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士人、考古、文献:思想与文献视野下的江南史

9月15日至17日,“思想与文献视野下的江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古代史研究室、《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委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安徽、陕西等地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围绕历史上江南士人思想的变迁、地方社会的实际运行状况、江南的文献整理与考古发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江南的士人、考古、文献:思想与文献视野下的江南史

会议现场

士人学术思想与生活的变迁

在江南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大家,明代的王阳明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本次会议上有多位学者提交了与阳明文献整理相关的论文,比如日本金泽大学名誉教授李庆先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张昭炜教授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秦蓁博士,他们从各个角度对当前学界关于阳明文献的搜集、整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发表了看法,特别是李庆先生通过“乡绅论”的视角,对王阳明及其家族进行了新的解读。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司马朝军等人则讨论了江南史上另一位思想大家顾炎武考据方法的原则,并对其进行了反思。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深入剖析了一种较为盛行而成功概率接近于零的字句考证法。来自台湾地区的一批学者,如“中研院”文哲所蒋秋华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陈廖安教授专擅经学,他们的文章从经学的角度探讨了江南地区思想文化的变迁。台湾清华大学詹海云教授则通过清代初期全祖望的文学创作探讨其文学观念。

儒学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是本次会议的热点问题。暨南大学高华平教授、衢州学院吴锡标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陈磊博士分别探讨了不同时期儒学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发展情况。高华平重点介绍了孔门七十子中的子贡、子游、澹台灭明以及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与江南的关系:子贡到江南游说吴王伐齐、吴晋称霸,成功免除了鲁国被齐国侵犯;澹台灭明“南游至江,设取予去就,从弟子三百人,名显乎诸侯”;子游则把他与孔子相同的“大同”理想带到了江南;馯臂子弓作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是文献记载的将《易》学南传的第一人。“七十子”中游江南的孔子弟子的学术特点都在于“文学”,其思想特点是儒家而包含有道家思想的倾向,其传播路线则是由齐鲁南下江南。这与江南吴越之地当时的地域文化特点是基本吻合的,反映了早期儒学传播的时代特点。

吴锡标指出,孔氏南宗自南宋初年南渡以来,“蔚为大宗,历二十余世,均足为乡邦弁冕”,这是历代政府大力推崇与支持、孔子后裔自强不息、江南社会文化积极影响以及广大士人民众崇敬拥戴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代政府的推崇与支持所体现的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的努力得以实现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孙子秀、沈杰、左宗棠等历代地方官员的支持与推动对孔氏南宗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还有一批学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士人的生活、交游等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鸿森研究员探讨清代底层乡绅朱文藻的生平与学术,重点分析了学术代工现象(即为他人代编代撰著作)。上海师大徐茂明教授专门研究了晚清王韬早年的思想与生活状况,并对以往将王韬思想按照时间序列作出截然两分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复旦大学出版社胡春丽博士则考察了清初松江士人王顼龄与江南文士的交游状况。

此外,南开大学历史系何孝荣教授对明初政治家姚广孝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作了重新的评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徐佳贵博士则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梳理,以温州知识人为个案,对五四运动与所谓新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反思。

江南的士人、考古、文献:思想与文献视野下的江南史

会议现场

江南地方社会实态

江南地方文化、宗族以及城镇发展等问题也颇为与会学者关注。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以苏州评弹为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统文化还是应该守住本位,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所创新,并对当前的种种文化乱象进行了中肯的批评,进而提出了“保护性破坏”的新概念。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通过新发现的徽州文书,对太平天国后徽州地区礼仪的重整作了全新的研究。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则通过对《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书的详细解读,还原了康熙第五次南巡的鲜活的历史场景。

江南宗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有其自身特色。复旦大学的冯贤亮教授仔细探讨了嘉善曹氏家族的兴衰及其与姻亲、举业之间的关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叶舟博士则细致描摹了明代上海地区家族发展的状况,进而认为明清江南宗族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其特色的形成是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关于历史上江南城镇的发展问题,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王健博士的论文从整体上探讨了清代前中期上海地区城镇的变迁情形,他认为在上海港崛起背景下的“东进南推”是变迁的主要特点。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高俊研究员则利用新发现的英文文献,对开埠初期的上海历史作了一些新的解读。

与城镇的发展相关,区域商帮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探讨对象,焦点集中在“贾而好儒”的徽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教授讨论了清代徽商家族的人文情怀及其对地方的文化贡献。张小坡博士讨论了近代徽州同乡会的构建与组织。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博士以《“良贾何负闳儒”本义考》为题,对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士商关系问题作出反思。

江南的文献整理与考古发现

宋元明清时期的江南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文献生成的中心。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研究员的专题论文探讨了16世纪中期以后江南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在闭幕式上,他作为嘉宾发言,还重点介绍了宫廷与江南的关系。

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重点介绍了浙江集部文献,他通过GIS技术对江南地方文献的可视化和可检索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拓宽学界未来对于江南文献的利用途径,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衢州学院魏俊杰博士是一位年轻的衢州地方文献整理专家,他介绍了衢州古代著述情况,并做出了详细考订。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李志茗研究员介绍了其研究《赵凤昌藏札》的具体过程及其相关心得体会。上海博物馆陈凌博士主要探讨了青龙镇的建镇年代、兴衰变迁的具体情形等,并对学界已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青龙镇设立的所谓“天宝五年”很有可能是吴越天宝五年(912),而非唐天宝五年(746)。

江南史研究历来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特色学科,业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会学者也期待江南学国际论坛能够定期举办下去,并吸纳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从而促成新的江南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文/林夏)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