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零公里》,一曲戍边壮歌

4月13日上午,王族长篇小说《零公里》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零公里》小说以驻守在叶城新藏线零公里处的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军人为描写对象,塑造了营长李小兵、教导员丁山东,以及肖凡、卞成刚、田一禾等军人形象。他们在昆仑山执行任务期间,克服了风沙侵袭、高原反应、大雪严寒等诸多困难与艰险,在“天路高原”打造出一支坚不可摧的“昆仑铁骑”,在“生命禁区”谱写了一曲戍边壮歌。

研讨会中,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零公里》题材独特,作者聚焦于昆仑山汽车营这一群体,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到他真实的军旅生活体验之中,在每章重点写一两个人物的同时,又让章与章之间的情节、人物彼此勾连贯通,整体结构完整。

王族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零公里》从普通军人入手,写出了当下英雄和平戍边,有烟火味人间味的军营生活。作者创作手法和语言可圈可点,把西北人的豪迈融入了作品的脉搏之中,在粗线条大手笔的框架下,作者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写出了一群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表示,《零公里》是军旅文学史上一次宝贵的艺术探索。作者既呈现大的历史截面,也呈现小的生活细节,如同光与影的融合、声与形的组合。将人物与国家、时代、历史、使命发生关系,既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又是大时代的剪影与号角。在虚构与非虚构的处理上,作者以非虚构的真实军旅生活,融入虚构的情节与人物塑造,为文学史贡献了一群鲜活的昆仑军人群像。

研讨会现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认为,《零公里》是一部体现了题材之重与语言之轻的小说,任何语言在这样真率、深厚的题材面前都显得轻。作者笔下的人物就如同我们的兄弟姊妹,他们的悲欢喜乐与我们同在,没有人是主人公,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中心人物。

评论家、《文艺报》前总编辑梁鸿鹰认为《零公里》各个章节的细节处理既有象征意义,也极为动人。界碑、留守处、新藏公路、昆仑山作为军人精神的象征贯穿了全文,也串联起了田一禾、马静、李鹏程、李小兵、李大军、肖凡等人的精神世界。一声鸟叫,一串羊蹄印,三棵树,在我们看来如此常见,在书中又如此惊心动魄,这些细小的笔触于细微处突出了人物的气质与个性,又推动了全书的情节与人物命运。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认为《零公里》是一部边塞油画般的作品,书中描写了苍茫大地、漫漫边关,昆仑山上,屹立着像红柳一样的军人形象,色调浓烈,线条分明。马国仓结合自己在高原的真实经历,讲述了边疆戍边军人的艰辛,再一次向作者表示了自己的敬意。

提及此书,作者王族回忆起了自己的军营峥嵘岁月,谈道:我在阿里当了三年的汽车兵,从第一天进入汽车营,到离开军营,这片土地,这些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时隔三十多年,我拿起笔写下了《零公里》,写下了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感谢各位的批评与鼓励。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