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作家马伯庸。视觉中国 资料图

脑洞丰富清奇,文字犀利搞怪,作品产量高又涵盖历史、科幻、灵异、推理等多个领域,作家马伯庸的“鬼才”之名一直备受认可。不过近年来网友可能更对他的网红段子手属性津津乐道。

2013年7月,马伯庸的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传遍朋友圈。

2016年12月,罗辑思维花10万元买下马伯庸《显微镜下的政治生态——大明万历初年的徽州丝绢案纷争》一文,马伯庸则通过微博寻人将稿费交给对他文章有贡献的四位论文作者。从徽州丝绢案到知识有价、微博营销,网友热议不断。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大明丝绢案

2017年3月,马伯庸在一次游玩后写下《西汉年间的广州爱情故事》,一块文物印鉴背后的曲折情史引得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游客激增。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西汉爱情故事

“你要说我有网红属性,有。但把这个作为我特别强烈的第一标签,就不太合适了。现在提到我,我觉得还是作家更好。” 马伯庸本人并不排斥被称为网红段子手,但他并不希望读者因此看淡他作为作者的本质。

2012年,《古董局中局》诞生,马伯庸开启畅销作家之路。2015年辞职成为全职作者后,马伯庸佳作频出,亦成为影视IP圈的宠儿。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古董局中局》剧照

因为知乎上一个问答“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马伯庸短短半年间洋洋洒洒地创作了四十余万字的《长安十二时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融入美剧般的快节奏,读来惊心动魄,令人十分过瘾。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长安十二时辰》知乎

而与《长安十二时辰》几乎无缝对接的古风冒险小说《四海鲸骑》近日已全国上市并斩获不俗口碑,同名3D动画宣布定档2018年暑期,爱奇艺更为此打出“中国海战第一IP”的名号。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鲸骑》封面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马伯庸带着《四海鲸骑》来到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与读者互动,一边签售,“网瘾中年”马亲王还一边发微博:“这年头还有包书皮的读者啊,太令人感动了。”

即使在采访过程中,马伯庸也是时刻手机不离手,一提到“吃鸡”(指策略射击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就两眼放光。

虽然早就承认自己的网瘾“就跟晚清时候吸鸦片的人一样大,握手机都快握出腱鞘炎”,但他此番又慧黠地补充道:“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够保持创作的状态。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兴趣,或者看不到任何想跟其他人分享的事物,那就没有办法再写作了。写作一定得是个暴露的过程,所以我‘吃鸡’、刷微博、到处去玩,其实也是保持状态加充电!”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马伯庸(中)漫展互动

【对话】

“中国在海洋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太少”

澎湃新闻:《长安十二时辰》 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知乎上的一个提问,那么《四海鲸骑》的灵感来自哪里?

马伯庸:《四海鲸骑》的灵感来自阳江的南海一号博物馆,不过我小时候玩《大航海时代》,看《加勒比海盗》就一直有这个想法。

中国自古是大陆性的农耕文明,对海洋不是特别关心,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记载和海洋有关的都不是很多。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因为大航海时代中国是没有参与的,如果中国参与的话可能整个历史就不一样了。

中国在海洋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我就想,能不能有一部和海洋有关的、有中国特色的、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作品呢。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鲸骑》概念图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西方和中国的海盗故事有什么区别?

马伯庸:西方海盗给人的感觉比较残暴、放荡不羁,他们蔑视强权,对海洋有探索、信仰和自由精神。中国更多是像郑和下西洋那样去宣扬国威,而不是因为好奇或者想要掠夺。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郑和航海图(由锡兰回苏门答腊的牵星图)

澎湃新闻:为何把《四海鲸骑》的故事背景放在明朝初年而不是明朝中后期?

马伯庸:其实具体年代我们做了虚化,因为明说会受到很多历史事件的限制。明代是中国自主萌芽、开始对外海上贸易的时期,历史上具备了现代雏形,放在这个时代会让故事更加丰富。

澎湃新闻:感觉《四海鲸骑》有特别浓厚的佛教色彩?

马伯庸:其实是正好赶上那段时间爱看佛经。而且从创作角度考虑,《四海鲸骑》展现的不只有中国文化,更多的有亚洲文化。东南亚、东亚、南亚各地的信仰虽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个共同的约束,就是佛教。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古人观星

澎湃新闻:在《四海鲸骑》里,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

马伯庸:一开始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女主角七里,因为她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制服加黑长直。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七里

写到最后,我发现我最喜欢破军。他像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海上靠着自己的个人魅力把所有海盗集合到蓬莱城,他想建一个自己的理想国。

最重要的是破军是个猫奴。你想,一个庄严的中年男子每天撸猫,这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创作的魅力就在这,当你开始创作的时候,你想不到后来会发生什么,你的兴趣可能会在写作中转移。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猫奴”破军

澎湃新闻:《四海鲸骑》的主创是你、驰骋、赵老湿三人,首次尝试团队创作有怎样的感想?

马伯庸: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团队协作、分工的创作形式。团队中有人负责搜集资料,像赵老湿是负责画人物,因为我们发现图文并茂的作品更受欢迎。我就负责开脑洞、想人物情节,把控故事大方向。创作中我们会充分讨论情节,让故事的逻辑性更强。

澎湃新闻:能说说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吗?

马伯庸:这个很难讲,应该说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作品吧。

《四海鲸骑》是我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写作模式也是新的,有点探险的感觉。在历史小说中我最喜欢《长安十二时辰》。在推理小说中我觉得《风起陇西》和《古董局中局》很不错。

澎湃新闻:早期你创作了很多科幻奇幻的短篇,近年写这方面的长篇很少,以后有写长篇科幻的打算吗?

马伯庸:这个我一直在想,但你们知道我理科不行,不能写硬科幻,只能写写人文社科……所以尝试团队创作,也是想群策群力,弥补我理科的短板。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鲸骑》概念图

《古董局中局》找了夏雨很惊喜,没请来新垣结衣很遗憾

澎湃新闻:此前爱奇艺宣布将把《四海鲸骑》改编为3D动画,为何选择了3D动画的形式?能透露有关动画制作的情报吗?

马伯庸:还没官宣呢,目前暂定2018年暑期档和观众见面。

一开始有考虑做成哪种形式,希望能在二次元、三次元互相转化,几个回路都能挖,而团队中大家了解的领域都不同,得出的结论是用动画呈现的船和奇观效果更好,也更容易积累拍剧的经验。

做成3D也算挑战吧,技术上是很难,但是不难就做得没有意思。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四海鲸骑》爱奇艺动画海报

澎湃新闻:《四海鲸骑》的动画有没有以哪部作品为目标,希望能达到类似的高度?比如《海贼王》。

马伯庸:《海贼王》这个高度有点高,还是比较难达到的。有一部特别老的动画叫《青之六号》,我觉得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或者做到《蓝宝石之谜》的程度也很不错。

澎湃新闻: 你现在还有在看动漫吗? 对它们有什么样的评价?

马伯庸:我最近看的一部是《Re:CREATORS》。我的评价就是难以评价,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看的动画,但是它的设定很棒。

我印象很深的是女主被打死之后,旁边的作者现场发推,获得500个转发,女主就活了,真是又萌又尴尬!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但是可惜它又回到了日本动画老的套路上。

我觉得日本动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那些套路,要么纯爱或者废萌,要么就狠毒,我特别想找一个少年热血的升级流。

《英雄学院》勉强算是。《美食的俘虏》一开始挺好,后来完全崩了。《来自深渊》还不错,但是漫画我看不动,画风太幼稚。漫画中我觉得《约定的梦幻岛》和《王者天下》还不错,《王者天下》讲秦始皇的。有个新番《舞动青春》挺不错,但是更推荐看漫画,动画那就是PPT画风。

澎湃新闻:你的很多作品都改编成了影视剧,对此有没有什么担心的地方?

马伯庸:我的担心有点像马尔克斯当年的担心。他拒绝了很多人改编他作品的请求,像是《百年孤独》他觉得没法改,因为每个人看《百年孤独》想象的都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形象,一旦把它拍出来,形象就凝结了,就变成一个陌生人,这可能就会损害读者对于作品的喜爱。

虽然我没那么大牌,但我还是担心作品搬上大屏幕、视觉化之后,读者因为人物跟想象中的不一样而失望、放弃这个作品,当然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澎湃新闻:但是大家都觉得《古董局中局》电视剧的演员选得很好,特别符合想像。

马伯庸:《古董局中局》电视剧的演员我觉得选得还挺好的。我原来想的主角就是夏雨,结果他们真的找了夏雨,让我很惊喜。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夏雨

女主角我一开始想找新垣结衣,我对制作方提过,如果新垣结衣不行,绫濑遥也行,石原里美我也接受……开玩笑哈哈哈哈哈。现在女主角找了田中千绘,后来看过剧照我觉得她很符合,她拍过中文电影,中文也很好。

当然新垣结衣没来我还是很遗憾的。我们咨询过发现,第一新垣结衣档期比较满,她一年只拍一部戏,第二她来中国拍戏肯定身价要涨好多。我们认真地探讨了可能性,最后还是放弃了。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马伯庸在微博谈起选角一事。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田中千绘

“称不上知识分子,最多算知道分子”

澎湃新闻:你给人的印象特别博古通今,你是怎样学习了解文史知识的?

马伯庸:我最近看了很多学术论文,在学术索引库啊知网上搜。像是《四海鲸骑》里有涉及到航海观测技术,里面提到了牵星术我很感兴趣。(牵星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

其实这些论文都很无聊,因为太专业了,但你内心有一个目标的时候,会感觉看这些全是宝藏。

为了写《四海鲸骑》,我看了很多讲古代导航、造船技术的文章。听说有个学术研讨会上有一篇论文讲述郑和的航海图,于是我就想办法混进去听。没想到主讲是个小姑娘,讲完后我就凑过去跟她聊,说我最近正在写这个内容,但是对牵星术不太了解,能给我说说不?没想到小姑娘从怀里掏出一个牵星板来给我讲解。牵星板是她自己做的,她还跑到北京郊区的山上、能看到星星的地方自己测。

我当时的感动就在于,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写学术论文,而是真的身体力行地去研究、去检验。

 

马伯庸: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牵星板观星图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打算往学者发展呢?

马伯庸:原来我有那个想法,结果论文看多了、和学者接触多了,发现把一个方面从学术提炼成某种结论和规律,专业和非专业真是差很多。他们是知识分子,我最多算知道分子。

复旦大学有个学者叫仇鹿鸣,写了很多研究三国的论文。我本来以为自己对三国算是熟得不能再熟,看了他的论文后发现我什么都不懂。明明我们用的材料一样,但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被专业学者和业余研究之间的差距震撼了。

未来我可能会想当象牙塔里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桥梁,把学术知识用相对比较轻松的方式讲解给老百姓,借此教化大众、引导他们走向小众。

澎湃新闻:能否向读者推荐了解文史的书籍?

马伯庸: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这个系列包罗万象,有讲政治经济的,有教你写书信的,还有讲佛经故事的演变等等……文字浅显易懂内容又有内涵,当得起“深入浅出”这四个字。(文/夏奕宁)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