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十周年,从绢麻画、蜀锦看“锦绣西域”

5月28日,“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的131件(套)精美展品,其中近半数为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丝绸毛纺织品、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简牍文书、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以及青铜、彩陶、金器等,借助雄浑壮阔的西域场景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据悉,此次展览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举办,作为金沙“重要考古发现”及“区域文明”两大主题展览系列之一,该展览已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

展览由“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单元组成。在第一单元“丝路雏形”中,观众可以透过彩陶、青铜器等展品,了解到战国及以前新疆与其他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与生产发展情况,既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也展现了新疆地区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展览现场


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原与西域碰撞出了多彩的文明。第二单元“丝路华章”以文书、纺织品和生活用品等,呈现丝绸之路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的繁盛场景,营造出以汉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中华文化圈欣欣向荣的氛围。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丝路梵音”不仅呈现了丝路佛教文化的融合交流,还复原了克孜尔石窟17号窟美景,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而尾厅“丝路交融”,则创造性地展示以蜀锦为媒介的丝路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妙趣展品见证多元文明交流融汇

在唐代,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辉煌。唐朝与拜占庭(东罗马)、波斯萨珊王朝以及大食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东方的丝绸、茶叶等珍奇远销异域,世界各地的财富、珍宝随着形形色色的商队抵达长安。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这一重要枢纽将都城长安与世界连通,多元文明的交流也在这一时期达到繁盛。

唐代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本次展出的134件(套)精美展品,包括精美的丝绸毛纺织品、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简牍文书,以及壁画、金币、珠宝、彩陶、青铜器等国家宝藏。其中一件唐代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于1966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画面中的伏羲和女娲均为彩绘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创世神,在各种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经常出现。

而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地群,共出土了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绢麻画。其中,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汉人的形象,另外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

此外,展览中,不少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人俑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些人俑或骑马或站立,妙趣横生。还有成套的“唐代女工”——彩绘劳动妇女俑群(复制件),非常罕见且清楚地呈现了从舂粮到烙饼的全部过程,是研究新疆古代社会生活、雕塑艺术及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彩绘泥塑跪坐女俑


彩绘泥塑武士俑


汉唐时期,西域各地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从粉黛仪容到丧葬习俗,从品类繁多的服饰衣料到文化礼制与等级规约,从展出的人俑、木碗、陶罐等物品中,观众能窥见西域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体验多元文化影响下繁荣的盛世风华。

虎形圆金牌


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见证丝路申遗十周年

新疆,这片位于中国西北的广袤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宝地。它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十年前的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在跨度近5000千米的线路上,中心城镇遗迹、商贸聚落遗迹、交通及防御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5类代表遗迹,共计33处遗址点位星罗棋布,连线成网,交织描绘出人类进行长距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杰出范例。

其中,被誉为“世界最完美废墟”的“安西都护府”——交河故城遗址、“北庭都护府”——北庭故城遗址以及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的克孜尔石窟3处遗址点位,作为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将出现在本次展览中。

克孜尔石窟全景


克孜尔石窟第17窟壁画(局部)


作为金沙遗址博物馆“区域文明主题展”系列之一,展览将勾勒丝绸之路的雏形、华章以及流传至今的文明回响,让观众跟随悠悠驼铃一同感受古老丝绸之路熠熠生辉的姿彩。

 两大“考古新发现”

让观众走进传说中的古国

除了展示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展览还立足新疆重要考古发现,用出土文物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呈现两个“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丰硕成果。

尼雅遗址有着“东方庞贝”之称,它曾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营盘墓地更是汇聚了西域与中原地区及中亚、西亚等地五彩斑斓的文化元素,浓缩了“楼兰古国”的全景画卷。它们分别获评1995年度和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尼雅遗址(局部)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通过出土文物、柜外图版、互动装置等,感知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刻记忆,见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其中,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更是将新疆与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蜀锦为媒

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新疆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今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成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之一,是中外商贾云集、文化融通的繁华之地。新疆与成都,以其联动广袤陆地与亚非欧各国的区位优势,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膊(复制品)


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三首》中曾描述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句所指的“白练”便来自“剑南道”。在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撑。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有着“天下母锦”之称,其命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统一巴蜀后,在巴蜀地区设置了管理织锦的官员“锦官”,其官署便是锦官城,可见蜀锦在当时已颇具规模。

无论是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还是在丝绸之路沿线遗址中出土的工艺水平极高的文字锦,都可以看到成都产的蜀锦大量向外输出的路径。流转于丝绸之路上的蜀锦不仅对传统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织机模型,老官山汉墓出土


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土17年后的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首次发现完整的提花木织机模型,为世人揭示了“锦官城”中蜀锦织造作坊的缩影。不同于西方以手工为主的毛纺织业传统,老官山提花织机运用机械的方法可重复进行批量生产,开创了大批量提花织锦生产的先河,为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随后,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尝试以模型为基础复原汉代勾综式提花机。紧接着,中国丝绸博物馆耗时3年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本次展览中,采用蜀锦工艺织就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将与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织机模型,以及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黄地团花纹锦片并列展示,深刻反映出巴蜀以蜀锦为媒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此次展览将从5月28日持续展出至10月27日。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考古人面对面”“丝路寻宝”、全景展厅等多项配套活动与展项。

展览海报


 (本文图文资料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微信公号综合整理)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