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儒学在今天该是什么样态

以前拜读郭齐勇先生的《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等著作时,就被其中独到的学术识见、浓郁的儒家情怀、清晰的开放心态与问题意识所感染,而拜读先生新著《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则更分明地看到一种儒家学者的博大气象与中正格局,这基于郭齐勇对儒学固有智慧的发掘,也属于郭齐勇本人的“正知正见”。

这本书中所收文章的中心都不离“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个主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自身历史的久远与绵延,自己文化的丰富与深刻,决定了今天必须汲取包含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等在内的各种思想资源。中国的发展当然要参鉴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但本土文化尤其儒学的现代化更为关键。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自知与自觉。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社会剧烈变动,致使不少人疏离了传统,正如郭齐勇所说,不少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从而以新奇相标榜,自塞其源,自毁其根,粗暴践踏《六经》《语》《孟》。结果眼睛紧盯功利,心中缺乏信仰,富而无礼,令人忧心。郭齐勇痛心发问:孔子、孟子何负于中国?何负于人类?(《后记》)因此,该书第一部分是“老干新枝”,讨论传统儒家尤其先秦儒家,讨论他们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探究中国思想精髓,抉发儒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儒学以怎样的面貌适应现实?儒家以怎样的姿态回应当下?郭齐勇特别关注近现代儒学的发展轨迹,对现代新儒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对有关的学术争鸣加意研究和讨论。第二部分“现代学苑”恰是对研究者的研究、对反思者的反思。通过研究传统儒家、概观现代儒学,可以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看到儒学的特质与精义,对于今天更好地弘扬儒学十分必要。

郭齐勇研究现当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术理论,也专门总结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新特点,他已经立足于儒学研究的前沿,着眼于传统思想文化的高端。他认为,儒家价值系统在现代化中需要重新定位,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可以保留在新的统一交融的文化体系之中,也可以超越国界保留在全人类的新文化之中。但现代生活非常复杂,要重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借助和调动儒家文化资源,必须深刻反省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现实境遇。

以当代“新的统一交融的文化体系”这一认知定位为基础,郭齐勇主张儒家要主动走向生活世界,走向民间,积极回应现实挑战,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要使儒学在当代发挥作用,必须了解儒学特质,准确把握儒学“真精神”。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对现代文化特征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不然就无法找到合理适宜的观念定位,无法找到儒学与现实世界的融入点、发力处。

儒学是信仰,是生命的学问,只有认识儒学价值,才能主动识仁达用,安身立命,利用儒学丰厚的资源经国济世。例如,郭齐勇赞扬胡秋原一生以公共知识分子自任,怀抱道德理想,积极参与、批评、指导现实政治,又尤重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问题。而在胡秋原看来,勇于批评社会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中西知识分子的相同之处。

郭齐勇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是思想家,也是躬行者,他是知行合一的人。他热爱国家,关切现实,挚爱民族文化,因此他认为儒家学者要利用一切机缘在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主动与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对话、互动。他以他的恩师萧萐父先生提出的“汗漫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申说“开放的儒学”观点,主动与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术、百家之学拥抱、兼容。该书第三部分冠以“薪火相传”的篇名,实有深意在焉。他表达继承前辈师长的精神遗产的宏愿,接续前辈的方式和方法,而编辑教材、建设书院、会读经典、教学研究、培养人才,以及为国学学科建设呼吁、奔走,则在于积极用世,投身传承儒学,致力文化复兴。

郭齐勇“开放的新儒学”观点,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特征高度契合。儒学牢笼天地,包蕴精微,它在继承古代数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又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儒学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郭齐勇强调“开放”二字,不仅在于避免极端,拒绝偏执,也是为了儒学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代实际,广纳博采,有利于实现、发扬儒学的功能与作用,更好地建设中国时代新文化,并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和全球伦理建构。(文/杨朝明)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