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60周年,复旦大学为法籍教授魏明德办了一场艺术特展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一场艺术特展在复旦大学开展——笨笃(魏明德)画展“浩海无碑林”。走进复旦大学邯郸校区200号楼,在这座颇具中式风韵的小楼里,展出了六十余件哲学学院法国籍教授魏明德的艺术作品。画展将持续至4月25日。

笨笃(魏明德)画展“浩海无碑林”



1987年,魏明德第一次来到中国,1990年开始研习书法。2009年来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工作,担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除了教学工作,魏明德也是画家、诗人,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美国旧金山大学等地展出。今年年初,他还回到法国巴黎举办了一场中国画画展。

“笔之魅”画展展厅 笨笃(魏明德)工作室供图



绘画如同波浪,处于无穷的流动

可能不少观众第一眼看到展览的主题会感到疑惑,“浩海无碑林”是什么意思?魏明德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本次画展的灵感来自于法国诗人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的诗集《碑林》。魏明德认为有两种方式去看待一幅画,一幅画既可以被视作“碑”,即一种有着固定含义的“路标”,描绘一种稳定的空间;还有种方式是将画作视作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画作本身具有空间的流动性。

魏明德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一幅画对我来讲,就像波浪一样。它在,但有一天也会不在,它是一种movement。”这种流动性正是魏明德的画作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魏明德展览中的作品



魏明德介绍到,本次展览的画作百分之八十是最近四到五年里的创作,最早的一幅则为1994年的作品。记者看到,展览的许多画作里含有“鸟”、“树”的意象,魏明德对记者说,他十分喜爱这两个意象,因为鸟儿代表着自由与飞翔,这也是他从小到大的精神追求。

《多云飞行》


魏明德作品中人、鸟与树



自由与随心是魏明德绘画的特色。最初,魏明德尝试学习传统的法国绘画手法,但却感觉自己在技术方面总有欠缺,会有颜料溅出让画面不干净。直到后来开始学习书法、水墨画,朋友说他画上的“墨点”非常好看,因为这些痕迹也体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魏明德表示,“法国的绘画传统对我很重要,但是中国给了我最大的礼物,就是创作的勇气。”

魏明德笔下的动物


魏明德笔下的动物 象


这幅作品令人联想到《骑鹅历险记》


展馆二楼的巨大画幅



现场,魏明德教授为观众介绍绘画创作历程。这幅作品是魏明德以潜意识(unconscious)为主所作,画面中间描绘了一个人躺在一位女子腿上阖目休息;右边画了一只花瓶,里面插的花只有根茎没有花朵;左上角画了一幅画,里面正是本幅画场景的复刻,形成了一幅“画中画”场景。

《在静与忧之间》



魏明德表示,这幅画想要表现的是“从内到内再到内”,体现不断深入内在世界。这幅画的意境与《道德经》第六章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相呼应,观众看到的是死亡还是生命,是光还是暗,画家想用这幅画体现来源的奥秘,玄之又玄,道不清楚,魏明德希望每个观众欣赏画作时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能够让每个人从画中找到自己的意境是我的目标,我的每一幅画也是自己哲学的一个映照。”

魏明德提醒观众,不远处的画作《阴影中的情侣》与《在静与忧之间》遥相呼应



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认为,这幅画粗犷的笔触、大胆的用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艺术,画中人物的仪态与花瓶,让人联想到法国画家马蒂斯的风格,“画中画”则体现了作品的多重意境。沈语冰表示,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交融——斜卧的人体画是提香、马蒂斯等众多法国画家作品中常见的题材,笔触上又是中国画的特征,两者结合更是迸发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视觉惊喜。“这幅画有中国民间艺术、大写意文人画,加上法国现代画的影响,多方面融会贯通形成了魏老师自己的风格。”

爱好老庄,爱好中国哲学

前文提到,在介绍画作时,魏明德引用了《道德经》第六章中的句子。事实上,魏明德对《老子》、《庄子》、《淮南子》等中国哲学十分熟悉,谈起时总是滔滔不绝。他最喜欢《诗经》至《淮南子》时期的哲学思想,认为这是最有创造力和思辨性的时代;他十分欣赏孟子,认为孟子是超越学派的代表,具有道家思想,他还曾用“观水有术”(出自《孟子》)作为自己的画展主题,“水是‘道’的一种符号和形象。”

魏明德作画场景 《笨笃》 工作室供图



在魏明德的研究领域中,“结构”是一个关键词,经典文本的修辞结构是他的研究重点。“文本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意义,一个方式是它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它的结构。”魏明德曾写过一本关于如何阅读中国经文的书,里面所谈的问题并不是经文在说什么,而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理解它们。早期研究政治学的他,之后又转向宗教人类学,但其中不乏一致性,“无论我研究的是一个文本、一种城市规划方式,还是一种礼仪或艺术作品,我都会去理解他们的结构。”

90年代起,魏明德开始往返于台湾和四川,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田野调查。“我对凉山有很强烈的感觉,发现彝族其实有很多经文,也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我做了很多彝族经典的整理翻译工作,研究了他们的民族文化。”随着对当地的了解日益加深,魏明德的彝族朋友也慢慢变多,他不仅学会了四川话,还能说上几句彝语。此外,语言能力超群的他还掌握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国语言,但他却说“我会的不少,也会的不多。”

校内画展让艺术走近学生生活

“从来不知道魏老师还会画画,更不知道他竟然画了这么多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余云海对记者说,魏明德教授在哲学学院非常受学生欢迎,这次举办画展也让学生们了解到老师的另一面。

余云海认为,魏明德教授的画作里具有许多神学色彩。在众多画作中有幅画叫《显容》,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显容”是什么意思,但如果从宗教学研究角度切入,它其实是基督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耶稣显容”的概念,“它其实表现了耶稣从一个人的角度显现为神的容貌。”在余云海看来,魏明德教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底蕴,跟艺术性关联在一起,让学生们颇受震撼。

《显容》(二)


活动海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宫云牧同学对记者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在校园里逛画展。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使她开拓眼界,看到了中法文化的交流,也在水墨画中品味到教授的哲学思考,期待学校可以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陶冶美学情操。

注: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李思洁拍摄。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