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陈嘉映谈人文学科:研究的同时也应多聆听

人们通常将人类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三者之间固然是有别于彼此,但是又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正是在这三类主要的知识体系共同作用下,知识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应用于生活的方法,使得人类社会朝向更好、更繁荣的方向发展。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所从事的这门学科研究,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到底占据一个怎样的地位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种知识体系得以自成一家?对于这些问题,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在2017年9月21日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展开了以“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为题的主题讲座,与听众们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现在我们通常将“哲学”这门学科归于人文科学这一知识体系。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外国哲学专业负责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紫江教授。作为一名有着深厚哲学底蕴的学者,他探讨了人文学的性质,并且以独特的“聆听”与“诠释学”的方法,进一步彰显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性质上的不同。

讲座|哲学家陈嘉映谈人文学科:研究的同时也应多聆听

陈嘉映

知识体系划分方式的转变最早源于古希腊

陈嘉映首先引入了最贴切大学生自身的例子,即学生学习的学科本身。他首先说,如今大学学科分类的模式主要是将课程分为主干学科和应用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种是一个学校的主干学科,这是按照知识的性质所组织起来的;而应用学科,诸如传播学、医学,则是利用主干学科的知识体系,具体应用到客观生活当中,服务于人类生活的。这样的对照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一个文明洼地,它从周边吸收知识,又将其转化为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在希腊以外是以应用为主,比如埃及的几何学常常用来计算尼罗河河岸在洪水期和干涸期沙土的面积,然而希腊人第一次不是按照知识有什么用来组织,而是按照知识本身的性质来组织知识。比如,三角形的知识和圆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因此,希腊人将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都归为与物体的形状、绘画和测量有关的几何学中。由此看出,知识的组织并不主要是按照实用组织,而是按照道理、按照相似的性质所组织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性质上的区分

陈嘉映先生认为,探讨人文学的性质,首先要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做一个对照。自然科学研究不含人类心智活动的事物,例如研究原子、分子的活动轨迹,研究天体的运行轨迹,研究自然界生物的演化历程,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因为不难看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情感,纯粹基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自然科学的研究因此要求近乎绝对的客观性。与此对照,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研究人类所参与的历史、所参与到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消说,它总是与人相关,有着人的主观因素在内。如果借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狄尔泰对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陈嘉映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从外界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因此人能观察,描述其规则。而精神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与人自身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始终是源于人的,比如历史学研究的历史固然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所推动进而源起的人类历史;又或是为了人的,比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预见社会发展方向。

讲座|哲学家陈嘉映谈人文学科:研究的同时也应多聆听

讲座现场

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在性质上的区分

陈嘉映先生进一步探讨到,社会科学研究包含人类心智的对象,人文学也是,但是包含的心智对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社会科学把心智活动客体化,它像自然科学探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规律一样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从二者的研究目标来看,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有自然科学化的冲动,但是人文学没有。从二者的研究内容来说,人文学主要研究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念、精神等精神文化;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是研究客观的人类社会、客观的社会现象。(而这些客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都是有人的心智活动参与的)。人类社会固然是由人的参与所形成的,但社会科学要求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非主观对象,作为外在于具体个体的研究对象;从二者的研究方法来说,社会科学要求客观性,常常侧重于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也通常需要借助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而人文学,由于其研究的目标、内容,使得它需要运用主观分析与解释的方法。陈嘉映强调,主观分析并不等于主观任意性。分析与解释一定是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出的客观规律。

研究与聆听

陈嘉映认为,正是由于人文学旨在研究人的心智、理解人的心智,使得人文学的主导路径是诠释学。诠释学,顾名思义就是解释与了解所研究的对象。在诠释学那里,研究是为聆听服务的,通过聆听提高和丰富自身。这种聆听,是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入观照。诠释的方法需要加入研究者自身已有的情感体验和经验,在基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基础上,加入主观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通过诠释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就像在聆听被研究对象叙说自己的故事。

这种诠释学方法让笔者想到了结构主义哲学,以及阿尔都塞对于文本的区分,他说:任何一段文字都有“可见话语”,也就是文本通过语句之间的联系而直接传达出来的意义;但任何话语同样也都有“潜藏结构”,有很多沉默的语言隐藏在文字之间的空白、标点,甚至是文字空缺中,因此需要研究者依靠自身的理解和体验去进一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笔者认为,这样的区分也与陈嘉映所言“研究与聆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哲学学科本身的性质,使得它隶属于人文学一类。陈嘉映作为一名哲学学者,以“研究与聆听”的视角去看待人文学的性质,为听众们强调了一种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诠释学,这不仅是鼓励我们,在积累自身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应多聆听外界事物所言说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潜藏在事物内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文/张康妮)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