情心听这样的故事,却并不沮丧,而是一直安静地听着。如果他们的遭遇令我感叹,那么无论一年还是两年,我都尽量不去回避,而是努力地正面接受。表面看来,我甚至会被误认为感觉不到那个人的苦恼和不幸有多深。

我为何要那样做呢?听他们讲述,明明我无法给予劝慰和解决办法,为何还要继续听下去呢?答案有许多种,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无论多么不幸,我认为能够说“偏偏只有我”就很了不起了。

都说现代社会注重个性,在日本的学校和公司都会听到“拓展个性”这样的说法,可是实际思考“个性是什么”,却又不明所以。所以无论内容如何,能说出“偏偏只有我”就已经很了不起。也就是说,“为什么偏偏只有我不幸”这样的疑问提供了发现个性的切入口。既然如此,就再把切入口扩大一点,无论多么痛苦,都去关注一下从中发现的东西吧。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平等”很受现代人的重视。既然同样生而为人,就要努力做到平等。我们基于这样的思想活着,今后也许还要这样活下去。或许上帝一边高度评价人类为平等付出的努力,一边赋予人类命运无可救药的不平等,以防止它变得平板化或者脱离个性。上帝赋予的不平等与人类为平等所做的努力发生碰撞,迸发火花,可以称为“只有那个人是这样”的个性在其中熠熠生辉,难道不是吗?

我见到的人虽然遭受着“可怜的不走运”或不幸,也确实需要经受长年累月的或深沉的痛苦,但我却佩服他们能够找寻到各自闪光的个性。虽然他们也有可能被迸射的火花屡屡灼伤。

人生难解的心结不是被“治愈”,而是慢慢被“温润”

图片来自网络

触摸的妙意

人通过五官认知世界,通过看、听、闻、品尝、触摸等感知世界,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通过这些感觉的洗练,我们的感受性也得到了拓展,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名曲和美食等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感受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因为人被称为“视觉动物”,所以格外重视视觉。想来甚至可以说,人得到的信息多半都是视觉信息。文字和影像给人类提供了其他事物无可比拟的大量信息。与之相比,对人类而言最未经分化的感觉恐怕就是触觉了。大概可以说,人在判断某件事的善恶美丑时极少诉诸触觉。可是若人类想深度确认自己的存在,触觉是否就变得很重要了呢?比如,对于即将离世之人,默默地握紧他的手非常重要。尽管如此,我想我们在生活中还是有许多时候忘记了触觉的重要性。

我最近读了诗人工藤直子的随笔集《狮子的尾巴》,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触摸”的重要性。“蜗牛的眼镜、海豚的额头、大猩猩的后背、小猫儿骤然弯身时的褪窝、金龟子柔软的内翅、猫头鹰颈部环绕的蓬松羽毛、海獭的肚子、海马的尾巴尖……”说起这些来,据说工藤“看见它们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下”。工藤说:“只有摸一下,我才能感觉到与它们的相遇。”

读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了孩子们疯狂喜爱工藤的诗的奥秘了。小孩子们重视触觉,工藤的诗把通过触觉感知到的事物写成了语言。孩子们读着那些诗句,从中直接“触摸”到了工藤的心灵。

工藤幼年时母亲亡故,所以他在《狮子的尾巴》里屡屡提到关于父亲的记忆,说小时候最常见到的便是父亲的“手”。

散步时牵着我的手、给我跌倒后擦破皮的膝盖搽药的手、给我穿衣服的手、拿着菜刀削土豆皮的手,等等。那时候的浴缸都是木制的,边很高,小不点的孩子很难进到木桶里。这时候,托着我的两肋把我“咕咚”一下放进去的,也是爸爸的那两只手。

读着这些句子,虽然工藤说“看见”了父亲的手,我却能明白里面包含着时常“触摸”的体验,工藤父亲那双温暖的手的触觉也传递给了阅读这些诗的我。

因为“触摸”完全变成了心灵的接触,所以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比如她这样描述10 岁时第一次见到盛开的樱花时的印象:

时近傍晚,也许是因为空气骤然冷了下来吧,突然间“呼”地吹来一阵风,我吃了一惊。成千上万片花瓣一齐在空中飞舞,数不清的花瓣把蓝天遮掩,好像人也被卷在其中,不停地飞舞着、飞舞着。我茫然地站立着,仿佛突然间被放进一个非日常的世界里。

那一瞬间,只怕是我们都加入了花儿的庆典,忘记了自己是“人”吧。

瞬间凋落的成千上万片花瓣无疑触动了10 岁的直子的心弦,失去了这种意味深长的“触摸”体验的现代人,虽然突然想把它找回来,但心灵的琴弦却已生锈。因为过于急不可耐,便不得不做一些类似于突发性骚扰那样的事情。因为“触摸”行为并未伴随心灵,所以只留下苦涩的回味。

要想真正了解“触摸”的美妙,焦躁是大忌。工藤在《狮子的尾巴》这本书里说,心灵不可以变成“漫无边际的天空”,“等待”心灵的触摸非常重要。

作品简介

人生难解的心结不是被“治愈”,而是慢慢被“温润”

《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日]河合隼雄 著,蔡鸣雁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共鸣的灵魂》是日本心理治疗大师河合隼雄凭借几十年心理咨询经验开出的五十多副“心的处方”。

如果说,作息正常、均衡饮食、多运动,是提升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好方法。那么,多读有意心灵的书,关注自己的思考与面对事情的走向,就是保持心灵健康的好方法。河合隼雄这些不寻常的观点,很值得细读深思。一边读,一边独立地思考,不知不觉间,你会赫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想法竟然大不相同来,对同样一件事竟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

为什么一头栽进去的人才能真正的离开?

为什么唯有强者才知道感谢?

为什么无论孤独一人,还是携手相伴,都必须一个人活下去?

为什么心的支持成为灵魂的负担?

为什么“从前很好”是跟不上进步脚步的人的说辞?

为什么遇到危机时才会绝境逢生?

……

在不经意间就能翻转对人性心灵的理解,河合隼雄不愧是日本第一流的临床精神分析大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