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印象派艺术诞生150周年纪念,法国奥赛博物馆与美国国家艺廊近期联合举办了重磅特别展览《1874年的巴黎,印象派的诞生》。展览堪称印象派的百科全书,在奥赛博物馆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著名艺术运动的发端与历程。
展览现场,本文现场摄影:陈琳琳
埃德加·德加《舞台上的芭蕾舞排练》,1874年
从诺曼底古镇巴约(Bayeux又译作贝叶)坐火车回巴黎到达圣拉扎尔(St. Lazare)火车站的时候已是傍晚,仍然可以依稀辨认出莫奈在1877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中描绘的模样。虽然我们乘坐的早已不是莫奈时代的蒸汽火车了,我坚信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一样可以精确地捕捉到当代的工业与科技以及生活和文化的气息。
展览现场
《1874年的巴黎,印象派的诞生》(以下简称《1874》)(Paris 1874: Inventing impressionism)(巴黎首展,下半年移师华盛顿),堪称印象派的百科全书,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著名艺术运动的发端,实为全球艺术爱好者的一桩幸事。
150年前与今天的巴黎
本次展览与其说是纪念印象派的诞生150周年,不如说是致敬巴黎过去的150年岁月。时隔20年再度造访巴黎,最直观的感觉是“花都”巴黎干净了不少。大约是因为今年夏天即将召开的奥运会,巴黎街头随处可见建筑项目,一派推陈出新的迹象。上一次巴黎如此大兴土木也许要追溯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的巴黎“美化、扩大、出新”计划。他倡导修建了公共绿地、城市下水道污水处理系统、街道夜间照明设施等等,使原本中世纪的古城巴黎焕发出“摩登”(Modern)的魅力。
展览现场
《1874》展览一开始就用黑白照片、印刷品和史料文献重现了卡普辛大道35号、摄影艺术家纳达尔(Felix Nadar)的工作室——1874年4月15日到5月15日,巴黎的观众可以花一个法郎来此参观一个官方沙龙之外的独立展览。卡普辛大道位于当时巴黎新落成的歌剧院附近,是时髦的巴黎市民热爱的去处之一。莫奈的《卡普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即用轻松爽快的笔调记录了卡普辛大道的建筑以及雨雾中熙熙攘攘的人群。
莫奈《卡普辛大道》
奥赛博物馆的策展人将150年前的巴黎作为印象派艺术的背景——当时的城建项目、政治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到来、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残酷的战争,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印象派艺术的诞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生长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与土壤。所有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亚。波德莱尔在发表于1863年的《现代生活的画家》即盛赞了将“现代性”(modernity)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家。不过波德莱尔在文中推重的并非后来享誉盛名的印象派艺术家,而是德拉克洛瓦等当时已经获得官方认可的学院派艺术家。其实印象派艺术家们才是真正将“现代性”融入艺术的先锋,他们选取的主题与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背道而驰,关注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工业技术,田野中的劳作,户外的风景,生活中的场景琐事——家务,娱乐、亲子,等等,与当时的普通观众产生了深切的共鸣,并且历久弥新,在150年后的今天一样有着鲜活的感染力。
卡米耶·卡巴约-拉萨尔《1874 年沙龙》,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佚名协会与同时代的“无名者”
“印象派”这一名称并非出自这一群艺术家的本意。1873年12月,以雷诺阿,莫奈、毕沙罗、希斯莱等人为首的22位艺术家在巴黎成立了“佚名协会”(Anonymous Society,为法语“股份公司”正式名称的简化)。这一组织的成立在当时是一桩新鲜事,它得以建立还要感谢1867年通过的法律——任何人以任何数量的资本都可以成立一个经济体。佚名协会向所有愿意参与的艺术家开放,每人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举办展览以及宣发的费用;它的宗旨并不在于促进推广同一个美学理念或是艺术派别,而是追求展览的自由——一个不需要提交作品给评审委员会、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展览和商业上的成功——协会将出版画册并集体推销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次年四月,佚名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展览,不拘一格地囊括了30多位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传统题材与技法的作品和挑战传统与技法的作品一并展出,不分彼此。虽然艺术家们都实现了“展览自由”,为艺术史记住的却是其中占少数的“印象派”艺术家和“印象派作品”,其他的大多数则泯于历史,成了真正的“无名艺术家”。
展览现场
《1874》展览的策展人特意辟出一间展厅,还原展出了1874年法国官方沙龙的展览。学院派艺术家卡米尔?卡巴约特-拉萨尔(Camille Cabaillot-Lassalle)的大幅作品《1874年的沙龙》(The Salon of 1874)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沙龙艺术展的实况:墙上满坑满谷地挂着历史、宗教、风景、肖像等传统题材的艺术作品;衣着华美的中上层阶级观众悠悠自在地漫步其间,有的观众甚至对艺术作品熟视无睹,心不在焉,不过用沙龙作为社交的场所。官方沙龙展出的作品一切都很完美,人体比例、结构透视、经典构图、明暗画法,然而时代变了,这些四平八稳的作品已经不适应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文化艺术也不再是贵族精英阶层的特权,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也都有着对艺术的需求和渴望,他们想要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主题和符合潮流的风格。
展览现场
虽然“佚名协会”的艺术家们并非要与官方沙龙作对,人们还是忍不住将他们放到挑战权威的一方。这些艺术家热烈地拥抱了19世纪的“摩登生活”,走出工作室,在室外直接写生创作。《摩登生活》(Modern Life)与《户外》(Plein Air)也是《1874》展览两间展厅的主题,策展人在这两个主题展内混搭了先锋派艺术家与沙龙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描绘同样的题材,印象派艺术与传统学院派艺术是如此的不同。备受批评家诟病的“未完成”式的作品并不代表印象派艺术家们技法的不纯熟,而是他们刻意做出的一种选择,一种主动的判断,对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生活步伐的追逐和反映,与学院派古典艺术家追求所谓的永恒和经典截然相反,印象派艺术家更为感兴趣的是“瞬间”,也正是这样对生活“瞬间”的热爱与拥抱让印象派艺术成为了历史的永恒,直到今天依然打动着无数观众的心!
莫奈《日出 印象》,展览现场
以印象之名
既然是纪念印象派诞生的展览,怎么会少了莫奈那张《日出 印象》(Impression Sunrise),《1874》展览在特殊位置安排了一间展厅展出这件“印象派”的命名之作与其他相关作品。
1872年莫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小镇勒阿弗尔创作了这张作品。画面中记录的是日出时浓雾中的港口,莫奈快速地用笔和精妙地用色削弱了现代船舶机械结构冰冷的工业化感觉,赋予它们抒情的意味,一轮既真实又有戏剧性、带有橘色调的红日于轻松不经意之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当被问及作品的标题时,莫奈说就叫“印象”吧,因为他想要描绘的表达的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点和景物,而是某一地点在某时某刻给他留下的一个印象。这件作品无疑参加了“佚名协会”1874年的首次展览,但是当时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批评家路易?利洛伊(Louis Leroy)以这件作品的标题为灵感,讽刺这一伙艺术家为“印象主义者”(Impressionist),本是出于对这种速写式的、与经典学院派绘画背道而驰的艺术风格的贬义和调侃,谁知道反倒成为了这一派别艺术家的正式名称,可见历史是多么乐意与人们开玩笑。
展览现场
同一间展厅还展出了莫奈的恩师欧仁?布丹(Eugène Boudin)的作品。他是我在本次展览中重新发现并爱上的艺术家。布丹是最早开始在户外绘画的法国艺术家之一,精于海洋风景,最擅于描绘风云变幻的天空,被同时代的风景画大师柯罗称为“天空之王”。即便他后来在艺术史上并没有达到莫奈的名气和成就,这几幅描绘天空的作品与莫奈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克劳德·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藏
如此规模的特别展览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平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美术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的杰作可以汇聚一堂,免去了艺术爱好者们的舟车劳顿之苦。奥赛博物馆无疑是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印象派艺术收藏的重镇,然而印象派诞生之初在法国并没有立刻受到重视,当时的法国收藏阶级仍然以收藏学院派艺术家的经典艺术为荣,而新贵美国的藏家们倒是有机会“捡漏”,趁价格还未高涨之前购入了大量精品杰作。莫奈在印象派首展上展出的《卡普辛大道》来自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内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平时谁会专门跑去堪萨斯城这种偏远地区啊!),《日出 印象》来自于巴黎十六区的玛摩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马奈的《铁路》(The Raiway)来自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等等。单是1874年印象派首次展览的作品再度相聚就足以让《1874》展的观众值回票价了!
马奈《铁路》
印象派艺术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观众巨大的共鸣,就在于她捕捉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1874年的巴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19世纪末欧洲社会从技术到精神层面向现代转型的广阔画卷。印象派艺术家们热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并努力将其保存在画布上。他们所描绘的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瞬间。巴黎敞开着胸怀,像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她是马奈的巴黎,莫奈的巴黎,修拉的巴黎,王尔德的巴黎,普鲁斯特的巴黎,海明威的巴黎,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巴黎。
美中不足的是展览对于参观者的入场时间限流不够严格,过于拥挤的展厅给观展体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对于当年一心渴望获得大众关注并取得商业成功的印象派艺术家来说,这样的热度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