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腾讯文化实习生 吕珍珍
发布会现场
9月12日下午,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新版发布会在北京三里屯举行。会上李银河与王小波生前的编辑、知名编剧李静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她们各自畅谈了自己心目中的王小波。同时出席的还有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他拍摄了王小波生前唯一的纪录片。
新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由新经典出版,这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爱情的见证,他俩对爱情的执着与热烈也感动着一代代的年轻人。这次的新版本,李银河提供了珍藏多年的她和王小波写在五线谱上的原始信件,书中附赠了两封原始书信的复刻。王小波和李银河清晰的笔迹,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两个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奔涌的热情。李银河更是在信封上手书寄语:“小波,二十年了,你在天堂过得可好?”让人无限感慨。
以下为发布会的内容整理,因篇幅有限,部分内容有删节。
李静:王小波生前寂寞,死后哀荣
李静
主持人:在小波老师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出版蛮艰难的,这个过程你简单给大家回顾一下。
李静:当时这本书出版面临两个禁忌。小波的所谓性描写,其实是非常直接和童真的。同时他的手法又特别探索,他是一个非常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当时文学界已经很少再作文学探索了,他的手法之复杂,这种文体实验是八十年代的产物,85年前后文体实验最兴盛,到九十年代文学圈已经觉得这样的文体实验没有市场,所以作家们开始回归通俗的叙事,但是小波的作品不管那一套,他的文体最为有快感、形式复杂,这样就非常难以出版。
主持人:很多艺术家作品都是在去世之后很受欢迎,并且流传成为经典,你觉得小波老师作品会成为百年经典吗?
李静:毫无疑问,会。从我对文学阅读的感受、我的文学经验来说,从晚清、民国到当代文学,我有一个文学地图,每一个作家的地位和他的作品的质量我都有把握,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他的那种文学的质地在汉语文学里面是前三的,从他的那种精神的硬度、丰富度,和他语言的质感、思维的奇巧,他对现实和文化精神传统的穿透力,他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小说上超越他。
主持人:我们今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2017新版,在您看来,你给我们预计一下这本书未来的情形。
李静:这个肯定是一本常盛不衰的书,因为这个书没有阅读门槛,它不挑人,任何认两千字的人都能看懂,它不像小波有的小说那么难以领会,也不需要杂文懂得那么多社会和历史背景,这个完全是两个人之间,两个灵魂的吸引,很容易就懂。而且这本书会唤醒人心灵深处的那种热恋的情感,完全纯粹情感的那种激情,它在现代这个很物质的时代,就是一股清泉,这个清泉不会枯竭,你只要打开书,你看到它那么自由奔放的、非常随便的、又像孩子一样的诉说就可以。
安德烈:他是一个自由的人
安德烈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王小波后来在中国的这种火爆?
安德烈:一个是他作品的文学价值,肯定是很重要的,另外是他超越时代的风格,那时候他不受时代的影响,首先他不是一个文学圈里面的人,他的来历、他的学历跟文学没多大关系,也不是公知那种角色。而且他的性格是完全自由地书写、评论,包括杂文,没有其他行内那些人的氛围,他更清楚地看到时代的一些东西,包括他以前的经历、下乡,包括眼前的东西,他不带任何成见,完全是靠他的智力和观察力,这种态度可能对90后一代人是很正常的,但是那时候不那么正常。所以除了文学家以外,他能谈到很多别的作家不敢碰的题材以外,还有这种自由的、开放的、深刻的观察能力,这个肯定是吸引年轻人的。
李静:在现代社会,找到灵魂之爱的难度会更大
主持人:李静老师,我想知道像李银河老师、王小波老师这样的“灵魂之爱”,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会有吗?
李静:应该会有吧。当然现在的状况跟银河、小波产生爱情的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物质生活的前提太厚了,大家追求这个前提然后再说别的,很少有人会质疑这种前提。虽然说生活好像更好一些,但是找到灵魂之爱的难度会更大,人数会更少,会非常非常少。起码我只是在某一些非常极端的特例上能见到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这样的人能够找到另一半也是这么强烈,他可能是一个非常稀少的特例。但是我的确觉得人是多种的,不可能说每个人都是那么物质,肯定会有,而且我希望有。
李银河:未来社会的婚姻将是多元的
李银河
主持人:刚刚李静谈到,她觉得小波老师的这些情诗,小波老师和李银河老师的爱情,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就像一股清泉。现在我们看到离婚率或者出轨率这么高,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这个情形?
李银河:婚姻这个东西,不管是离婚还是出轨,这里面当然有两个人感情的问题,但是这里面也有婚姻制度本身的弊病,所以将来,婚姻整个的状态就是式微,从北欧开始大家都不结婚了,现在发展到西欧、北美全都不结婚。我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看法国的单身率还在30%,美国那时候也是百分之三四十,我看到2016年的最新数据美国已经超过50%,大家都不结婚了。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说性规范、人们的情感、亲密关系的变迁,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婚姻最后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最后根本消失?其实我的看法不一定消失,但是它会非常多元,比如有一些人单身,有一些人同居,另外有一些人结婚。什么人最适合结婚?就是那种真正发生了激情之爱,两情相悦,两个人眼里再也没有别人,而且愿意终身厮守,这种人可能是剩下来的婚姻候选人,别人恐怕不适合结婚了。
主持人:未来的社会更包容这几种情形吗?
李银河:对,我想将来是非常非常多元的,比如说从七十年代性革命开始出现一种“开放式婚姻”,这两个人还是夫妻,但是他们都不约束对方有其他的朋友或者性伴侣,有的甚至感情上都不约束。后来又出现多边恋,这跟传统的爱情都不太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将来会是很多元的,其实里面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快乐的最大化,痛苦压抑的最小化。现在的婚姻制度对人还是有约束、有压抑的,尤其是对于互相不爱的那种人,好多都变成一种责任,所以有的人就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两个人本来挺好的,可是一旦结婚就完了,把他们的爱情埋葬了。如果说将来婚姻还会剩下来的话,还会遗留下来的话,这个制度最适合的候选人还是真正相爱的人,对对方产生一种非常排他的爱情,对别人连一眼都不愿意看的人。
主持人:我们过去看到的一些小说当中强调有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在我这么长时间的生活经历当中,慢慢觉得这个事情不太靠谱,李老师怎么看?
李银河:茨威格有一个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她爱上一个邻居,几十年对方不知道。其实柏拉图式的爱情肯定是存在就是一种灵魂之爱、精神之爱,这中间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使得它不能实现,比如不管是两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够不着,或者是因为阶层的差别,或者是违反年龄规范、违反性别规范、违反种种的社会规范,使得他们的爱情不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还爱着,就变成柏拉图式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完全是可能出现的,而且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很美的。
原来我写过一个东西,一桩爱情只要是发生了它就是美的,有的时候它就是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或者两个人相爱但是不可能结合,违反一些规范它也是美的。比如说杨振宁、翁帆或者是马克龙,违反了社会的规范,但是这个爱情发生以后绝对是美的。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著
新经典文化
2017年9月版
现场提问
问:李静老师,小波老师属于什么样的作家,如果您要求他修改文章特别多,他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根据您的建议做修改?
李静:关于改稿子的事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因为小波的作品在质量上有问题要他修改,而总是因为各种禁忌、条条框框的问题,所以不基于真正的文学,不得不改的时候,他会配合,或者他说你看着办吧,或者他觉得能做到的就做一下。但最后实践证明,即使如此,他的作品也发表不了,所以他还是只能非常完整地保留他自己。
问:刚才提到现在确实是物质化的社会,坚持自己精神的学者、作家越来越少,您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机会诞生像小波这样的伟大作家?
李静:我觉得应该是有希望的。现在这个时代吸收思想和艺术各种资源的条件比原来好得多。小波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你说俏皮话。你只要自己有胆,没有什么会阻止你成为好的作家。所以我觉得当这样的信念和这样的才华兼具的人出现的时候,这个作家会出现,我相信会有。
问:很多书迷都想问一个问题,陈清扬的原型是不是确有其人?
李银河:陈清扬这个人肯定没有原型,小波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重走小波路,跑到他当初呆的云南的农场,还真有14队、15队,我们就去问有没有一个军医?他们说是有一个军医,可是是一个男的。所以应当说这个人没有原型,是他想象出来的。
李静:我见最后一次小波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他的货车驾驶执照,他说假如我混不下去了,将来就干这个。他那个表情是真真假假的,但是他是严肃地想过这件事,因为当时他的作品很难发表,所以我当时在想,他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时候你们的经济状况到底怎么样?
李银河:当时的情况他是辞职了,他是92年辞职,因为太受打扰。他辞职的时候从北大调到人大以后,你怎么也得开个课吧,可是一开课,就把他的时间打碎成一块一块的,很烦。可是当时我们的经济状况根本到不了让他去开大货车的程度,因为我们两人都没有什么花销,我们没养孩子,我一个人的工资完全够我们俩花的。
问:李静老师,您是研究文学的,这个专业出身,你怎么看王小波老师的写作?他是属于天赋型吗?
李静:首先他是天赋极高的,但是他后来的写作可能更多的是从思想的锻炼中来的,他早年生活经验也是蛮丰富的,但是他在最成熟的写作之后的作品不依靠书写生活经验,而是更多地从他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个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性的观察里边得到主题,并且衍生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我觉得他更多的是靠思想和想象力,所以这个完全是要有一种思想的训练、艺术的训练,这个是非常艰苦的。我今天又看了一些情书,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他说这是一条苦刑的道路,给李银河老师的信里面知道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