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于2024年4月发起,将美术馆的工作与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9月26日下午,“胡尹萍:杂格咙咚”展览在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一楼图书馆展厅揭幕。作为“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的第5个,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5位女性耗时2个月用手工钩织的方式再现的17件东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与苏州有特殊关系的重要文献,以及记录每一个创作者创作过程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胡尹萍:杂格咙咚”展厅现场 注:本文图片由苏州当代美术馆提供
“这是我们参加过最特别的课程,这次展览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和被需要的情感,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被听见、被看见的平台。”开幕仪式上,参与创作者代表、唯亭老年大学手工教师潘春华说。
据介绍,这一项目延续艺术家胡尹萍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胡小芳”艺术计划的创作理念,通过针织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社会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将现当代艺术与生活中的烟火气巧妙结合,赋予其新的温度和人情味。本次项目从招募参与者、开展编织创作到普及现当代艺术知识、举办展览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市民身边、在她们熟悉的市民中心实现。
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表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给予了她们极大的空间,从挑选喜爱的名画,到编织的方式方法,参与的女性在开放的创作环境下呈现了属于她们的巨大创造力。这样一个极具社区性质的活动,能够激发社区活力,链接不同人群,而画框中包裹的一针一线,都承载着背后的故事。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开幕仪式后,潘春华带领参与者对现场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导览。一些参与创作者说:“作品拆了做做了拆,要做到最好才行”,“一点一点慢慢来”,“光一只鸟,我就做了三天”“我是喜欢的,我就做得快”。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胡尹萍:杂格咙咚”展览现场
苏州当代美术馆于2024年4月发起“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将美术馆的工作与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胡尹萍:杂格咙咚”项目是其中的第5个,继在商业空间、城市荒野、橱窗等不同类型的空间策划并落地了一系列艺术项目后,这次来到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空间生产力”项目的核心理念是突破传统美术馆的实体边界,将艺术作品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本次项目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呈现,更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社区互动、环境融合和公众参与。苏州当代美术馆携手艺术家胡尹萍,依托街道、居委会与老年大学创设编织课程情境,主要招募退休的阿姨们参与,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选择作品基础信息的介绍进行相应的现当代艺术的知识普及,让“理解”和“行动”相辅相成,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
“诶嗒咯嗒——针织创作分享工作坊”现场
“诶嗒咯嗒——针织创作分享工作坊”现场
“诶嗒咯嗒——针织创作分享工作坊”现场
主办方介绍说,“在长达两个月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度参与参与者们的生活,从她们日常生活的情境和场景介入,与她们建立密切关系。通过直接观察、集体讨论、非正式访谈、记录与分类、归纳并形成档案等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了15位参与者的图文、影像资料。这些工作使美术馆进一步了解银发一族的生活状态与人生故事,也促使她们打开心扉,逐渐了解并信任美术馆的工作、发掘并认可自我创作能力。当其中一位参与者说到,‘我觉得我还有点用,我还能做点什么’的时候,项目意义得以彰显。最终,每一件作品都以超乎想象的效果呈现出来,展览的内容组成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针织作者:张真珍,综合材料,钩针编织,96x91cm,2024
针织作者:潘春华,综合材料,钩针编织,88.3x62.2cm,2024
针织作者:陶赛英,综合材料,钩针编织,63.5x94cm,2024
针织作者:王世芳,综合材料,钩针编织,92.5x76.2cm,2024
苏州当代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的创作不仅带动了家人对艺术的关注,也引来了其他银发族群、社会团体的好奇,这为我们推动这个项目向不同空间、不同人群中延伸,所以,我们希望这次展出能够成为一个新起点。因此,我们为每件展品都设计了一个可持续使用、灵活组合的移动‘展盒’,未来,苏州当代美术馆将带着这一‘可移动的展览’走向更多市民的家门口,为不便远行的群体们‘送展上门’。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项目最早是艺术家胡尹萍针对小镇退休阿姨设计的,所以,我们也将优先服务于养老机构、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社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