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至16日,“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呈现,展览将展示35位当代艺术家的35件作品。最近,“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的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参展艺术家为70后至90后一代,作品更多反映的是这个转型的时代。这代创作者摆脱了盲从与被动,将新的艺术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中国表达方式。
参展的35位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展览的策展人、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易英将70后至90后这批艺术家统称为“青年艺术家”,并回顾了他们整体的创作风格和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发布会现场
易英介绍,“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作品,更多反映的就是这个转型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作品集中反映景观时代、图像时代对艺术的影响: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卡通游戏、影像图片、广告商业消费昭示着我们生活在一个仿真的、景观的时代,我们因此远离自然,积极的影响是,这样一种景观时代的语言恰可以演变为一种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他们用其表达自我经验、自我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理念。”
参展的艺术家为蔡泽滨、陈飞、陈作、陈可、崔洁、段建宇、韩冰、郝量、黄宇兴、贾蔼力、梁远苇、刘聪、刘晓辉、陆超、欧阳春、蒲英玮、邱瑞祥、仇晓飞、宋琨、苏予昕、孙一钿、唐永祥、王光乐、王迈、王兴伟、王伊芙苓韬程、韦嘉、夏禹、谢南星、徐华翎、禤善勤、薛若哲、闫冰、张业兴、张子飘。
放在现当代美术的长河中看,代际的差异化近乎微不足道,但此次展览并不回避以代际作为基础分类的依据。回溯中国当代艺术不算漫长的历史,每一个切片式的展览都可能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图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易英也介绍,70后至90后这一批艺术家群体内部也呈现着不同的创作面貌。
“70后一代承接了8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摆脱了盲从与被动,将新的艺术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中国表达方式。2000年以后,全球化的步伐深刻影响当代艺术的业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交融,国际语言与本土符号的贯通,打造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对话的形象。”易英谈道。
“从70后到90后,勾勒出的恰恰是2000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轨迹。如果说70后艺术家在创作意识中更多是严谨和理性,注重整体性、历史性、叙事性、文化性、精神性的话,那么80后和90后艺术家则更注重个体叙事、个体经验,在视觉上呈现出具体化、弥散性、不确定性。”易英介绍道。
图像时代,艺术家们有自己的创作经历,艺术家代表孙一钿分享道:“一开始我还是比较依赖实物,我会从各种渠道收集这些物品或者去淘宝上各种逛,也去地摊什么的收集这些实在的物。后来我突然发觉,我可以开始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个编造的快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开始那个阶段你是一个纯粹的临摹或者模仿,或者说照搬写实的状态,但是现在我突然觉得,它打开了,我不再被现实的这个图像所束缚。”
35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围绕绘画这一最原始的媒介展开。
“他们的绘画实践融合了不同传统、类型、图像来源以及形式方法的要素,又利用了媒介本身的情境动力,在看似无关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跨越边界,以证明绘画在视觉信息逐渐饱和的当下,如何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术而具有最为基础、本质的价值。”展览执行策展人袁佳维总结道。
关于“多元”,中国美术馆的馆方代表、策展人柳淳风分享道,当代艺术是一个问题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背景、经验和自己的舒适地带发出挑战。“2000年以后有了艺术市场,艺术家面临的一种新的身份就是如何在地缘的文化背景下,去跟普通化整体环境做对话和互相的观察。今天我们谈的多元已经跟我们之前说的全球化早期发展以来的多元不一样,今天的地缘和我们跟他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模糊的。我昨天去看了一位德国年轻艺术家弗洛里安·克鲁尔的展览,我看到他的那种所谓亚文化,其实在西方世界里已经是主流文化了,但是他在全球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看好像是一种流行的趣味。”
德国艺术家弗洛里安·克鲁尔 个展 “好狗”
与会者合影
为配合展览,还将推出一本集研究、批评和作品呈现为一体的研究性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