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桑间》:由女性视角展开,观照复杂都市生活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老舍文学院主办的文学会客厅第8期——苏苔中短篇小说集《桑间》分享会在北京市文联举办。

苏苔,原名张慧娟,老舍文学院优秀学员、首届“名师带徒”计划的青年作家。作品见于《十月》《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刊。出版小说集《树宫》。新作《桑间》共收录了六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兔子洞》《桑间》《挂在树上的船》《不存在的米兰达》《月子与铂金包》《吞舟》。

苏苔在作品中开拓了女性内在世界的决心与勇气,她对于人物的出走与回归、道德规训下女性的处境以及对中国人生活经验的细致描摹都彰显了其文学创作的潜力。另外苏苔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了新颖的探索与尝试,善用隐喻、心理描写等,将现实与理想的纠葛进行展现。

苏苔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认为,苏苔的写作从稚嫩到日臻成熟,她用细腻、富有个人体验的文字创作了一个个空灵、诗性的故事。《桑间》所涉题材开阔,苏苔并不束于性别的小我,她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写作技巧、叙事手法上不断追求创新,构造异质的世界,探寻人类核心的生存意义。

《文艺报》副编审行超认为,苏苔是一个具有想象力、虚构力的作家,其第一阶段的作品基于当下生活的观察,思考婚姻中女性生存状况,第二阶段的作品则发生了质的变化,风格转向、选材聚焦都有了突破,“自然”成为了其创作的重要媒介。

《光明日报》文萃版副主编饶翔谈到,《桑间》的作品风格多样,兼具抽象之力与感性之美。苏苔对女性的观察、体悟、思考是深刻的,对意向的捕捉是灵动且富有深意的,她不断在向内探索,慢慢从小我爬升到对人类所处环境的质询。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认为,苏苔把现实的因素跟隐喻、意象充分结合,既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和韵味,也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她敏锐地抓取了现代人关系的脆弱与偶然、消费主义对人的控制与侵蚀等现实,她还有更多的题材可以深挖。

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姚宏越认为,《桑间》是一部大众读者接受度高、影视转化富有潜力的小说集,无论是在结构还是语言上,《桑间》都经过了精心锤炼,苏苔将充沛的情感注入创作之中,集中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性的复杂与深奥。

合影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北京老舍文学院青年作家代表伽蓝、杜梨、叶晓、岩颜、梁小兰、张静雅等进行了分享。

伽蓝认为,《桑间》多从女性视角展开,描述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片段,关注普通人的生命状态,生活境遇,与丰富的情感世界。阅读这部小说集是一次愉悦的体验,在阅读中既能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复杂现实,还能经历超越于现实之外的想象力带来的巅峰体验;杜梨认为,苏苔的创作与现实生活咬合紧密,其反套路的写作常令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桑间》既有讲述女性的悲哀和伤痛的故事,又有人类对生态进行广泛探索的题材,阅读的体验是惊喜且丰饶的。

叶晓谈到,苏苔对作品的修改是严苛的,《桑间》里的作品皆呈现出质的提升。《吞舟》尤其惊艳,这篇小说苏苔完全抛弃了现实经验和完整的故事,现代时空关系、时空逻辑处理得游刃有余;岩颜谈到,苏苔是一个内心美好、细腻、充满好奇心的人,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展现在其创作之中,她享受写小说、探索小说的过程,从《桑间》的成书能够清晰地看到她扎实的成长轨迹。

梁小兰谈到,小说集《桑间》语言简练、克制、细腻,情节铺陈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多条线索交叉出现给人以阅读的快感,苏苔对生活的观察至深、用情至切,因此她笔下的故事富有情谊与深度;张静雅谈到,苏苔的作品充斥着不确定性和各种选择,展示了人在不断悖逆中完成自我认同,完成自我认同之后又不断生成自身的复杂过程,她用独特的意象带给了我们大量异质的阅读体验。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在总结中表示,苏苔是老舍文学院首届“名师带徒”计划学生之一,分享会也是“名师带徒”计划学员创作成长的重要形式。“名师带徒”不是简单的写作经验传递,也不是一两篇作品的修改发表,更重要的是请导师给学员更多精神上的引领、思想上的启发、激情上的点燃,这对青年作家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本次苏苔《桑间》的分享会也是北京老舍文学院“文学会客厅”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以专家研讨、学员分享的形式,为优秀作品提出建设性意见,给北京的优秀青年作家持续输送营养,激励他们的文学创作,让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走进更多读者的视野。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