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想象,看数字修复后的老上海影像

步入上海图书馆东馆五楼美术文献馆,数十幅上图馆藏的经过数字修复技术处理后的上海近代历史老照片,唤起人们对于百年前集摩登都市与江南典雅市镇于一炉的上海历史旧影的怀旧与想象。

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近日推出“未来之未来——上海城市摄影数字修复展”。展览依托上图丰富的馆藏资源,以近代科幻小说里的上海为主题,尝试性融合科幻想象、历史记忆与当代AIGC艺术作品,通过影像与视觉的表达,从老上海出发,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描绘未来的文字与映照现实的影像

与过往单纯以影像为主的摄影主题展不同,此次展览以近代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上海作为贯穿全程的线索,同时展出了数部馆藏近代早期带有科幻色彩的“科学小说”。通过小说与影像的联动,串联起描绘未来的文字与映照现实的影像,展现出上世纪人们对于科技与人类生活的思考。

晚清时期,西方的科幻作品被引入中国,作为“科学小说”盛行一时,引发国人翻译与创作的热潮。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处于中西交汇处的上海,以独特的城市发展环境,成为放眼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了科幻想象中常见的未来地标。近代小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都对上海进行了描绘,陆士谔的《绘图新中国》、毕倚虹的《未来之上海》等作品更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未来城市的细节刻画,这些民国时期的旧版书在此次展览中都有所呈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澎湃新闻记者摄)


吴趼人《新石头记》(澎湃新闻记者摄)


陆士谔《绘图新中国》(澎湃新闻记者摄)


其中尤其青浦名医兼小说家陆士谔的幻想之作《绘图新中国》最具预见性。据介绍,陆士谔在《绘图新中国》里的预言,如今已有30多个得以实现,其中有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描述是全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比如书中提到“开办万国博览会,因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沪宁铁路归了官商合办,于是就把此路接通了京汉,成为京沪铁路”等,当初以为的天方夜谭这些早已在当下成为现实。

在上海从浦东看浦西  图中可见黄浦江上航运情形(上海图书馆 供图 该图为数字修复前原图)


展出的经过数字修复后的近代上海影像资料则真实记录了当时上海的现实场景,那也是小说创作者在创作这些“科学小说”时所身处的现实。如展出的1934年11月23日摄于上海四川路桥附近的影像展现了苏州河河道船只拥堵情景;《在上海从浦东看浦西》一图可见黄浦江上航运情形,从近处传统江南的乌篷船到远处工业时代的货轮,充满着层次感。

这些有年代感的照片出现泛黄、细节缺失等这样那样的瑕疵,通过数字修复,可令观者更清晰地看到照片上的细节。

1934 年 11 月 23 日摄上海四川路桥附近苏州河河道船只拥堵情景。(上海图书馆 供图 该图为 数字修复前原图)


“在宽阔的黄浦江面上架桥,是当时沪上居民的期望。这在当时看似大胆的想象也被写进时人创作的科学小说中。”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马清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陆士谔在《绘图新中国》中写道,这条繁忙的航道上将会出现横跨江面的大桥,电车则从江水下方驶过,通行于浦东浦西。如今,黄浦江上已有13座越江大桥,其中最早的松浦大桥于1974年开工。

除了水陆交通,“地底行车”也是彼时描绘未来城市的重要话题。从车站环境到车厢结构,再到自助售票和乘坐方式,小说中的许多场景正是今日地铁的写照。

地轨漫游 作品以《绘图新中国》中预言的地下电车为灵感,制成一张虚构的“上海隧行图”。观众可以跟随小说主人公的行走路线,通过图像交互漫游“未来上海”。(上海图书馆 供图)


展览还展出了《点石斋画报》中对飞行技术的介绍和描绘。飞向天空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拓展,更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新世界探索。彼时的沪上报刊中常见航空新闻的报道,小说中对飞行的描述也丰富而大胆,从空中穿梭的飞车到磁力悬浮的飞人,再到驶向无尽远方的气球飞艇,许多想象至今也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点石斋画报》 御风行舟 (上海图书馆 供图)


《点石斋画报》 演放气球(上海图书馆 供图)


《点石斋画报》 新样气球(上海图书馆 供图)


彼时人们对于未来上海、未来城市之想象在当下早已成为现实,而当下人又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描绘未来之城?围绕展览“未来之未来”这一主题,主办方特别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师生共同参与,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字媒体,围绕展览主题展开艺术创作,参考百年前人们书写下的科技发展愿景,用现代技术复原昔日摩登的未来幻想。

AIGC《未来空中交通工具》廖泽宇( 澎湃新闻记者 摄)


数字影像复制技术再现昔日摩登上海

此次展览的另一看点是数字影像复制技术的运用,借助这一技术,馆方不仅能够活化利用馆藏,读者观众更是能从泛黄的照片史料中读到昔日上海生活的各个剖面。

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介绍,上海图书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照片公藏机构之一,馆藏涵盖历史原照、玻璃底片、胶卷等多种类型。此次展览依托上图丰富的馆藏资源,邀请到南京艺术学院钟建明教授团队,对精选的数十幅历史照片进行数字修复,将承载历史风霜的旧照清晰呈现于大众眼前。

19世纪90年代摄上海龙华塔近景 (上海图书馆 供图)


民国初年摄上海龙华塔下的渔船和民居(上海图书馆 供图 该图为数字修复前原图)


上海龙华塔立体照片(上海图书馆 供图)
立体照片由两张角度有细微差别的照片组成,通过使用特制的立体镜观看,可以在眼前呈现出3D效果。


外国人在龙华塔下留影(上海图书馆 供图)


上海重修龙华塔(澎湃新闻记者 摄)
20世纪20年代王光摄。这次维修见于申报记载:“龙华寺前之宝塔,因年久失修,势将坍塌”,工程1920年腊月初一开始,历时三月,至次年二月底竣工,报道仅见文字。照片记录了本次龙华塔修缮场景,图中可见塔身周围施工状况。


屹立于历史风霜中的龙华塔是上海不变的传统文化地标之一。此次展览展出了数幅经过数字修复技术后的龙华塔的历史照片,呈现了不同时期龙华塔的历史风貌。

公泰照相馆摄清末外滩长卷(展出照片为影集修复放大,由6张照片拼接而成)(上海图书馆 供图)


公泰照相馆摄清末外滩长卷(局部)(展出照片为影集修复放大,由6张照片拼接而成)


公泰照相馆摄清末外滩长卷(局部)


公泰照相馆摄清末外滩长卷(局部)


在浦江风光这一版块展现的上海外滩及浦东全景图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浦江两岸的风貌,从展出的不同时间的影像中还可看到外滩三代海关变迁,见证着浦江现代化发展。

上海外滩及浦东长卷(上海图书馆 供图 该图为数字修复前原图)


第一代海关(上海图书馆 供图)


第二代海关(上海图书馆 供图)


第三代海关(上海图书馆 供图)


中国的第一盏电灯于1882年7月26日在上海点亮。早在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路灯就已经在南京路使用。覆盖街道的照明技术,一方面是新式能源利用的代表,一方面是西方都市的剪影。灯火照耀下璀璨繁华的“不夜城”,成为时人心目中的未来映像。

上海繁华的南京路夜景(上海图书馆 供图)


据南京艺术学院钟建明教授介绍,照片复制修复技术是摄影技术里重要的技法之一,重要的是把照片细节和影调再现出来,把有瑕疵的部分修整,让照片恢复当年最初的样貌,甚至更加完美。今天在数字化条件下为复制和修复历史照片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通过算法和影像处理软件修复历史照片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1928年上海跑马厅西人赛马过障碍场景(上海图书馆 供图)


此次展览共包含“新都畅想”、“交通揽胜”、“万国博览”、“海上消闲”、“市井生活”五个展区及数字修复技术展示区。同时,展览在东馆五楼未来阅读体验区特设阅读推荐部分,详细介绍展览中出现的小说作品,并延伸至近代及当代的一些“城市印象”相关科幻作品推荐。

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展期预计持续至12月中旬。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