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城市》从书名来看,是一部心灵之书。然而看过后的第一印象是,其英国作者奥利维娅·莱恩找到了一种特别的书写艺术史的方式。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兰波、大卫·沃纳洛维奇、诺米、巴斯奎特......以“孤独”为线索再看这些人、这些人的作品时,他们不再是遥远的个体或者创作,而是与我们心心相通的,共享同一种情愫的朋友。
这种共有的情愫即是孤独。
是时候给孤独平反了!虽说有首歌叫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然而从机械时代起,我们便逐渐的拥抱孤独、探索孤独,孤独成就了我们,也撕裂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孤独的未来会是什么面貌。
由于被此书打动,我带着个人对于孤独的问题邮件访问了奥利维娅·莱恩,希望她的回答能够为大家看待一些生活中的情感,带来不同的理解。(采访:Yuda,阿青对本文亦有贡献。)
《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娅·莱恩
Q=单向街
A=奥利维娅·莱恩
Q:创作《孤独的城市》这本书,您一共耗时多久?创作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A:大概花了几年,很逼真。因为我就过着我所描述的这种在纽约不停地转租、在时常光顾的咖啡馆和餐厅之间的漂流生活。最令人难忘的是我在艺术家档案馆中的工作,尤其是读着沃基纳罗维兹美丽的手写日记、看着安迪·沃霍尔的假发和他被瓦莱丽·索拉娜丝枪击过后不得不穿的染色胸衣。
瓦莱丽·索拉娜丝,1967年枪击了安迪·沃霍尔,沃霍尔侥幸活下来,但一直没有康复。活下来后,沃霍尔一直穿着染色的胸衣。
我希望人们会喜欢它,但我没料到读者们,特别是年轻读者会如此热情。当人们在签售会上遇到我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哭——我想,是因为他们解开了一些孤独的禁忌,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感受并不是可怕的羞耻感的来源。
Q:您在书中例举的艺术家故事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发生在大城市,另外他们都经历过混乱的生活,您能否再解释一下这两个因素和孤独的关系?
A: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感到孤独,但我认为城市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孤独感。在城市,你对别人所居住的生活过于敏感,这使你非常明显地感到孤独与隔离感。关于书中人物的早期生活,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和沟通作斗争,或者因为某些童年经历使人感到疏远或难以形成亲密关系。这往往是一个寂寞的源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亨利·达戈有着令人骇人听闻的童年。
孤独众生相
Q:人类感到孤独的心理状态是否从某一个年代开始突然加剧?
A:我认为人类在机械时代便产生了自己的孤独感,因为有太多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电脑。城市也过于密集,尽管人口众多,人与人之间却难以邂逅。可以肯定的是,在中世纪的村庄里,人们也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对周围感到陌生与隔离,那么城市的匿名性将是一个巨大的解脱。
Q:您是不是已经深信孤独是一种将要一直陪伴人类的状态?
A:对,我认为不可避免的是所有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我不认为这是件坏事。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是极其痛苦且有害的,但是痛苦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我们对它的羞耻和恐惧。对于人类的这种共同经历来说,羞耻是不必要的,我反而认为,孤独有积极的一面,包括提升敏感性,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
Q:《孤独的城市》中,第一章讲了安迪·沃霍尔的别样孤独,您认为,如果给安迪·沃霍尔一个机会,让他用孤独交换,成为一个平凡并乐天的普通人,他愿意这样交易吗?
A:天啊,我不知道。我认为安迪·沃霍尔有时候会有追求平凡幸福、与爱人关系密切的渴望,但我也认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譬如他发现了许多非凡的补偿,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上。
Q:书中有关于您自己在网络上毫无目的游荡的描述,很有趣,也和现在中国年轻人的状态非常像。完成这本书的今天,您依然喜爱如此消磨闲暇时光吗?对这种面对互联网的状态,您又有了哪些新的想法?
A:我花在网上的时间并不多,对此我还是很矛盾的。写完这本书之后我离开了 Facebook,我一点也没错过——我想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真的。我喜欢Twitter的新闻和社区,喜欢在 Instagram 跟我的朋友互动。但我认为互联网的真正危险之处在于它如何被政治所利用,正如我们在大选中看到的那样。
Q:关于 AI 的出现,您对它们改善人类社交情况,是持有消极的态度吗?
A:说实话,我害怕 AI。我担心人类在一个严重依赖机器人技术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
孤独众生相
Q:您在书籍的末尾,非常小的篇幅谈到治愈孤独的方法——试着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能否就这一点具体说一下?
A:这是一种治疗孤独的方法——我自己的经历与我所知道的许多读者所分享的经验是,我们往往会因为孤独而惩罚自己,或是把它们视为可耻又可怕的失败。如果我们对自己更温和,不把短暂的情绪视为敌人,从而得以驱散孤独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