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将细化:中国文艺院线千呼万唤要出来?

电影市场将细化:中国文艺院线千呼万唤要出来?

艺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简称《海曼》)上映7天后,累计票房不足500万元。虽然票房不起眼,却在业界尤其是艺术电影观众群中激起了不小的水花。原因是它放弃了在全国商业院线中大规模上映,而只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简称“艺联”)中的190家加盟影院的270块银幕上进行小规模上映——这是国内首部采取分线发行的电影。

从王小帅为《闯入者》怒怼,到方励因《百鸟朝凤》下跪,中国电影人对建立艺术院线的议题也呼吁了多年。在此背景下,被视为艺术院线“雏形”的艺联2016年10月成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海曼》试水成功,那么我们便有足够的理由判断,一条“无形”的艺术院线逐渐成熟。

在艺联之外,众筹放映、视频网站开设“文艺院线专栏”等尝试同样在进行当中,它们无一不指向一个目标:让艺术电影在中国找到“对”的观众。

“海曼”不孤独

艺术电影有自己的文化和掌声

2016年底,在去法国巴黎的飞机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意外发现可以观看《海曼》。尽管当时已经很疲乏,而且影片是英文版,还没有中文字幕,他还是饶有兴致地看完了全片。观影过程中,饶曙光心想:“国内的观众什么时候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呢?”

不过放在当时,这个心愿在许多电影从业人员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以往的市场规律来看,艺术电影在国内院线的票房表现都不太好,黄金场次更是难见艺术电影的身影。而单是和影院经理谈排片,就是一件艰难的事。

“大多数影院经理先看电影的导演和卡司,如果他都不认识,那就别谈了。”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导演吴飞跃有这样的深刻感触。

他对南方日报记者坦言:“大家都在用卡司和粉丝来计算票房,判断影片的‘市场卖相’,然后决定一个片子的生死。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电影和艺术电影等小众电影一开始就被默认为‘冷门’,很难找到生存的机会。”

客观来说,《海曼》不像是一部有“观众缘”的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难以被国内的普通观众买账。但《海曼》是艺联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尝试分线发行的模式的电影——只在艺联加盟影厅中放映。

广州金逸空中影城是艺联加盟影院之一,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负责人谢世明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以《海曼》上映首周末为例,其在该影城的上座率高达50%左右。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联项目负责人汪忆岚看来,分线发行是要配合“长线放映”来推进的。《海曼》享受到了这一“特别福利”,有望在艺联加盟影厅进行长达3个月的放映。

梳理网上的评论,不少观众表示,即便以前在网上看过了《海曼》,但在大银幕上能给他们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在小荧屏上所看不到的细节,体会不到的沉浸感,在大银幕上都重新获得了。”

《海曼》的目标观众是艺术电影爱好者等资深影迷。“分线发行”的模式,对影迷而言也是利好的消息。他们无需担心想看的艺术电影压根进不到影院,或者在影院上演“一日游”。

此前,无论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还是上海、北京举办的电影节的影展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观影礼仪——影迷和观众安静地从头到尾观看电影,影片放映结束后,掌声响彻整个影厅。

汪忆岚留意到,在全国各地的艺联加盟影厅里,影迷们观看《海曼》时,这一场景时常会出现。“这让我们既感动又吃惊。”她说,建立艺联的初衷之一,是把电影资料馆作为艺术影院的运营模式与经验推广到全国,“当我们还没有完成这一目标的时候,竟惊喜地发现,它的观影文化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了。”

“院线”变“联盟”

庞大的电影市场将进一步细化

近些年,每隔一段时间,电影圈内就会掀起一场关于文艺片生存窘境的探讨。

艺术电影导演们时常为“小众化”困扰。他们有一种执念,认为艺术院线或许是“《闯入者》们”的“乌托邦”。

所谓艺术院线,是指主要放映艺术电影的多家影院组合到一起的院线,统一经营、排片。《冈仁波齐》导演张杨认为,这既方便观众到固定的地点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也能提供给艺术电影足够的排片量甚至相应补贴,利于艺术电影的良性回收。

文艺院线的提法由来已久,线下影院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努力。比如2007年的上海红庙艺术电影中心和2009年开始营业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但最终都未扩展成为院线。

在201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低调成立了“艺术院线项目组”,最初的目标是,建立一条覆盖全国多座城市的艺术院线。据汪忆岚回忆,随着筹备的不断推进,团队接触过国内不少要做艺术影院甚至搭建艺术院线的人,后来发现,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者说是“纸上谈兵”的小打小闹。这是因为中国的面积太大,建立一条艺术院线风险过高。此外,中国人均占有的银幕数已趋于饱和,假如重建一条院线,新增的银幕对整个市场大盘来说同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这年年底,北京推出特色影院惠民放映项目,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片源,选取市内3家影院,设立“艺术电影”“经典电影”“少儿电影”三类主题放映特色影院,在固定影厅、固定时间进行主题电影放映。

“这给了我们灵感上的启发。为什么不能将‘特色影院’的模式推广到全国呢?”汪忆岚琢磨着。

综合各方面考虑,项目组决定:与其“重起炉灶”打造院线,不如调动现有的资源,从影院中寻找加盟影厅。

2016年10月下旬,在“方励下跪”事件发生近半年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于长春宣布正式成立,并对外公布了100家艺术影厅布局。它们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余座城市。作为首批加盟影厅,它们将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同时保证每周至少有10个黄金场次放映。

在试运营期间策划了上海“早期珍宝电影展”“藏地密码——中国藏地影像展”等影展之后,今年3月全国上映的《八月》,是艺联首部参与全国发行的艺术电影。

某种程度上,艺联更像是一场“分线发行”的实验。这足以让业界欢欣鼓舞,并将之称作艺术院线的“雏形”。

导演贾樟柯呼吁建立文艺院线多年,他创立的暖流文化致力于为艺联挖掘优秀艺术片源。贾樟柯说:“过去,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动画片等都在一个渠道里发行,如今艺联为艺术电影开辟了一个专属的放映空间,可以让庞大的市场进一步细化。”

饶曙光同样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打开,时机或许业已到来。“毫无疑问,艺术院线等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但的确是中国电影从粗放型、数量型到精细化、集约化、普惠化方向转变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助力

“自下而上”争取生存空间

秦晓宇经常去电影院。让他无奈的是,影院里放映的影片,大部分是主打明星阵容和话题性的商业片,千篇一律,很难找到一部想看的电影。秦晓宇觉得,艺术电影能满足观众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很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文化快餐式的电影,他们需要欣赏一些具有更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作品。

站在导演的角度,他认为,大多艺术电影往往打破“套路化”的程式,进行先锋式探索,还可以拓展观众的视野、增加人生经验。

《我的诗篇》的另一位导演吴飞跃始终相信,每一部电影,哪怕是小众类型,都有属于它的观众,他目前在做的是,将这些“对”的观众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

据吴飞跃的分析,当下“粗放”的排片体系,显然无法与特别需要精耕细作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相匹配。2015年,吴飞跃发起成立了瞄准资深影迷的“大象点映”。得益于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大象点映将一个城市中喜欢同一部电影的人聚集起来,只要筹集到一定的人数,就会有电影平台组织影院进行放映。

目前,大象点映平台点映过的影片既有国内文艺片,也有国外BBC等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包括《我的诗篇》《冬》《千锤百炼》《八月》《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共点映了1800多场,大约15万人次。而近日掀起全民讨论的慰安妇题材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也尝试了众筹放映。

如果说将平台方加盟的艺联视为艺术电影放映的“塔尖”,那么由影迷自发组织的众筹放映,更像是一场“自下而上”为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等争取生存空间的尝试。

吴飞跃不愿用“小众电影”来描述纪录电影、艺术电影。

“它们是有真正的需求的,这个需求过去是被抑制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众筹放映,让这种需求得以释放。”

“面对艺术电影,我们之前可能看不清它的市场价值,此类电影直接走常规的排片方式,一点优势都没有。而我们希望以点映积累口碑,让市场看到它的价值和之前的预判是不一样的,进而一起把它推向院线公映。”

就连视频网站也在去年加入到为艺术电影鼓与呼的潮流中——爱奇艺试水了“文艺院线”专栏,此举希望借互联网平台延长艺术电影的“生命线”。

爱奇艺电影频道主编张依诗对南方日报记者坦言,艺术电影是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描述和界定的,通常是见仁见智。而该专栏衡量的标准大概有:相较商业电影,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艺术表达;在国内外的电影节有提名或斩获奖项。

和实体影院为排片率锱铢必较不同,互联网可承载的内容、数量和范围远大于院线。据悉,截至目前,该专栏已上线1500余部文艺电影。其中,《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两部影片均收获了上映一周千万人次观看的成绩。近日在爱奇艺上线的《海曼》,则在几天内累积了百万的观看量。

“平台式发行可以给小众或艺术电影人及作品充分的表达、展示空间,并且能帮助发行方控制营销成本,有利于电影营造口碑。”张依诗说。

尊重市场规律

不影响影院经济效益

形成“正向激励”

即便怀揣情怀,愿意单辟出固定影厅和场次放映艺术电影,但现实是,影院也是要盈利的。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之初,艺联就有特别的考虑:必须是多厅影院,这样哪怕某部艺术电影的上座率欠佳,那么还有其他放映商业片的影厅用以“保底”。

放映艺术电影的方式也很灵活,倘若预测个别艺术电影上座率有限,艺联会以限场次上映或影展的形式来放映。

汪忆岚强调,艺联不会强制要求加盟影院提供大规模的排片。“既伤害影院又伤害观众并且违反市场规律的事情,我们不会做。”

事实证明,从运营的角度来说,艺术影厅是盈利的状态,甚至赚了不少钱。

7月7日,“见所未见:意大利辉煌艺术主题影展”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等10座城市同时开映。影展举办期间,北京、上海等城市加盟影厅的上座率接近100%,全国上座率也超过80%。汪忆岚说,整体算起来,影展为影院所带来的收益是远高于一般的商业电影的。

又如在《八月》公映期间,艺联以6.78%的排映场次占比,取得了17.55%的票房占比,一些影院还单独为《八月》举办了宣传活动,而此举也会得到来自艺联的相应奖励。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影院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电影所带来的实惠和收益。同时给影院带来精神上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汪忆岚认为,基于这两点,能给影院一种正向的激励,让其更愿意放映艺术电影。

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负责人谢世明觉得,“分线发行”是一场双赢的游戏。“可以摊薄影院放映艺术电影的成本,并让好电影排到合适的黄金场次,更好地抵达观众。”

不断有影院申请加盟艺联。艺联成立之初,则曾提出3000块银幕的终极目标。汪忆岚说,若只追求数字其实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无非是多让一些影院加入其中,她更在意的是:“这3000块银幕运营的质量会不会下降,上座率会不会降低,影院的服务能否跟得上。”这些细节在她眼里远比数量重要。

吴飞跃同样提到,借众筹放映为艺术电影发酵口碑,进而推高排片,也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他特别强调,大象点映在甄选合作影片时非常谨慎。“在我们发起点映的时候,参与者是没有看过影片的,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是因为相信我们的推荐。”这令吴飞跃感受到“重任在肩”。

对艺联而言,片源及盈利问题都不是最大的挑战,在片源方面,不论国产片还是外国片,计划都已经排到了明年。

不论美国的独立电影还是欧洲的艺术电影,它们的宣发走的都是低成本路线,并依靠很有“灵气”的宣传手段将目标观众吸引到影院。在中国的电影宣发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艺联合作的艺术电影,以往多是靠媒体以“友情价”甚至“免费”的形式来进行宣传的,汪忆岚认为,这是不可复制且不具可持续性的。

“该如何打破既有的宣传套路,把更多的艺术电影目标观众吸引到影院中来?”当下艺联仍在摸索当中。(文/刘长欣;陶明霞 )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