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海上艺术大家、画家程十发先生诞辰103周年。《程十发年谱》近期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记录了程十发从1921年至2007年的一生,包括其出身、求学、社会实践、思想历程及经历等多方面。而其中,关于程十发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及毕业后的一些往事,搜罗颇为详细。
在上海美专的学习对程十发先生日后的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使他初步形成了面向传统的基本立场,那就是对古典艺术精神的体认和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择善而从。“正因为文学与艺术主要靠自学,老师教过头,反而不好。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很感激这一间学校。”程十发曾如是说。
以下为《程十发年谱》中关于上海美专时期的内容选摘。
1938年 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十八岁
9月,在亲友的资助下,先生正式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上海美专由刘海粟创办,当时的代理校长是谢海燕,国画系主任是王个簃,教师有李仲乾、汪声远、顾坤伯等。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当时学校同学许多都穿着考究,先生着布底鞋长衫,可以说是带着松江乡土文化气息走进现代美术教育的学校。因父早亡,先生从未离开过母亲。母亲亲自委托校长谢海燕照顾他,爱才的谢校长看到他的作品后就一直十分关心这个学生。上海美专的国画系分山水、花鸟两科,没有专设人物画科,此外还设有文学、美学、画理、诗词题跋、金石篆刻等课程。先生对山水十分偏爱,用的功夫也最多,古贤名家中他最推崇“无法可循”的方从义(方壶)。
先生曾说:“元人画素以大痴(黄公望)为祭酒,而余推方壶(方从义)为第一。黄有法可循,而上清无可循也。”
在上海美专1938年的“课目一览”中,先生作为一年级的新生要修的课程有刘庸熙教授的国文,俞剑华教授的国画史,朱天梵教授的诗学和题跋,李仲乾(李健)教授的金石学、书法和篆刻,王个簃、汪声远、吴茀之教授的国画实习以及吴茀之教授的画论等。由此可见,课程的基本设置满足了培养具有文人素养的国画从业者的需求。这种现代学校形制中的中国画教学不同于传统一对一的师徒制,它以结构丰富的课程设置、专业老师各有侧重的讲授为基本形式,以不同的专业课程区块和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拼接成学生在校的学习版图。
上海美专管理相对宽松,先生在课堂上得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来创作,导致的结果是交上去的作品某些教师不满而不愿意批阅,但王个簃先生说:“随他去吧,他想怎么画就让他怎么画。”后来王老曾赋诗一首评点云:“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萧疏木一柯,崱屴山一角。策杖入空濛(蒙),俯仰何所作。曲高和者寡,纷纷念流俗。”在学校里,先生除了得到王老指导学习吴昌硕家法外,亦获吴东迈先生奖励,认为笔力不弱而有奇气云。
在同班学生里,有一女同学,叫张金锜,浙江杭州人,1918年生,长先生三岁。金锜自幼受叔父(杭州书画家张子固)之影响,酷爱书画艺术,张子固与吴昌硕同为西泠印社创始人,耳濡目染,故仰吴昌硕先生艺术流派。
张金锜1918年农历五月十一日(阳历6月19日)出生于杭州,铁线巷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在吴昌硕公子吴东迈大力举荐下,考入上海美专,拜入王个簃门下学画。张金锜幼年时全家居住在杭州庆春门边上岳官巷内,家宅由她祖父张熊吉花费一生积蓄营造,后毁于日军入侵战火。
程十发与张金锜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窗
当时日寇全面侵华,上海除租界外所有地方都已沦陷,时属江苏省的松江也不例外。而上海美专在上海法租界,在混乱时局中还算比较安全,又有校舍提供住宿,而那时大多数学校在租界外,也无校舍提供学生住读。尽管如此,上海美专校舍一部分后也被征用为“沪南军警集中营”和“难民收容所”。
先生母亲在乡间行医,要提供先生的高额学费,仅凭医资收入自然十分困难,需要向好几家亲友借凑。
上海美专是私立学校,学费高昂,1937年的全年学费(两学期,包括食宿杂费)约226元。而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复旦年学费50元(食宿费另计),而公立大学如北大、清华年学费约30元(不包括宿费)。
根据上海美专1937年《学则》统计,中国画系的学生每学期要缴费的项目有学费(45元)、讲义费(3元)、杂费(3元)、膳费(40元)、宿费(15元)、图书费(2元)、建筑费(5元),合约113元。学费贵但入学资格相对宽松,只“须在18岁以上,30岁以下,曾在中等学校毕业及有相当程度者”,即可报名。
根据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生活水平,3元大抵可买15—20斤猪肉,或300多枚鸡蛋,或三丈多市布。
上海美专寝室不分系,学习国画、西画的学生们混住在一起,相互切磋。先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先生的同学、在西画系读书的青浦朱家角镇人周楚江,在一篇采访中表示对先生在美专求学时的印象很深,因为他们是同宿舍的室友。据他回忆,“上海美专是三进的房子,第一栋是教学楼和女生宿舍,当中一栋租给上海中学,后面一栋则是我们男生宿舍。教学主要在前一栋教学楼,三楼有四间教室,有素描教室和人体教室,素描教室上午大专班上,下午则中专和高中部学生上;二楼有一间教室,另一半是女生宿舍;一楼一间教室是上文化课的,一部分是校长室、教务室、图书馆,还有对外开放的卖颜料的小卖部。美专寝室是不分系别同住一起的,我也时常跟室友相互切磋、学习国画,也就了解到一些中国画的绘画知识。我们那间宿舍学生像程十发等,大多来自松江、青浦,属于江苏省,我们也都是同乡。程十发读书时叫程潼,他人极聪明。他当时只画山水,专学石涛风格,花鸟也不肯画得。读书时程十发在班上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展时作品倒是融各流派于一炉”。
《春雨雷鸣初解箨》
10月下旬,以水墨绘竹石小鸟《春雨雷鸣初解箨》,这是先生刚入学一个月,参加上海美专为新生作品展览会而作,也是现存先生最早的画作,画上所用三方印“潼”“程潼”“憩入有癖”也是先生自刻的。自题画于“沪上美专海容斋”。“海容斋”为先生于上海美专读书时所用斋名,约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意,亦有小城青年意欲融入现代上海艺术海洋之意。先生自言:“当时没有钱请人装裱,自己用纸学着裱的。这幅画,全是我纯手工的。”
张金锜祖父母为张元孟(熊吉)、许荇盦夫妇,生二子一女,分别为张均、张坚和张芝薰。长子张均,字子成,娶吴士英,生张金鑑(鉴)、张金锜兄妹二人。次子张坚,字子固,为丁辅之侄女婿,曾为楼外楼题写店招,吴昌硕见之叹服,两人遂成忘年交。在吴缶翁的建议下,张子固遂以鬻书画为生。张坚娶盛藕卿(后为程欣荪接生),生张之江。盛藕卿祖父盛凤翔,他的大女婿即丁辅之,盛家为西泠印社的成立出资颇多。
王一亭 《钟馗观鱼》
吴东迈 《篆书七言联》
吴东迈(1886—1963)又名吴迈,吴昌硕第三子,浙江安吉人,寓上海。曾任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6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简称“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擅花卉,风格沉雄老辣,兼工书法篆刻,一秉家风,得其父吴昌硕之金石气,具有真朴古艳之趣。
11月12日,王一亭(1867—1938)病逝于上海梓园寓所。
1939年 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 十九岁
上海美专的李仲乾老师,见先生没有取字,给自己刻的图章总是重复“程潼”,遂以古代计量中“十发为一程”之意,为他取字为“十发”,从此沿用至今,名字反而不大用了。“发”即一根头发的宽度,是“眯眯小”(非常小)的计量单位。
李仲乾(1881—1956),名健,字仲乾,号鹤然,江西临川人。出自士大夫世家,是书法名家、晚年寓居上海的清道人李瑞清(1867—1920)的侄子和嫡传弟子。李仲乾乃清末拔贡,官至内阁中书,民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游南洋,担任槟榔屿师范校长。1935年8月至1951年1月在上海美专教授书法、篆刻、绘画史等课程。李氏擅书法,偶作画,亦善治印,著有《中国书法史》(手稿)、《书通》、《金石篆刻研究》等。
李健 隶书
李仲乾在1953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1956年秋,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请李仲乾为书画院画师。可惜不久他就过世了。
李仲乾可以说是对上海美专时期的先生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从书法、篆刻切入,对青年程十发的艺术观和艺术风格取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生以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入手,后对《石门铭》《石门颂》《瘗鹤铭》的笔法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先生学校功课中,篆刻较好,李老师鼓励其刻出金石味,讲究刀法。李仲乾的书画思想是一种以金石学为核心、打通书画印之门径的方法。他认为:“作画而不通篆籀,则无以作勾勒;不通隶分,则无以作点宕;不通草,则无以作云水。且不知皴擦诸法,不通钟鼎布白,则不解经营位置之理。”晚年先生回忆说:“上书法课,他是继承了清道人的家法,鼓励我写钟鼎北碑。他写给我们的示范作品,大约有《散氏盘碑》《王公碑》《瘗鹤铭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书体,他的用笔一波三磔,转折顿挫,别有一种景象。虽然也有人反对这种书体和笔法,但我受到不少影响。以后我对北碑及民间书体十分爱好,一直到现在,我都怀着艺术崇拜的感情。这种刀法与笔法相混趣味,使我画笔受到营养,我以后醉心于魏晋木简草隶,是从这一条路线演变而来的。”
“程”在古时是个度量衡单位,“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所以清末民初诗坛颇为有名的程颂万(1865—1932),字子大,同样取号“十发”。这位“老程十发”是湖南宁乡人,曾任湖北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提调、岳麓书院学监,擅长诗词。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程颂万与其兄程颂藩分别被拟为“天哭星双尾蝎解宝”和“天暴星两头蛇解珍”。程颂万之子程君谋是民国间著名的京剧票友,其孙程之则是著名的电影演员,以在银幕上饰演反派人物出名。
6月,张金锜绘《双寿图》。画上题跋云:“双寿。廿八年六月俞晶题,时年十四。筱彤表姑丈、棣卿表姑母百龄合庆,表侄女张金锜敬绘。”
《八大山人画意》
11月,绘水墨《八大山人画意》,题跋云:“八大山人画意,阿童。己卯十月下浣,关良夫子命画,以此应之,程潼贡拙。”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于1912年,至本年成立28 周年。因抗战爆发,校长刘海粟接受印尼华侨总会邀请,赴南洋至雅加达等地进行中国现代主义名画义赈活动,所得捐款寄往红十字会支持抗战。刘海粟赴南洋前,全校同人欢送校长及夫人,并举行本校师生作品义捐展览会。从该展览会签名册上可略见当时上海美专的教师,有李仲乾、姜丹书、汪声远、马育麟、姜书竹、筎茄、温肇桐、关良、倪贻德、陈盛锋、谭抒真、陈文、王隐秋、陆崧安、刘葵中、刘海若、周雪清、俞变麟、张天奇、陈克白、王远勃、吴秀民、蕴则霓、黄□元、顾坤伯、宋寿昌、谢海燕、刘庸熙、麋鹿萍、王雯、谢公展、朱美琪、叶耀奎等等。
复兴公园留影
程十发为张金锜留影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长,1919年7月始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历任南京艺术学院(简称“南艺”)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简称“上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美协顾问。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刘海粟 墨菊
关良 《武剧人物图》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于中国画、油画。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王个簃 《杂画册》二十四开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南通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职。
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二十岁
学校里教授山水画的教师汪铎(声远)是黄宾虹的学生,在教学方面主张结合学生特长,多方面地吸收各家各派长处,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非常器重和照顾先生,但对他与师古、仿古、复古的“院体派”正统气氛格格不入,自行其是,使某些老师不愿批阅这自画一套的作业而感到不安。汪先生认为学一家不能称大家,至少要学两家,推崇“扬州八怪”,不喜“四王”,不赞成死摹古人,这在当时已是十分开放的。
汪声远 仕女
上海美专藏有大量的国内外图书和期刊,并每年都有增购的计划,藏书量不断提高。从1937年上海美专的图书概况中可以看到,图书种类分别有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等等,涵盖了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多语种,总计23206册,其中杂志13454册;“重要及珍贵图籍说明”中提到学校还有包括《丢勒铜版画集》《丢勒木刻画集》在内的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后期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和超现实主义画家专辑珍本等等。先生很有可能在学校里初识了丢勒、荷尔拜因和拉斐尔前派这些后来对他产生影响的西方画家和艺术流派。
关良老师是西画系教授,本来与国画系学生不会有太多交流。但关良嗜好京剧,自个儿操琴吊嗓,先生也好此道,于是师生两人经常一起去看京剧、昆曲。加上关师母也是松江人,于是更添上了几分亲情。
1940年,程十发在学校读书时喜欢唱京剧
上海美专设置的文学课常邀请社会名家来客座讲课。昆曲研究专家周贻白也曾来讲昆曲,先生记得第一课讲的是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不过先生对昆曲的喜爱是从案头文学开始的。有两本曲谱对他的影响很大,一本是《缀白裘》,一本是《纳书楹曲谱》,二者都是昆曲、戏曲折子戏文学本的合集。
10月,为关良刻章。关良后来一直保存着先生在校时给他刻的几方图章。
《仕女》
孟冬,绘侧身彩墨《仕女》,题云:“庚辰孟冬,阿童写意。”这也是先生留下的早期的人物画作品之一。所用的形式和技巧基本上还是遵循着那时社会上盛行的传统人物画法,但是在线条方面已经隐约可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次年秋日,先生再题一自度曲于其上,题跋云:“人背吾,吾不见,听得珠弦二三声,坚铿诉吾意。珠弦四五声,故人泪如雨。满庭花落不可期,滚滚大小弦,心乱如刀扎,窗外东风催,才道春梦里。晚梦有此句,可赋新声,不知合律否,因记之。辛巳秋日,程潼又记。”
孟冬所绘的另一幅水墨《仕女》,画上仕女背对观者,弹奏箜篌,先生并两题长跋于上。该幅早年初学画之作后被同乡友人蒋君收藏,在1977年11月(小春月)先生过枫泾时重睹少作并再次题诗堂。
在上海美专读书时,业余喜爱摄影的先生为张金锜拍摄了一组照片。他曾有一本《程十发摄影画册》,其中很多照片上都是在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里拍摄的张金锜的倩影。先生的岳父张均也亲笔在该摄影集上留言,称赞摄影技术为“巧夺天工阿潼之妙术,此册文章阿潼之成绩也,潼为美术名手方家也,与锜同窗”。题字年为庚辰年。当时拍摄的都是黑白照片,后在1976年前后,张金锜用专用颜料为这些照片上色。
晚年的张金锜回忆往事道:“当时我就觉得他是个很勤奋的人,也很有才华。每次我们约会,他都坐在我住的楼下,静静地等我。有时候我们在公园玩得忘记了上课时间,老师也并不责怪我们。”
先生后来的小舅子张之江因其父张子固患肺结核病早逝,自六岁起就住在堂姐张金锜的家中,两人情同亲姐弟。张之江中学毕业后在吴东迈女婿家当家庭教师,每个周六都去上海美专看望堂姐,晚了就经常在学校里和先生挤挤睡在一张破铁床上。
1941年 民国三十年 辛巳 二十一岁
仲春,绘贝叶《红衣佛像》一帧。
《红衣佛像》
7月,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成为上海美专第28届毕业生。同年,中国画组仅有包括先生在内的两名学生毕业获得文凭。尽管中国画科在学校的学生比例占得很少,规模较小,但学科的构建、课程的设置具有建立在现代学校教育基础上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为培养现代性的艺术从业者奠定一个全面、丰富的广泛基础。
三年的现代学校教育,使年轻的先生得到了系统且宽松自由的学院规训,收获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术与精神,同时也打开了自己面向西方、面向现代的一扇窗,使他具备了成为“现代画家”的可能,也为他在敏感时代中对艺术流派的“任性”选择提供了注脚。
在上海美专的学习对先生日后的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使他初步形成了面向传统的基本立场,那就是对古典艺术精神的体认和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择善而从。他不拘泥的性格、童年时培养起的广泛兴趣爱好,尤其是对民间艺术的钟爱,促使他在接受学院教育的同时始终寻求独立认知,在先生看来,传统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应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先生晚年对当时的学习生活依然记忆深刻:“进上海美专学中国画,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事情有两面的。我也不客气地说,一般舆论都说这一间学校是很宽松的,校风不是很严格的,但是学艺术的如不严格也有它的好处。正因为文学与艺术主要靠自学,老师教过头,反而不好。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很感激这一间学校。你上课也可以,不上课也可以。到时候,你照样可以毕业。如果学生可以向这一条路线去学,也可以往那一条路去学。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样板化’。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著名的现代作家叶灵凤是先生上海美专早十几届的学长,他曾回忆道:当时的上海美专真不愧是“艺术学府”,学生来不来上课,是没有人过问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只要到了学期终结时能交得出学校规定的那几幅作品,平时根本不来上课也没有关系。不过学费自然是要按期缴的。
程十发与张金锜结婚照
10月,与张金锜喜结连理。张金锜的父亲张均,字子成,杭州人,曾在杭州惠新女子中学担任教务长。抗战爆发后全家避难至上海。之前先生提亲时,张均已经身患重病,不幸没能亲眼见到女儿出嫁就已辞世。为变通三年守孝的旧俗,程、张两位青年赶在一周内,于上海美专小礼堂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新婚仪式,老师与同学共40余人观礼。后又赶去松江老家补办喜宴,举行传统婚礼。由于张家父母都已去世,堂弟张之江把姐姐送到松江。
11月29日,夫妇两人将签名结婚照送赠哥嫂张金鑑(鉴)夫妇,照片在上海老牌的派克照相馆摄制。
学校毕业后即失业在家。事实上,“那个年代,除图案画系和艺术教育系外,学美术的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求得一职谋生是相当困难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口述史之二》)。因为当时社会需要的多是应用型人才。其间先生坚持国画绘画及理论学习,主要临摹一些古代作品,汉晋画像砖线条,石恪、梁楷以及陈洪绶和近代任伯年的画风,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但是他对前贤并非盲目崇拜,而是有所取舍,取长补短。
先生夫妇新婚后就住在松江的王传胪老宅。松江人王春煦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即传胪),本地人就用“王传胪”来称呼他了。民国以后,王氏旧宅年久失修,多有绍兴人租赁居住。先生在王宅租住时,对绍兴人的风俗习惯、行动、服饰细心观察,积累了很多素材,为他以后创作《阿Q正传》的连环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但是后来同样在这里,先生的第一部连环画《野猪林》诞生了。
冬,绘《仿倪云林山水》,临仿倪瓒原题外,临题跋云:“辛巳小春之月展玩于芦子西,又赋短句记之:三泖五湖故旧乡,兵豕匪劫草木长。山阴独徊云间客,最爱倪君画一张。古娄潼氏又书。”本年春末,张大千携子侄、门人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日本占领上海租界,上海全部沦陷。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美专或分批留沪教学,或分赴浙江金华、福建建阳办学,后并入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简称“国立东南联大”),为艺术专修科。1943年,国立东南联大停办,上海美专改并入浙江国立英士大学,为艺术专修科,后迁至浙江云和。1944年,上海美专又随国立英士大学迁往浙江泰顺里光镇;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美专返沪复校,刘海粟复职任校长至1952年。
《程十发年谱》书影
(本文选摘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程十发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