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如果用金字塔形容音乐,受众最广的流行音乐,可以说身处最底端;古典音乐在中间;20世纪下半叶至今,当代作曲家所写的偏学术性的当代音乐,则在塔尖。

9月19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当代音乐周”将迎来第十个年头。从第一届只有两千多位观众,到如今维持在八千名观众的参与量,当代音乐周正在打开观众的耳朵,在上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市场。

6天的时间里,当代音乐周将举办11场音乐会、6场讲座,以及1场影像志展映。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近当代音乐,音乐周将在9月11日-12日开售优惠票,最低票价20元。

亚洲与对话是主题

“亚洲”与“对话”是本届音乐周的两大主题。

开幕式“交响亚洲音乐会”、“亚洲作曲家室内乐专场”、“南北对话新民乐作品音乐会”,将集中展演数位亚洲作曲家的交响乐、室内乐和民乐作品。 

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第九届“当代音乐周”的开幕式资料图

韩国作曲家陈银淑,日本作曲家森下周子,中国作曲家郭文景、向民、叶国辉、杨立青、朱世瑞、贾国平、秦文琛的代表性作品将悉数亮相。开幕式音乐会上,谭盾和叶小纲的作品亦将登台,作曲家本人也将亲临现场。

同时,笙演奏家吴巍、钢琴家宋思衡、指挥家张诚杰,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及交响乐团、北京现代室内乐团等,将在多场音乐会演绎当代音乐。

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谭盾

除了“亚洲”主题,5场以“对话”为题的音乐会,也将呈现亚洲当代音乐与世界其他当代音乐在风格、审美、文化内涵、发展道路上的不同。

温德青、陈怡、许舒亚等亚洲作曲家,特理斯坦·穆雷、杰克·波蒂、捷尔吉·利盖蒂 、乔纳森·哈维等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将在创作、文化、观念等多个层次进行对话。担纲演出重任的柏林钢琴打击乐团、新西兰三重奏团,都是活跃于世界当代音乐舞台的乐团。

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第八届“当代音乐周”资料图

三位海外作曲家驻节

按照往年惯例,今年的音乐周照例邀请了三位驻节作曲家,分别为林瑞玲(澳大利亚)、那荣(泰国)、杨·霍班(法国)。

林瑞玲祖籍福建,如今是澳大利亚作曲家里的领头人物,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澳洲土著音乐的融入早已成为个人标签。林瑞玲专场音乐会将集中展演她的三首作品,登台表演的澳大利亚ELISION室内乐团也以演绎她的作品出名。

那荣有“泰国当代国家艺术家”之称。他有二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也曾跟随中国作曲家周龙、陈怡学习,但他的音乐更美国化且偏向新浪漫主义。在闭幕式和“大洋洲与亚洲的对话”上,那荣的作品将被奏响。

杨·霍班是法国新兴的先锋乐派“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在的流派受自由爵士、摇滚、重金属影响,丰满而狂躁,更适合年轻人聆听。音乐周上,杨·霍班的作品将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登台表演的法国Tana四重奏,也是专门演奏“饱和主义”作品的乐团。

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上海当代音乐周十周年:为当代音乐的大河续流

第六届“当代音乐周”的演出与闭幕照

音乐周上,音乐学家程俏俏还将带来她的影像作品“‘从草原到山林’——声音中国系列音乐影像”,展现“潮林道”和“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和当下现状。

而在“国际乐评高峰对话论坛”,美国《纽约时报》乐评人史蒂夫·史密斯、法国《世界报》乐评人皮埃尔·瑞格迪尔,将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讨论音乐批评在当下面临的问题。

活在当下,就要听当代人的音乐,如果说音乐史是一条大河,当代作曲家们正在为大河续流。

“不断有新的音乐家、新的作品出现,音乐才会向前发展。”上海当代音乐周艺术总监、作曲家温德清感慨,“有人说,当代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今天我们得以聆听,不就像生命得到延长了吗?”(文/廖阳)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