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有,“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自立夏起,春日渐渐远去,夏季自此开始,万物渐渐长大,故名立夏。
立夏之时,关于时令风物的习俗很多,比如“吃立夏蛋”与“斗蛋”之俗,江南地区还有立夏尝“三新”的风俗:“三新”一般指新鲜的食物,比如嫩蚕豆、初熟的枇杷、苋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历代名家不乏有以蚕豆、枇杷入画者,尤其是枇杷,如宋代林椿、崔白,明代沈周等均有枇杷的画作流传。
《吕氏春秋》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后汉书·祭祀志》中对于立夏的典仪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骑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立夏节至宋时礼节更繁,除迎夏外,还要祀南岳衡山于衡州,祀南岳会稽山于越州,祀南海于广州,祀江渎于成都。明代,立夏节开始有尝新的风俗,至清代,风俗内容更加丰富,有祭神、尝新、馈节 、称人、烹新茶等。
明 佚名 夏景货郎图 186.4×104.2cm 绢本 立轴 设色 故宫博物院
宋人陆游诗有《立夏》云:“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佚名《夏季货郎图》可为立夏风物的注解之一:此画绘初夏之时,一位货郎给一位十来岁的少女倒冰水饮料,小姑娘身穿绿罗绞经薄纱和宝相花纹缎金红裙。靠近“货郎”手下方的货架上,有长流口银壶、霁蓝釉双耳香炉、贴金乳钉象耳罐、戗金瓜棱壶和金瓶等,而且还有各色(耀斑釉、白釉、青釉、仿哥釉、琉璃等)带托茶盏供“顾客”选择使用。
明 佚名 夏景货郎图局部
旧谚有:“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古人认为,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此外,还要在脖子上用再挂上一个咸鸭蛋,或进行斗蛋,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
浙江部分地区有“吃了咸肉蚕花饭,一年蚕花勿退板”“立夏吃蛋胜吃鸡”等,说的都是立夏节气的民俗。
浙江部分地区立夏的斗蛋画蛋之俗
(南宋)佚名 《乳鸭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风俗,比如嫩蚕豆、初熟的枇杷、苋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画家中画蚕豆的很少,而近现代知名画家张大壮作于1974年的《新豆涌到》即以淋漓的没骨技法描绘出青蚕豆新鲜的色泽和饱满的水分。画面中的蚕豆从远景一直铺展到近景,仿佛要倾泻到画面之外,表现出丰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
张大壮 《新豆涌到》 1974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立夏之时,江南枇杷初熟。说到江浙的枇杷,味之美者当然是产自太湖的洞庭山地区。
“枇杷,出东洞庭大。自种者小,然却有风味。” 枇杷易于栽种,且“它果须接乃生,独此果直种之亦能生也。”此外,枇杷树四季常青、果实金黄,宜于观赏,可谓是一种既好吃又好看的植物。
历代名家不乏有以枇杷入画者,如北宋徽宗、林椿、崔白,明代沈周等均有枇杷的画作流传。如宋徽宗的《枇杷山鸟图》页,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和经营位置,缘何却把国家丢失了?
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的《枇杷山鸟图》页图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活动于11世纪)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仁宗时(西元1022─1063年)选入画院当艺学。善画花鸟,尤其擅长花竹、山兔、枯荷、水凫、野雁之类。 《画枇杷孔雀》轴描绘枇杷树下,孔雀一对,一只停在树干上,一只行走花丛间,头顶上飞翔着绶带鸟,太湖石旁盛开各种花卉。整幅布满了图案,着色鲜丽,画面显得非常热闹富丽。
“晚翠”是沈周对枇杷树外观特征的总结和代称。枇杷树冬季开花、夏季结实的特性也使它别具一格。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沈周名下的《枇杷图轴》上,有其同时代松江人陈章的题诗。其中“看花欵玄冬,结子向朱夏。”之句,便是指此。
明 沈周《枇杷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于《枇杷图轴》,《卧游图册》中的枇杷为淡设色画,但两作的技法与构图颇为相似。整套册页由沈周精心选择并描绘的家乡风物组成。画家借南朝宗炳因老之将至,不能亲历山水,遂绘之于四壁,卧以游之的典故为全册命名,创作动机很可能是希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朋友缓解乡愁,而一句“天亦寿吴人”似乎也暗示着受画人应为画家的同乡。若果真如此,则说明枇杷足可成为异乡吴人对故土幽思的寄托。这种寄托并非仅仅因为美味,更因它如桑梓一般常见于故园。
明 沈周《卧游图册》-枇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参考故宫博物院资料、相关民俗介绍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