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留”与跨越一个世纪的对话,第八届画廊周北京启幕

 第八届画廊周近日在北京呈现,近40家国内外参展画廊与非营利机构带来逾40场展览。今年画廊周北京选择以“漂留”作为年度主题,暗含着一种交融与对话的可能,本届画廊周北京所囊括的绘画展览诉说着国内外不同代际艺术家作品之间叙事和绘画语言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从上世纪初到千禧年,相距近一个世纪展开隔空对话。 

第八届画廊周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跌宕,今年的北京迎来了当代艺术生机蓬勃的一年:极高的展览密度与多样的展览内容,促使从业者与公众去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学术态度和生长面貌。展期内,5月24日至26日为贵宾日,5月28日至6月2日为公众日。

艺术家梁好作品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长期围绕材料原貌、非对象性雕塑语言及空间场域关系的艺术家梁好,首次在机构的个展“步虚”和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洲际生活经历的艺术家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的“悟—物”,二者在同一艺术空间中构成一种对话。 

梁好于198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面对各种话语的碰撞与激荡,梁好渴望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于是在毕业后前往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并之后旅居美国二十余年。在最新的创作中,她为原木本身的肌理所吸引,也被捏塑石膏时的自由肆意所感召。 

艺术家梁好作品


与之形成对话、并展陈于隔壁空间的帕亚诺却堪称浓墨重彩:他的艺术实践包括绘画,以及被其称为“厚重拼贴”的独特艺术形式——用雕塑元素与现成品铺满画面。帕亚诺出生于非裔加勒比家庭,在纽约上城区长大,他长期在北京学习艺术。展览囊括了帕亚诺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间各阶段的创作,将他受异域文化影响逐步发展的早期作品与完全展现其独特艺术视野的近期创作并列展出,在这位来自异域的艺术家身上,观众将直观看到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作品


画廊周呈现了一些国际知名艺术家的重要展览。例如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Christopher Le Brun) 携一系列新作回到中国,在里森画廊北京空间呈现个展“月相”;施布特-玛格画廊将呈现安德烈亚斯·舒尔策(Andreas Schulze)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内外反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将呈现前卫艺术家组合文敬媛与全浚晧(Moon Kyungwon & Joonho)的展览“气象站”,以人工智能和后人类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议题;奥斯卡·图阿松(Oscar Tuazon)将于桑塔画廊呈现其中国的首次个展,探索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与环境和建筑的关系。 

文敬媛与全浚晧作品


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总有动人力量,马刺画廊推出罗克萨娜·皮鲁曼德(Roksana Pirouzmand)的个展“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以艺术家的十七件绘画、雕塑、装置与行为表演作品呈现她的近期感受与思考,也是其在中国的首秀。 

皮鲁曼德的创作从个人经历出发,展现了跨地域与跨文化背景下有关个人身份与家庭历史的叙事,同时,通过拓展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她更关注的是身体在主体与客体、观者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其中产生的互动与变化。

皮鲁曼德现场的互动表演及其作品


展览的两件核心装置作品与皮鲁曼德在展期中实施的行为作品共享同一个名字——《在母亲的双膝上》,它们是艺术家对个人生命历程的深刻隐喻,也是其情感的载体。其中,陶塑装置是皮鲁曼德对家庭中女性成员腿部造型进行的重复叠加,垒叠成不稳定的阶梯,如家族血脉的承续与个人在复杂关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找自我定位的普遍人性。

“漂留”也在不同代际间发生。 

白石画廊的双个展梳理了两位第二代具象派成员画家前川强及名坂有子自1960年起至近期的创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赵刚、朱小禾及苏新平将相继于里森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及東京画廊+BTAP呈现个展,赵刚的“肉食者”探索了个体身份与文化冲突及历史断裂的关系、朱小禾的“针芒”呈现了艺术家三十年来的重点绘画、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带来了其最新创作的油画及雕塑创作;偏锋画廊带来了中国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康海涛的第五次个展“绿岛”。

展览现场


获得2024年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的80后艺术家周轶伦的个展,展出艺术家近期创作的一系列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A26空间沉浸式地呈现了艺术家1994年出生的布莱特·查尔斯·西勒的作品,他目前居住和工作于南非开普敦。在布莱特·查尔斯·西勒的艺术实践中,自我一直是焦点,其作品探索了文学、记忆、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连结。在他的艺术中,西勒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超越传统规范的生活空间,以探索文字特有的美学以及情感上的脆弱。

布莱特·查尔斯·西勒作品


呈现于魔金石空间的1984年生于柏林之后移居美国西南部的铁木尔·斯琴的个展,以作品关注横断山脉的生态;户尔空间举办的是90后艺术家詹金·范·齐尔的个展,他的艺术充满动物主义、恋物和身体政治,散发出一种反乌托邦的 B 级电影美学。户尔空间的“无限生长”是詹金·范·齐尔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作为其电影作品《投降》(Surrender)的延伸,展览在利物浦、伦敦和柏林迭代了多个不同版本,来到最后一站北京,集中在雕塑的展示上。

铁木尔·斯琴个展


CLC画廊的杨光南个展“无主之地”解构了封锁性困顿中所积累观察;ONS小组项目将在Click Ten Gallery呈现其活力的艺术实践;艺术家石青于香格纳画廊所策划的实验性项目“学习Ⅱ”将通过影像、装置、文本、档案、绘画等媒介的多重交汇,延展出自由开放的讨论场域;艺术家娜布其首个职业生涯中期研究型展览“绿幕游戏”在木木美术馆展出,呈现了其2013-2024十余年创作的40余件关键作品。

娜布个展


此外,麦勒画廊将带来曹雨2021年“路过人间”的续章个展“化粪池”;空白空间的克里斯汀·孙·金&汤玛斯·马岱尔(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双个展“比空气更轻”聚焦于空气“可见可感”的形态与手语口语多重表达的相结合;Balice Hertling的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Camille Blatrix)和志韦的双个展项目延续了2021年的“著色”;乔斯林·沃尔夫画廊则呈现了两位德国艺术家伊萨·梅尔茨海默(Isa Melsheimer)和哈拉尔·克林格勒(Harald Klingelh?ller)作品间的独特对话。 

新势力单元延续对青年艺术家与策展人的扶持,由袁佳维担纲策划,以“风的内侧”为题呼应本届画廊周北京主题“漂留”,着力于当下中国年轻艺术家对全球文化性和中国本土性的“漂留”关系的思考与表达,引出其生态所体现出的年轻特性与丰富面貌。

画廊周同时也聚散漂留,不同代际、不同经历的艺术家们对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媒介类型进行探索。 

金允哲(Yunchul Kim)中国首展“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在798CUBE展出,呈现了其横跨多学科多媒介的艺术实践。

金云哲作品


本届画廊周多个画廊与机构尝试以群展进行多维的形式探索,其中以收藏为主的美凯龙艺术中心“险境集”聚焦于周遭事物中如废墟般的现实片段,以多种创作媒介加以诠释主题“险境”;于3月启动北京新空间的誠品畫廊在本次呈现的35周年收藏展通过百件作品梳理了华人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焚舟纪”群展,以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 (Angela Carter) 同名小说为支点,其中参展艺术家的创作路径与卡特颠覆性写作不谋而合,重构了当下共享的认知范畴。 

展览现场公共单元


“漂留”的主题也从画廊蔓延到公共空间。公共单元更强调与公众直接发生互动与交流,“诗歌马拉松”特别项目由艺术家邱志杰与画廊周北京共同策划,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同期,探讨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之间的人文共性。该项目欢迎每一位诗歌与艺术爱好者踏入这片 “城市诗歌海滩”,共同参与马拉松式不间断的诗歌创作。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