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知来”:中俄艺术家版画联展北京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11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观往·知来——纪念中俄建交75周年版画作品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开幕。展览旨在通过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回顾中俄两国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展望中俄两国艺术文化交流的未来。

开幕式现场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共展出中俄两国100位艺术家的100件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其中,俄罗斯版画35幅,涵盖了俄罗斯超现实主义大师夏加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版画流派代表萨利尼科夫、为中国版画界熟知的乌申、人民艺术家乌皮季斯、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帕什托夫以及列宾美术学院副院长安德烈·斯克拉良科、列宾美术学院版画系原主任克里木·李等人的精品力作。

彼得里斯·乌皮季斯,《穆里亚的橡树》,196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塔季扬娜·卡普斯京娜,《森林之子毛克利》,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中国版画65幅,既包括了构成中国版画发展中心脉络的“三山五岳”中的李桦、力群、彦涵、王琦、古元、谭权书、广军的经典之作,也囊括了北大荒版画学派的开创者晁楣、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代大权为代表的本土艺术家和以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当代版画家谭平、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许欲晓为代表的老中青多批留学归国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李桦, 《征服黄河》,195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谢尔盖·阿法纳西耶夫, 《建筑工人铺设排水沟渠》,196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俄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更体现了两国艺术家在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例如,表现中俄历史题材的《保卫卢沟桥》和《纳雷什金堡垒·中午》,歌颂自然风光的《北方九月》和《西伯利亚的田野》,以及极具新时代象征主义艺术特质的《蒙》和《无足轻重》。这些精选画作是中俄两国版画艺术成果历史意义的集中展现,更是中俄版画家对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与致敬。”

晁楣,《北方九月》,196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许欲晓,《蒙》,199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安德烈·斯克利亚连科,《无足轻重》,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周庆富谈道,版画,作为艺术与技能交相辉映的领域,在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作为木刻版画的发源地,其技艺早在14世纪便已远播海外。然而,面对摄影术与机器印刷术的冲击,木刻版画曾一度沉寂。幸而,西方版画艺术的复兴,以及鲁迅先生对“新兴木刻”的倡导,为中国版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5年中苏文化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两国艺术交流日益紧密。1936年“苏联版画展览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中俄艺术交流的盛况推向了新的高度。俄罗斯众多版画大师的作品,以其深邃的艺术构思与鲜明的风格特色,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也为抗战时期的宣传画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支撑。陈烟桥、胡一川、古元等中国版画家从苏联版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批如《保卫卢沟桥》《到前线去》《鲁艺开荒》等反映劳苦大众苦难与反抗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以木刻版画为主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激励人民团结抗战的重要力量。

奥列格·亚赫宁,《受伤的人》,197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1949年后,中俄两国版画艺术的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深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交的首个国家,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版画艺术的相互启迪与融合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院长娜塔莉娅·弗拉基米罗夫娜·希波夫斯卡娅谈道,20世纪60至80年代,俄中艺术家在探寻新的简洁表达方面展现出了更多的相似之处。当时,版画艺术在苏联繁荣发展,成为现代主义室内装饰不可或缺的元素,图书装帧和海报设计艺术亦随之兴起。中国的版画家们也在不断创新,如李桦史诗题材的作品《征服黄河》、王琦、晁楣、张桂林等人的抒情山水,以及牛文与黄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品,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俄中版画艺术的璀璨篇章。

王琦,《晚归》,195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张桂林,《日出》,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至21世纪10年代后期,俄中两国艺术家的创作更加深邃,语言愈加隐喻,色彩更具象征性,线条细腻入微。两国艺术家在追求艺术隐喻上的不谋而合,使得两国艺术间的对话,既各自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又相互启迪,极具启发意义。

展览将展至2025年1月15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