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雕塑原件首秀中国,沉浸式展览亮相国博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今年中法文化旅游年框架下重要的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9月12日,“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将特别展出四尊巴黎圣母院雕像原件,其中三件首次离开法国出境展出。

展览现场图,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4月遭遇大火的景象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巴黎圣母院公共修复机构、欧莱雅集团及法国Histovery 公司联袂推出。 

“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重建了“数字孪生”的巴黎圣母院,以科技的虚拟景象展示艺术的真实之美。观众不仅可以亲眼见证拿破仑在圣母院加冕的辉煌时刻,探索玫瑰花窗璀璨光芒下的秘密,同时还将了解,在包括中国在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专家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现辉煌的最新进展。 

巴黎圣母院的雕像原件石像怪


石像怪在巴黎圣母院原位置展示图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点项目,本次展览特别展出四尊巴黎圣母院雕像原件(其中三件首次离开法国出境展出),令中国观众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展览现场


自行定制探索路线、互动式观展体验 

“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展厅,1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在媒体预览环节得以先睹为快。进入展馆后,参观者会领到一台HistoPad平板,设备可以和线下的实体展物进行交互,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AR体验。 

观众可以用领到的HistoPad扫描“时间之门”,以此开启A R 沉浸式的体验


本次展览总共有22个实体展物的点位,对应了巴黎圣母院见证的重大历史时刻,以及建筑和修缮工艺细节。在每个点位上,都会有一个“时间之门”(类似二维码)。用HistoPad扫描“时间之门”,就能够开启AR沉浸式的体验,走进“数字孪生”的圣母院。

展览现场图, 模型展示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失火后的修复现场


Histovery展览总监André de Sa Moreira先生介绍说,得益于高自由度的探索方式和多种互动体验形式,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观众可以定制自己的探展路线,主动发掘圣母院之美的不同侧面。“通过A R 增强现实技术,大家将走进一场穿越历史、跨越时空的文明之美邂逅,领略巴黎圣母院860年来的文明荣光和新生之路。为了确保HistoPad 能充分还原圣母院的历史样貌,平板里面内容历经2年雕琢,邀请到8名艺术史、历史学、神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科学委员会对其中的图片和文字予以把关。”

展览现场


展览内容以逆时针方向铺陈开来,由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意外失火拉开序幕。这场大火蔓延了超过7个小时,熊熊火焰吞噬了教堂原始的屋顶结构和标志性的中轴尖顶。经过消防队数个小时的战役,大火才逐渐平息。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大火吞噬教堂和消防队员与大火英勇搏斗的震撼场景。 

展览现场图,巴黎圣母院在12世纪兴建时的景象


回首往昔,12世纪初,地处巴黎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的圣艾蒂安基督大教堂倾圮后,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重建新教堂,以与先前的大教堂相媲美。他心目中新大教堂必须挺拔超群,凌越周遭一切建筑物。石造的拱顶将有35米高,这种慑人高度在当年是项破记录的创举。 

彼时,数以万吨重的原始石材和木料被运至巴黎市中心西堤岛,并逐渐发展成迄今的庞大规模。深约10米的地基,为大教堂梁柱和砖墙的建造埋下坚实的基础。历经20年的重建,唱诗堂在大教堂的繁华中心冉冉升起,新的主教宫和主宫医院也开始在这个宏伟建筑群中巍然矗立。 

虚拟现实中,巴黎圣母院的窗花


正如东方佛教中的莲花,玫瑰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巴黎圣母院原有的三扇玫瑰花窗,可在日落时分把夕阳余晖洒入内庭,其最早可追溯到1220年。值得庆幸的是,玫瑰花窗在2019年的大火中得以“幸存”。 这一花窗整体象征着中世纪欧洲民众的道德和精神领域,其中最古老且体积最小的一扇花窗(西侧),直径不足十米。由着HistoPad中的展示,还可以看到玫瑰花窗的下半部分则是黄道十二宫(内环)和每月对应的农事(外环)。天地两种历法的结合也可一窥中世纪时人们的生活节奏。 

巴黎圣母院全球首个增强现实感沉浸式展览,曾在2022年疫情期间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落地。谈到今次在国博的展览与之前有何不同,André de Sa Moreira表示,圣母院在经历大火摧毁与漫长的修复后,将于今年12月8日重新对外开放。“此前可以说都处在整理恢复阶段,这在目前也还是一个进行时。在本次展览最后的两个点位上,我们着重介绍了这一过程。而很多新加入的内容,这两年来我们也会随时补充进相应的点位中。” 

展览现场


“当年建筑圣母院的石匠主要来自采石场遍布的巴黎地区,他们同属于一个高级技工行会,相互传授精湛的技艺。而在此次修复过程中,当代的匠人同样精通石材特性及其组装技术,某种意义上也传承了圣母院兴建之初那批手工匠人的技艺,不仅重建了圣母院的拱顶,也巩固了被大火损坏的砌体工程结构。这些介绍在今次展陈内容中都有所体现。”André de Sa Moreira说。 

四尊雕像原件首度以平视视角呈现 

众所周知,巴黎圣母院以其装饰立面和屋顶的丰富雕塑而闻名于世。这座大教堂拥有数百尊雕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及19世纪。本次展览中,四尊雕像分别来自于巴黎圣母院兴建与修复的不同时代,有在圣母院建成之初就存在的,也有19世纪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修复中增加的部分。它们曾高踞城市上空,俯瞰着花都巴黎数个世纪的变迁,过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只能仰头远望,而今则是首次以平视角度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哥特式柱头


此次来华展出最年长的文物是一尊哥特式的柱头。12世纪末,圣母院唱诗堂竣工后,中堂的建设也在13世纪初相继完成,这尊柱头曾位于中堂拱廊圆柱上方。雕塑风格采用叶形、卷形和茛苕叶等元素,灵感则源自科林斯式。自大教堂修复工程开始以来进行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大约1000 个不同形状的柱头,这使得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众多大教堂中脱颖而出。 

植物状头像特写


作为法国哥特复兴建筑的中心人物,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1814年—1897)最有名的成就是为中世纪建筑做修护。巴黎圣母院在19世纪中期经历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其时,维奥莱·勒·杜克对南侧山墙进行了全面重建。来自这一区域的植物状头像雕像,体现了他对折衷主义的偏爱,并巧妙地将哥特式风格与古典艺术元素相融合。雕像的构图细节之精准,也彰显出这位法国建筑师早期作为一位优秀的绘图员深厚的绘画功底。

石像怪全景


除了对大教堂进行细致的修复外,维奥莱·勒·杜克在摆脱了修复中世纪古迹的条条框框后,对教堂的上部进行了更加个性化的调整。例如,他用52只怪兽雕像装饰了塔楼,其创作灵感来自古代神话(地狱三头犬、蛇妖、狮身鹰首兽)和中世纪传说(流浪的犹太人),并体现了19世纪中期的人们对象征主义和幻想中世纪的迷恋。对于后世的人们而言,不论是在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名著小说《钟楼怪人》的书封、插画上,还是在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中,也都不乏它们的身影。 

展览现场,一尊来自南侧山墙的石像怪,其创作逻辑与其他怪兽雕像相同,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寓言动物图景。这种创作逻辑在建筑师同时期的其他项目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皮埃尔丰城堡。据悉,这尊石怪像在2023年的修复工程中被拆除,并用石膏进行了修补,然后由雕刻家制作复制品模型,复制品现已安装在教堂上。 

滴水嘴兽


巴黎圣母院的滴水嘴兽同样非常著名,它们最初的功能是作为大教堂雨水排放系统的一部分,在暴雨倾盆时将雨水引导到远离外墙底部的地方排出。大教堂拥有200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滴水嘴兽,均根据维奥莱·勒·杜克在 19 世纪中叶修复大教堂时构思的动物寓言进行了活灵活现的雕琢。可事实上,由于疏于维护,这些滴水嘴兽在近代遭到了严重损坏,不得不在19 世纪的大规模修复工程中被大量替换。此次展出中的这尊滴水嘴兽制作于19 世纪中期,来自南侧耳堂。由于损毁严重,它在2019年开始的修复工程中被拆除并替换。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