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战玉冰:从游戏《黑神话:悟空》,看西游记文化

近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热潮。

8月20日上午10时,《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随后不到2小时在Steam平台的在线玩家数量就超过100万;据《黑神话:悟空》官方账号,截至8月23日21点整,全平台销量已超过1000万套,全平台最高同时在线人数300万人。

《黑神话:悟空》游戏截图


这一游戏何以成为爆款?孙悟空何以成为各种同人、番外、改编叙事尤为偏爱的角色形象?我们有“西游记文化”或者“孙悟空文化”吗?就此,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战玉冰。

【对话】

澎湃新闻:《黑神话:悟空》为什么会这么火?

战玉冰: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复杂,首先当然还是要取决于游戏本身出色的品质,特别是令人惊艳的美术效果,游戏正式发售前的宣传视频,就已经非常吸引人了;同时也和《西游记》作为经典国民IP的人尽皆知有关;此外,作为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出圈也和当下中国崛起、民族自信等时代话语密切相关。

《黑神话:悟空》里的南部醴峰观正殿(游戏截图)


《黑神话:悟空》里的阆中五龙庙(游戏截图)


澎湃新闻: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天命人”,为了探寻昔日传说的真相,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你如何评价这一游戏背景设定?

战玉冰:“探寻”或者“寻找”的主题是非常合适的游戏改编策略。一方面,“寻找”构成了某种人物行为的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寻找”又在形式上关联着游戏外部空间地图的不断展开;特别是《黑神话:悟空》有很多实地取景,比如重庆大足石刻、山西佛光寺、安徽天柱峰、陕西蓝田水陆庵,等等。我看到不少相关推送就是地方文旅单位借助游戏里的场景展示当地的旅游资源,感觉游戏的火爆很有可能会带动一波国内旅游消费。

澎湃新闻:孙悟空这一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全球也具有相当认知度。它是各种同人、番外、改编叙事尤为偏爱的角色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战玉冰:“四大名著”作为文学经典,都有着强大的文学生命力和后世影响力。但不同于读《三国演义》,有的读者喜欢看诸葛亮的故事,有的喜欢看曹操的故事,有的喜欢看关羽、赵云或者周瑜、司马懿的故事;或者在《水浒传》中,三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打虎、智取生辰纲等“名场面”也分属于不同的梁山好汉;《西游记》中的故事更多聚焦在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身上。虽然有的读者可能会更喜欢猪八戒或者唐僧,但不得不承认,孙悟空依旧是小说《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主导了小说中大部分的经典故事情节,因此论及单个文学人物的影响力,孙悟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

与此同时,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孙悟空形象,也不仅仅是《西游记》小说原著中的孙悟空,而是叠加了很多后世改编作品的历史层累的结果。比如1960年代万籁鸣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宫》、1980年代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1995年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新世纪初今何在的网络小说《悟空传》、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都构成了我们记忆里和想象中孙悟空形象的一部分,而当下流行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也会影响我们未来重新想象和认识孙悟空。

红孩儿造型


铁扇公主造型


牛魔王造型


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在近一百年间,跨越了小说、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等不同媒介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里非常推荐白惠元的《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一书,书中对于近代以来孙悟空形象的变化与不同时代中国文化政治与情感结构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精彩的讨论,值得一看。

此外,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也带有强烈的跨文化、跨地域、跨语际、跨媒介特性,我们说孙悟空当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小说《西游记》成书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以及大量佛教故事、唐代传奇、宋代话本等构成了其丰富的人物“前史”。而《西游记》后世的改编范围也不仅限于中国本土,比如在日韩等“泛东亚文化圈”,《西游记》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鸟山明的《七龙珠》其实也完全可以视为《西游记》的“同人”作品,其中不仅是借用了孙悟空这个人物名字,还有小八戒、牛魔王、金箍棒、筋斗云等丰富的西游元素。

猪八戒造型


回忆片段里的猪八戒爱情往事


澎湃新闻:哪些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特别打动你?

战玉冰:我比较关注新世纪以来《西游记》改编作品中的孙悟空的形象,这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本就是今何在的《悟空传》,小说里作为反抗者形象的孙悟空构成了后来中国古代神话改编动画的一个基本模式,比如哪吒、杨戬,甚至姜子牙,都加入到这个人物形象的序列之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叛逆、热血、真诚,这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文化的表征。

与之构成对应关系的是近几年另一条改编《西游记》的思路,比如马伯庸的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系列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土豆、吕严的喜剧《大王别慌张》,这些都是采取一些小人物的视角,把西游故事讲述成一个职场故事,或者打工人的心路历程。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孙悟空变成了一个配角,甚至是不一定真正出场的符号性存在,但“不出场的孙悟空”反而形成了另一种有意味的关于孙悟空的想象方式。其和“反抗者孙悟空”分别捕捉到了新世纪以来两种不同的时代情感结构。

蜘蛛精造型


澎湃新闻:我们看到,对于《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不少玩家也在角色和情节设定上提出质疑,比如认为悟空与白骨精的感情线“不合逻辑”。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战玉冰:这里涉及改编的方向、尺度与合法性问题。如果从小说《西游记》来看,作为天生石猴,孙悟空显然是没有前尘往事与爱情故事的。但正如刚才所说,我们今天认识的孙悟空并不等同于小说原著中的孙悟空,其中叠加了很多后世改编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比如《大话西游》中作为孙悟空转世的至尊宝与紫霞仙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是电影重要的情节主线之一,而这种爱情关系,也在后来的小说《悟空传》中被继承和发展。所以不是说悟空与白骨精之间不能发生感情,关键还要看是怎么发生感情,以及感情故事本身讲的是否合理且打动人。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我们有“西游记文化”或者“孙悟空文化”吗?

战玉冰:《西游记》和孙悟空具有如此能够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乃至文化现象,当然可以将其称之为“西游记文化”或“孙悟空文化”。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不在于“西游记文化”或“孙悟空文化”,而是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西游记》与孙悟空所作出的新的理解和再创作。如果我们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话,那么其在不同时代中的不断“变形”,其实是帮助我们捕捉和“形塑”不同的时代文化与人们的情感结构,其都可以借助《西游记》和孙悟空获得某种“显形”。

受访者 战玉冰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