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新艺术季”开幕,探究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

半透明的屏幕上是一段红色的操场俯瞰视频,一群小鸟灵活地落下又飞起,屏幕后钢琴家柴琼妍指间流淌出一段轻灵的乐曲。接着俯瞰图变成一片深绿的森林,小船依次飘过蜿蜒的溪流,音乐随之一转,奏出温柔的旋律。接着视频变成人群熙攘的游乐园,众人排着队滑下水滑梯,琴声骤然加急,变得热闹起来。

这是10月26日19:30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演的多媒体音乐剧《东去西来》中的一个片段演出《边界效应》,音乐和图像之间彼此交融促进取得了奇妙的现场效果。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国际著名作曲家、多媒体艺术家雅罗斯瓦夫·卡普钦斯基(Jaros?aw Kapu?ciński)与视觉艺术家、摄影师Kacper Kowalski共同创作了这一作品。艺术家在作品中力图探索音乐与图像的交互关系。

《东去西来》中共包含八个作品,均是以科技和艺术的跨界融合为主题创作而来。

上音“新艺术季”开幕,探究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

上海音乐学院以这场开幕演出拉开上音“新艺术季”的帷幕。

在舞台领域尝试跨界融合

艺术总监韩晓蓉介绍,《东去西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品牌音乐剧场《镜子里的风景》的第四季,该项目以音乐为核心,结合多媒体视觉、装置艺术的创作思路,共同塑造戏剧特征的音乐剧场概念。

《东去西来》全场共八个作品,分别是《击木相歌》《镜界》《边界效应》《织》《大歌》《龟兹宴舞》《解脱》《秋兴》,尝试从不同维度及精神气质探讨“东方传统精神结合西方现代演绎”的命题。

整场作品采用跨界融合的表现方式,力图在不同介质的艺术领域里擦碰出惊奇炫目的花火。民间与学院、复古与时尚、东方与西方在不同文化土壤中交汇重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努斯勒提·瓦吉丁将携手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箜篌演奏家鲁璐及多位表演艺术家联袂演绎《龟兹宴舞》等一系列跨界艺术作品。除此之外,著名舞蹈艺术家黄豆豆、音乐人帕尔哈提,以及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及“呼麦”等多位重量级创作、表演艺术家、演出团体及艺术种类均参与到此次演出中。

虽然都是以中西融合、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融合为主题,但呈现出的八个作品却气质全然不同。博得全场好评的《边界效应》以视频和钢琴相结合,看似是很“西方”式的,作曲家卡普钦斯基作曲的灵感却来源于中国的江南丝竹。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似乎都在弹着同样的主题,但每首曲子都有一点点不一样,这是最吸引卡普钦斯基的地方,他借着这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完成了这一“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作品,“这首曲子视觉化的部分就像一个声部、一条旋律,弹琴的部分又像一个声部,两者形成配合。”

《击木相歌》则以民族元素与新媒体相融合。作品云南佤族圣物“木鼓”为主要创作对象,呼麦表演艺术家海木日台演绎的以阿尔泰山地区原住民族所特有的歌唱艺术“呼麦”,与低沉悠远、质朴粗犷的木鼓声响交相呼应,随着悠远的音乐,大屏幕上一个个象形文字生长出来又消弭于无形。

“这部作品内容上是我们共同对生命的探讨,呈现方式上追求的就是唯美。”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旭儒虽然在这部作品中用了很多远古和民族的元素,但他认为这部作品并不是要凸显民族,“我们不是在凸显某种特征,恰恰是要消除这种界限。我们发声,不是古老的,也不一定是现代的,但一定是我们想说的。 未来我希望这个界限消融得越多越好,因为我们是现代人,无所谓东方西方,无所谓古老现代,这也是一种融合。”

演出、论坛、演讲同步举行

在10月26日至28日3天的时间里,“新艺术季”将邀请11位视觉艺术家、8位顶级作曲家、39位表演艺术家,呈现1场多媒体音乐剧场、1场新媒体戏剧剧场、13件剧场展演作品、1场高峰论坛、3场主题演讲。

除了开幕演出《东去西来》,另一场新媒体戏剧剧场集《重构》将作为闭幕演出,于10月28日19:15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

上音“新艺术季”开幕,探究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

《重构》包括新媒体室内歌剧《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及新媒体羌族舞剧《你是我的山》等五部微型而独立的作品。“重构”这个颇具抽象色彩的名字,代表艺术家在新媒体“后戏剧剧场”时代“重构”传统戏剧的努力。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品牌艺术实践活动,“新艺术季”每两年举办一次,其目标是成为现代跨界合作的音乐剧场原创作品的盛会。历经前两届的积累,“新艺术季”集聚起世界媒体艺术行业重要学术力量,在研讨部分,将邀请海内外高校、理论研究机构专家,围绕“国际视野下的音乐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虚拟交互、大数据科技与音像艺术”“音乐、环境与剧场”“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研讨”四个主题展开研讨。

“新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音乐精神如何呈现多维画面并形成新的视听经验,值得期待与探究。”院长林在勇表示,“新艺术季”将集聚最顶尖的学术力量,将先锋艺术汇聚集群,探究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文/杨宝宝)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