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吴悦石在接受记者采访。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上官云)9月15日,“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全国巡回展览首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开幕前夕,著名书法家、画家吴悦石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他说,展览新颖之处就在于题字、绘画联合创作,这在以前很少见,“其实就中国画来说,书法和绘画本来就是同源”。
论中国画史:文人画至元代已十分兴盛
吴悦石出生于1945年,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还是著名国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很多人眼中,他成名很早:1980年代初期即拍摄了专题纪录片《有志者——画家吴悦石》。回忆起来,吴悦石调侃,那是在刚恢复高考不久,有关部门为了鼓励年轻人们积极自学,才有了这个片子。
“作为艺术家,你的学问修养乃至创作成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圈子里的人自然会知道,不需要自己张扬。”平时,吴悦石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出名又怎么样,绚烂过后还是要回归平淡”。
吴悦石的一部分作品。上官云 摄
说起书法和中国画的发展史,吴悦石如数家珍,“我们中国的文人画到元代就十分兴盛了。再以前大家画画主要用绢,有纸的话篇幅也很小。看电视剧的时候 ,如果演的是唐代的内容,总是出现卷轴画,那可能就不对了”。
平时在工作室,吴悦石会画画、练练书法,几乎每天不断。他说,中国书法艺术大致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等大的发展阶段,行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形式,“我比较擅长的也是行书,这跟承袭了古人喜欢以行书为画题跋的传统有关”。
不过,吴悦石每天练习书法没有规定多少时间,精神不好就少写一点。他认为,对于书法、绘画的创作来说,“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很好的标准,“不要强打精神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学书法,那样难有成就”。
谈书法学习:若将来汉字完全技术化很可怕
此前曾有一种观点称书法和绘画没有什么关系,但吴悦石认为并非如此。他觉得,起码在中国,书、画是同根同源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表意、有形声、转注、假借……看似枯燥的文字内涵十分丰富,有人文精神在里边。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文字”。
吴悦石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上官云 摄
而对书法艺术,近年大家越来越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悦石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就十分强调书法的重要性。他说,在画上题跋,是中国画很传统的一个做法,能把画面未尽的意思表现出来,人们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也能通过阅读文字联想到画中无限趣味,这是中国画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都在呼吁,从小学生开始,大家要练习毛笔字,但这个传统可能已经丢了几十年了。”吴悦石感叹道。针对当下键盘使用率一路走高的情况,他建议,学校里可以开设书法课,时间无须太长,或者动笔练一练,或者哪怕只是观摩也好。
“临字帖呢,不拘楷书或者魏碑,与自己的性格相合就好。就这么慢慢把书法学习当做人生修养的积累。过上几年、十几年,好习惯自然会慢慢建立起来。”吴悦石忧虑的是,如果总是使用键盘,不去动笔写一写、感受汉字的美感,将汉字完全技术化,抽掉了它的内涵,这在将来才是最可怕的。
现在,吴悦石仍然保持每天练字的习惯。上官云 摄
谈艺术创作:能否传世才是衡量标准
对于书画艺术,吴悦石觉得,只要热爱、喜欢都可以学习,不要一定给自己成名的目的与压力,“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看它能不能传世,但从古至今流传到现在的名家名作有多少?所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一直以来,吴悦石很少给人题字,如非必要,也很少赠画。在谈到书画拍卖市场时,他说,当艺术品进入市场,其实就有些商业化了,有的附加了一些炒作的因素,但不用对此过于大惊小怪,真正衡量艺术品的标准是能否传世,“过一百年几百年再看,能留下来的才是好的艺术品”。
“要在中国画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需要将很多学问融会贯通,像吴昌硕,他的学问好,画也好,27岁就出了印谱。”吴悦石说,郑板桥有一句诗,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咏竹,但其实在写人,“我们的中国画、中国文化就是不要为风所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