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宋元,读于非闇的草木世界与宣和旧样

就近现代工笔花鸟画而言,于非闇(1889年—1959年)先生影响深远,与陈之佛有“南陈北于”之称。其书法早年从晋唐楷帖入手,晚年则以瘦金体著称,可以说绘画、书法都遥接宋徽宗一脉。

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展近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对外展出。

展览展出北京画院珍藏于非闇精品画作约六十件,以画史、博物(科学)的两条线索,划分为:“山水之间”、“草木世界”、“宣和旧样”、“浓华新妆”四个视角来阐释于氏的艺术创作。

国香 1957年 69cm×41cm 轴 纸本


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早年跟随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但王润暄更多的是教他饲养昆虫和研制颜料。非闇曾在《自我绍介》中说:“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五六年的光景,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

1929年,于非闇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和篆刻。1931年7月他在《北平晨报》连载《艺圃》专栏对齐白石曾这样介绍:“……其中有一最负盛名之人望,富于想象之画师,艺术界中之泰斗,年已七十二之老翁,曰齐白石者,其作品印象之雄伟,实罕俦匹。”

于非闇(1889年—1959年)


于非闇1930年至1931年任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1935年四十六岁致力于工笔花鸟创作,他聚神观照宋元以前,以赵佶为中心毕力效之,终成一代大家。曾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著有文集《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等。他的文集里充斥着各种昆虫、奇花异草,这是于非闇的日常生活,也是其花鸟画创作的生命体验。于非闇留心于身边的花卉鱼虫,循着点染勾勒的路径,进入草木世界,也是艺术家对人生与自然的观照。

在《古都漫墨》中,于非闇曾如是记写老北京养蝈蝈:“蝈蝈之色,有绿,有黑,有草白。绿之色有浓翠,黑之色有老嫩,惟草白之色,浓不得类黑,浅不得透绿,筋脉坚壮,赤足红腹乃为上乘。午曝在鉴赏,鉴赏不得道,熟视乃无睹。当其自壶卢倾出,洛日光中,虫受日,双须翘然而舞,左右上下,徐疾荡漾,若公孙大娘舞剑器,使人荣辱都消。翘一足,斜倚,昂一肢,口钳轻啮,由端及末,由左及右,六足遍,曲肱而卧以迎日,日及身遍,然后啾啾焉鸣。须之舞加频,鸣之声愈烈,鉴赏者往往目痴口燥、耳聋项强、神疲体倦而尚须顾及猫子之扑杀,童子之惊怯也。养之道,惟在保其须,须有伤,举不足贵;然须固易伤,因而养者辛勤之所粹,胥在乎须。”

竹石双鸠图
纸本 140.5cm×59cm 1937年


《放鸽子》则记有:“晨六时起,启鸽子棚,群鸽飞庭院,遗矢满地。驱入棚,执帚扫庭除。选鸽出棚,系鸽铃,胡哨一声鸽飞起,央央然作晨钟。”

文与画通,于非闇先生博闻强记,家富藏,留下的文字恰是关于北京风俗、文化及交游最为生动的图景。或许是这份独特的生活经验促成了于非闇的艺术选择,也是少数能较为完整地继承宋徽宗遗产的花鸟艺术家。

迎春图
纸本 85cm×43cm 1959年


正如展览前言所记,蔬果、鱼虫,种花、养鱼、养鸽是于非闇的日常生活,当然也是其花鸟画创作的生命体验。于非闇留心于身边的花卉鱼虫,循着点染勾勒的路径,进入草木世界,也是艺术家对人生与自然的热忱观照。宋代《宣和画谱》卷十五,花鸟一目之下,序列了自唐至成书之时,一共四十六位擅长花鸟题材的艺术家:如黄荃、徐熙、赵昌、崔白等。在宋徽宗眼里,这些画家纵逸的才华备受推崇。可惜,“工整典雅”的风格在徽宗之后隐入院体,随着文人对于水墨审美的主导,“富丽”的趣味受到了林良、陈淳、徐渭等,乃至吴昌硕、齐白石的挑战。也许是个体的品性,于非闇成为宋徽宗艺术风格在二十世纪里最重要继承者。他在宋元作品中寻找到了令其着迷的色彩,他用心研究纸张、颜料、墨色,一切相关的创作媒介,共同绘就于非闇的“与古为徒”。

御鹰图 1954年 164cm×80cm 镜片


 

临赵佶白山茶 1953年 59cm×32cm 轴 绢本


 

画众生黑
纸本 89.5cm×52cm 1949年


梅竹锦鸡 1954年 172cm×84cm 轴 绢本


 于非闇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传神、秀雅清逸。正如一些评论所言,于非闇的花鸟作品用笔刚柔相济,着色艳而不俗,形象刻画细致精微又极富生气,典雅清丽不流于娇媚。晚年作品在技法上更加多样,或厚实丰艳而不刻不俗,或淡雅清劲却不薄不冷。

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曾认为,于非闇重要的贡献就在于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把工笔花鸟画的精神和技巧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这个传统尤其对京派画家,于非闇的贡献可谓非常之大。

丹柿 1959年 95cm×58cm 轴 纸本


据主办方介绍,于非闇虽以工笔花鸟见长,但其也涉猎山水画。原因似乎也不意外,文人画以山水为尚,清代以来,文人画以“四王”为典范,山水创作也是士人超逸情操的体现。以于非闇存世的山水作品风格,可以清晰地识读出明清文人山水乃至宋人小景的气息,笔墨浑厚、清雅,意蕴清新,颇具雅韵。

登华山炼丹台 1955年 112cm×60cm 镜片 纸本


 

三折瀑 1947年 82cm×39.5cm 镜片 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在开幕式上表示,自2018年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持续合作,将中华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带到大湾区市民身边,共同建造城市文化会客厅。于非闇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的翘楚,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于”。此次通过携手举办“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希望为观众带来艺术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郑智威在致辞中说,北京画院藏于非闇先生的这批作品亮相何香凝美术馆,体现了北京画院长期以来与何香凝美术馆对于挖掘中国美术传统价值的观念共识、在艺术展览与学术层面的相互助力,以及借助馆际之间多次深度合作,而形成的工作默契与高度信任。此次展览基于于非闇先生艺术创作理路与阶段形成的四个主题板块面呈现了于非闇在中国画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脉络,更饱含着他“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以及接续宋元画派兴废继绝的艺术理想。   

展出现场


 (本文部分资料据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相关文献)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