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老师眼中的刘亮程作品: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刘亮程称得上是“课本里的作家”,他的《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作品入选了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一个人的村庄》更是受到师生的喜爱。

7月1日,“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学者汪政、高峰、何平,与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座谈会。

刘亮程


把那些“傲慢的理论”暂时搁在一边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首先介绍了举办本次座谈会的初衷。她表示,语文不仅是知识性学科,更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老师陈兴才结合《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本,讲述了以刘亮程作品“刀尖上跳舞一样的语言”,以及刘亮程式“强体验类”散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这样风格独特的散文,我们如何去教学,值得思考。”

金陵中学老师叶海忠以《守夜人》中的梦境为例,同样注意到刘亮程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很难被框死在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里。

天一中学老师唐缨表示,面对这样“强体验类”文本,语文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刘亮程作品中的捎话人和转译者。与其强行去理解作家想说什么,不如去捕捉这个作家是怎么说的,以及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之间的细微的差别。

“一个数学老师也会觉得刘亮程的散文好,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这是我们课堂教学当中最要紧的一个把关。如果从言语的角度切入,把大人、小孩的经验世界打开来,把那些 ‘傲慢的理论’暂时搁在一边,耐心地去解读,那么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

活动海报


在精神的家园里悲悯所有生命的存在

南京外国语学校老师余一鸣认为,阅读刘亮程的文章,最好的环境并不是“课堂”,而是“原野”,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摆脱书本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理解“故乡”。

南京外国语学校老师蒋兴超解读刘老师笔下人畜共生的世界,提及学生可以从刘亮程作品里获得许多言语的直觉和非常辽阔的审美空间,以及蓬勃的想象力,更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和村庄,完成“精神的返乡”。

南通开发区东方中学老师缪志峰说,刘亮程作品对于肉体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家园,阅读刘亮程作品,会感到这个世界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律动。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张志强看来,语文学习的方式有刷题、读书,也有阅世、观物、明心、践行。学生们受刘亮程的影响,尝试着留意、寻找自己在校园里留下的证据,而不只是急匆匆地向前赶路,从而让生活变得有分量。

无锡市新安中学老师钱志萍从学生作文角度切入,发现很多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母语表达能力,而刘亮程作品可以弥补学生在母语表达方面的缺失。

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老师丁锋表示,像“风是伟大的叙述者,它一遍遍描述过的山川大地,被我从刮过头顶的风声中辨认出来”这样的句子,不仅准确地写出了风的特点和作用,还能给人以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加纯粹、更加诗意的词语、句式、修辞的表达经验。

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老师张克中看来,学生是否读懂刘亮程作品不重要,读不读才是最重要的。且事实证明,学生们还是能读进去的。“刘亮程先生所有的散文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他首先是悲悯了个体,然后是悲悯了所有生命的存在,这是我读刘先生作品所拥有的最大的一种收获。”

合影


 

 “自由”阅读,为此后人生准备“文学的行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高峰认为,刘亮程作品是真诚而纯粹的,语言上纯净而富有哲思,因此能收获一代代师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高峰说,刘亮程作品和我们繁华的生活,以及师生的教学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陌生感,陌生感则更让人神往。“对于学生来说,刘亮程作品可能稍有困难,但希望各位教师能用开放式、启迪性的教学方式,不要强制阐释,留有余地,让学生保持长期阅读刘亮程作品的习惯,将来随着阅历的加深,将来学生可能自然就懂了,正如刘亮程作品中的一句话——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小东在发言中呼应了高峰的看法:“刘亮程作品是一种现象级的影响,感觉有点像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初读时压力特别大,不敢轻易地表达对文本的内容、主题包括情感的判断,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作品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成为一代学生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密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认为,“教得好不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回想起你的一堂语文课?你有没有为学生此后的人生准备了一件“文学的行李”?

至于读,何平鼓励师生共读,鼓励教师率先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鼓励学生把“自由阅读”和“规范阅读”结合起来,把“经典阅读”和“通俗阅读”结合起来,“要允许学生读不经典的东西,也要允许学生读不懂”。 

在梦与醒之间去呈现属于文学世界的真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语文特级教师汪政作学术总结。他回顾自己曾经参与的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以及将刘亮程作品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第一,语文教育要具有当代性;第二,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三,语文教育是语文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第四,要不断创新当代作品进入语文教育的渠道与方式。

刘亮程对研讨作出回应。他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坐在课堂中安静地听各位讲他的文章,讲《寒风吹彻》,讲《狗这一辈子》,讲《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作品


“《一个人的村庄》写的并不是村庄中只有一个人,而是当他写作村庄时,那段村庄岁月已经远去,所有的生活都被遗忘在记忆中,但是一个人回来了,一个人在面对一片黑暗的、已经湮灭在记忆中的村庄独自演说。这个村庄以前归于来的地方,归于时间和岁月,当写作者开始面对它的时候,它归于了文字。”

刘亮程说,文学是做梦的艺术,文学是让真实变成虚无,又让虚无再度真实,在这样来来回回的倒腾中,用梦的材料去塑造这个残缺的现实,又用现实材料去塑造那个残缺的梦,在梦与醒之间去呈现属于文学世界的真。

本次座谈会由译林出版社和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共同主办。座谈会最后,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希望各方一道努力,让母语教育更上一层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活动现场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