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常青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
图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图片来自网络
人文心和科学脑
有人会问,在正式跨入医学院之前的医预科准备,究竟有多重要?是不是浪费时间?也许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
从本质上说,医学这一学科,试图理解的是一个与人类有关的永恒话题:人的自然本性。如同神学和法学一样,都指向科学研究的永恒话题,都需要逻辑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但这三个学科所指向的目标又都超越了科学本身。比如医学,它指向身体健康,它建立在对“人的自然本性”无所不包的知识基础之上。但在“人的自然本性”里,却总是存在着一些未知力量。对于这些力量的来龙去脉,人们可以无穷无尽地解释下去,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地理解,而恰恰就是这些不确定的力量,给医学研究赋予了丰富的实质和生命。
协和的医预科设置,是一段看似漫长,实则必需的、了解“人”的过程。它的存在,除了教授单纯的事实和技巧之外,还体现了一所真正大学里的教学应该有更多的追求。比如,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教育。真理的范围远大于科学,科学家必须作为一个人,而不仅是作为一位专家,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业中。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认真投入,这一点对于医学尤其重要。如同神经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自然科学的教育价值是培养精确观察的习惯,单纯就研究主题的教育价值来说,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要逊色很多。而人文科学的价值是:它允诺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实质的领悟,一种对传统的参与,一种对人类潜能之广阔性的认识。
“科学脑”对于当时的中国,更有着非同一般的内涵。19 世纪以来,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是医学,它由系统观察为特点的临床医学、实验室为中心的实验医学融合而成。“科学医学”与“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角色相得益彰。之前的“演绎法”以承认已知的知识为前提,不能用于发现新知识。自亚里士多德始,演绎法一直受到哲学家的厚爱。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确立了与“演绎法”对立的“归纳法”。他挑战中世纪的科学概念,强调人类不应从自己的头脑中创造一个世界,应从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中得到事实。近代以来,大量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为科学理论。
在协和创立之初,当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韦尔奇、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家和教育家,在批评传教士医学和中国教育时,强调如要把“科学方法”介绍到中国,就要教中国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实验室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有依据的结论。这些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问们被称为“培根人”,以此与传教士、传统教育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在参加1914年1月的“中国讨论会”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受卡内基基金会所托对中国进行考察。在他的报告中,谈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
东方人(除了近期的日本)从未运用过归纳哲学。西方在过去400 年里,正是凭借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真知,取得巨大的进步。与此相反,东方人主要依靠直觉和冥想,而且从权威那里接受生活信念和宗教信仰。
他将西医视为向中国引入归纳推理法的媒介,以训练年轻人的观察能力、如何准确记录事实,然后在对事实的观察和比较上得出正确、有限度的推理等。“西方内科学和外科学,是我们送给东方民众的礼物……在传授归纳和推理法方面,再没有比医学更合适的学科了”。当时中国的学生,缺乏在观察和归纳法方面的教育。以上海哈佛医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入学标准很高,学生入学前已在圣约翰大学受过一般教育。当艾略特在上海观察这些一年级学生做实验时,却发现他们不具备最低限度的使用归纳法的能力:
他们从来没有在此基础上学习过,从来没有人在此基础上教过他们,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归纳法是什么。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化学、物理或者生物知识去解决我们医学院一年级的科目,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归纳法。
艾略特建议,必须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使用归纳法进行科学教育和实验室教育:“没有这样的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在中国为中国人建立可信赖的医学院。”
1957年,虽未在协和求学但深受协和惠泽的张孝骞,在建议恢复协和八年制的上书信中写道:“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桩艰巨复杂的工作。”他一再强调在复校之后,知识一定要学得宽一点,基础要打得扎实一点。他说,医学是同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必须具备严格的基本功。
在张孝骞上书两年后,协和八年制终于在1959 年恢复了招生,这时的校长是黄家驷。一开始,那些学生对于入校前花三年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读医预科很不理解。每一届新生入学,黄家驷和其他校领导都要亲自去一趟北京大学,以亲身体会告诉学生们:医预科的基础对于一个高级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多重要。副校长张孝骞鼓励协和学生在读医学预科时,要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有利条件,扩大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选修一些文科方面的课程。
作品简介
《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常青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
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做事的选择和方式,虽不大声,但绵延,自成宇宙。以世界一流标准锻造的“协和”,经历了百年的沉淀,这里有几代人的青春、有失败摧不毁的理想、有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久被遗忘的历史。在《协和医事》中,作者用饱含感情又克制理性的笔锋细细揭秘百年协和的传奇故事,带你感受那种纯净而顽强的力量。
说历史:协和是如何建立的?风雨飘摇的1942年发生了哪些故事?
品人文:医学如何去关心广大民众?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谈奇事: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故事、孙中山最后的岁月如何度过?
讲医道:什么是为医之道?好医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病人在医生眼中是什么位置?
《协和医事》以文学的笔法再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百年来的历史全貌,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对中国医学教育,解决医疗现实中的某些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重读协和百年传奇故事的同时,观照当下医疗。寻求更广意义的解决之道。
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尤其是对思考当前的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