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爱乐乐团来了,指挥尼尔森斯实力圈粉

很多人的朋友圈昨晚被刷屏了,因为,维也纳爱乐乐团来了。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10月24日晚,“古典天团”维也纳爱乐在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的执棒下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来了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

尼尔森斯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中生代指挥家之一。首次来中国,“胖葱”尼尔森斯就用他那胖乎乎却不失柔软活络的指挥身段,亲和力满分的台风,在上海实力圈粉。连时常不留神就挂“自动挡”的维也纳爱乐,也给足了尼尔森斯面子,在他的带领下开起了“手动挡”。

成立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是享誉世界的顶尖乐团,也是当今唯一一个不设常任指挥的乐团。其高超的演奏水准和泛着金属光泽的“维也纳音色”,让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倾倒,也吸引了一代代作曲家、指挥家、独奏家与之共创辉煌。

每个演出季,维也纳爱乐都会在国内举办110场音乐会,自1922年起每年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1941年以来举办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成为各国乐迷过新年的传统项目,每年都会在全球90多个国家进行转播。

成为维也纳爱乐的客席指挥,是每个指挥家的梦想,而现年42岁的尼尔森斯,与维也纳爱乐有过十多年的合作。

尼尔森斯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个音乐世家,师从指挥大师马里斯·杨松斯。除了维也纳爱乐客席指挥的身份,尼尔森斯还是波士顿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因为指挥出色,带的乐团也好,尼尔森斯与雅尼克·涅杰-瑟贡(42岁)、基里尔·彼得连科(45岁)并称“三杰”,在中生代指挥家里备受关注。

尼尔森斯自认为是“吃货”,谈起对维也纳爱乐的印象,他想到的第一个词是“蜂蜜”,“蜂蜜是金色的,维也纳爱乐的金色大厅和它的金色之声,也具有蜂蜜一般的色彩和香甜的味道。蜂蜜具有黏稠的质感,就像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一样有流动性。”

指挥对乐团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但维也纳爱乐的特别之处在于,乐手们在体制和音乐呈现上都能高度自主。因为深厚的音乐传统,也因为强烈的自我意识,维也纳爱乐在演出时常常挂“自动挡”,指挥家们要想驾驭和改变这些资深乐手,没那么容易。

然而在上海的音乐会现场,维也纳爱乐给足了尼尔森斯面子。在处理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的一些细节(如速度)时,乐团就是按尼尔森斯的意图来的,每一拍都紧跟他的指挥棒。

挑眉,眨眼,竖大拇指,比剪刀手,挥到尽兴处就像跳舞,时不时低头躬身与乐手来个亲密接触,指挥台上的尼尔森斯就像行走的“表情包”,看得观众心神荡漾,连连感叹,“这是一个灵活的可爱的浑身都是戏的‘胖子’。”

维也纳爱乐乐团来了,指挥尼尔森斯实力圈粉

此番来上海,除了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尼尔森斯还将在25日晚带来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

这些曲目都是尼尔森斯和整个乐团共同商议之后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曲目和维也纳爱乐渊源颇深。比如,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由维也纳爱乐首演的,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是圆号手,也曾在维也纳爱乐参与这部作品的首演。此外,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曾指挥过维也纳爱乐。

五岁时,尼尔森斯听的第一部歌剧就是瓦格纳的作品,对他来说,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也是对他的生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曲家,“这些曲目组合在一起,对我具有特殊意义。”

【现场点评】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传统上,我们公认维也纳爱乐是一个很内敛,很有弹性,非常松弛的一个乐团。今晚维也纳爱乐还是维持了它的超一流水平,贝多芬《第八交响曲》也特别适合这个团。这是贝多芬一个比较小巧、内敛、幽默、轻松的作品,维也纳爱乐本身也不是很张扬,用它内敛的音色来表现特别合适。不过,(上半场)还没到它的最佳状态,铜管还是有一点小纰漏。

我现场第一次听尼尔森斯指挥,他的动作比较张扬,幅度比较大,比较活泼,年轻人嘛。他的声部非常清楚,对音乐非常理解,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很多内声部的穿插、复调的交织,他都交代得非常好。

薛颖佳(钢琴家)

这是我第二次听维也纳爱乐,声音很漂亮,弦乐声部非常优美。我挺喜欢尼尔森斯的指挥手法,线条很清楚,比较注重细节的处理。他的身体语言也很特别,很喜欢弓着身体指挥,全程长时间压低上半身,这是比较少见的,可能他比较享受和乐团的亲近,也是他特别的一种听音方式。

顾超(乐评人)

维也纳爱乐维持了它一贯的特色,声音轻盈亮丽。这次乐团选择的曲目都是德国作品,但在厚重感上还是和德国乐团有区别,它们更有亮色,就像维也纳当地明媚的阳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一样。

尼尔森斯是非常受关注的中生代指挥家。他希望带给维也纳爱乐一些新东西,比如他在德国乐团(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身上学到的厚重、沉着一面,所以他手下的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给了乐团更多戏剧张力和对声音强度的要求,比当下那些时髦的演绎要慢一些,速度相对沉着,维也纳爱乐的表达多了一份稳重。

尼尔森斯为人热情随和、有亲和力,维也纳爱乐的乐手都很资深,整个团又不设常任指挥,在没有艺术领导的情况下,他们进行了比较好的磨合。尼尔森斯比较有气场,能和乐团达成共识,分工清楚,配合也比较有效果。

唐若甫(乐评人)

上半场的曲目体现出乐团温存的一面,音色暖人,驱动性强,平衡感佳。下半场则突出乐团强势的一面,理查·施特劳斯笔下的声音阵势排山倒海,种种性格变化和强弱对比惟妙惟肖。

虽然尼尔森斯从刚刚获得国际知名度时的玉树临风变得大腹便便,但在中国的首度亮相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台风亲切可爱,尤其是在下半场,屡屡脱棒指挥,意在抠出弦乐声部更加如胶似漆的音质,动作倒是像极了浣熊。

他在台上时跑时跳,两次加演前都和左右手反复商量征求,谢幕时把花送给第一小提琴最后一档谱台的女士,还特地径直走到低音提琴声部和首席握手,这些细节无时无刻不在述说一位技艺超群的指挥的深得人心,以及新时代乐团对总监工作态度的需求。这也验证了长久以来的一种说法:越是大牌,越是没有架子。(文/廖阳)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