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的芒种时节。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充沛,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的种植,因此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节气为界。芒种的民俗活动,包括送花神、煮青梅等,既有对自然界的敬畏,更有对丰收的期盼。

耕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宋代陆游的《时雨》描写江南芒种的场景:“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敦煌壁画中的榆林窟第20窟五代《弥勒经变》中,为了表现未来一种七收的美好世界,绘制了农人收割和扬场的情景。画面下部两位农夫手持镰刀正在割麦,上部一农夫手持木锨扬场,一农妇执帚扫场。

榆林窟第20窟  割麦扬场   五代


在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画中,同样绘有扬场的生动画面。农妇以小巾覆髻,站在凳上持簸箕当风扬场。敦煌谚语:“风中扬谷,秕者登先。” 顶风扬谷时,腹中空空的秕子先被扬到了前边。

莫高窟第61窟 扬场 五代山间耕牧


农忙之时,不仅农人要付出大把汗水,耕牛也不辞辛苦,风里雨里为收获服务。莫高窟第321窟的初唐壁画中,山下有人正在收割,山间几头耕牛于劳作间隙饮水休息,展现出一派耕牧景象。

莫高窟第321窟 山间耕牧 初唐田间小憩


明代沈士充的《山楼观稼图》款字写道:“松阴落落曲江西,柳色森森映绿堤。车马不喧尘自净,小楼长日听莺啼。”

明 沈士充  《山楼观稼图》


清代雍正时期的《耕织图》将胤禛本人与其福晋的形象绘于画中,作耕作、蚕织之状,由清宫廷画师焦秉贞精心绘制而成,共46幅。每幅上面皆有雍正亲笔题诗。此作内容是:“物候当芒种,农人或插田。条成行整整,入望影草草。白柳花争陌,黄梅子熟天。一朝千顷遍,长日爱如年。——插秧”。

清  《耕织图》


喜画农家题材的齐白石绘有《稻雀图》,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衬托了芒种时的场景。

近代  齐白石《稻雀图》


蒲节:无菖蒲,不文人

忙与闲都是相对的。芒种和菖蒲节、端午节时间靠近。农历五月被称为蒲月,来自于民间端午时节门窗挂菖蒲的风俗。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亦有“无菖蒲,不文人”之说。明清文人喜欢种菖蒲,其中的书画家,更是喜欢画菖蒲,借其“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来自喻和喻人。

清  金农《菖蒲图》


菖蒲的生日在“四月十六”,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菖蒲图》题道:“蒲郎蒲郎鬓发古,四月楚天青可数。红兰遮户尚吐花,紫桐翻阶正垂乳。写真特为祝长生,一醆清泉当清醑。”

明   项元汴 《奇石菖蒲》


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奇石菖蒲》借拓片而绘,抄录《菖蒲歌》乃宋代谢枋德所作,其中写道:“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

清   蒋廷锡 《花卉》当代  唐云 《玩蒲图》


送花神:饯送花神归位

在古代,芒种时节民间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对于花神,据《博异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位处士崔玄微,扎彩帛于花枝上保护了百花,因而羽化登仙,被尊为花神。不过民间更为流行的是十二月花神,每位花神都对应一种月令花。他们有的是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故事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本身与当月的时令花卉有关,比如白居易爱山茶花,为十一月山茶花神,杨贵妃沉香亭前赏牡丹,为二月牡丹花神,古来诗人常以西施比喻莲花,故封其为六月荷花神,而钟馗在民间信仰中能在端午前后除五毒,驱小鬼,因而为五月石榴花花神。十二月花神的组合既相对稳定,也并不完全照本宣科。年画里的十二花神的阵容有时皆为女性,有时男女皆有,全男性的十二花神相对少见。

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上海小校场卷》


人们崇拜花神,因而有了对祭祀花神的习俗。祭祀花神一是在百花生日那天,另一是在芒种前后,百花凋零的时节,送百花归位。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就表现了十二月花神齐聚庆贺,热闹喜庆的情景。画面中间一座花神祠,其中坐着男性花神,应是崔玄微。两边各六位花神簇拥而立。画面中未标注各位花神姓名,从其妆容可辨认出钟馗、老令婆、老令公等人。 

《点石斋画报》上刊载的《祝花神诞》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相关民俗研究资料、澎湃新闻资料等综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