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安妮宝贝的粉丝究竟喜欢她什么?

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来说,阅读是为了什么需要呢?如果仅仅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许就不需要再阅读文学了,因为在文学里面,其实找不到成功学的案例和经济学的利润。但如果是为了精神需要呢?如果我们再回过头去检视和阅读安妮宝贝—庆山的作品,或许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多年来,庆山的写作鲜少获得学院派研究者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凡是出新书便是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的签约量,盛名之外,文学研究者们的冷清势态,让人们不免疑惑且深思,安妮宝贝(庆山)的读者在哪里?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阅读者?为什么当一批网络写作者消失之后,只有她仍然保持着庞大的阅读群体且长盛不衰的读者号召力?

在新版《春宴》《眠空》上市之初,庆山在自己的微博上向读者征集这两本书的阅读感受和心得,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上百封来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这些来信或许可以回答上文中的疑问,他们是城市白领、小镇青年、大学教授、为生活困惑的年轻人、待产生育的母亲,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他们都从庆山的文字中找到了力量,开阔的心境。

读者来信:安妮宝贝的粉丝究竟喜欢她什么?

图为安妮宝贝

这是第5封读者来信。

月山行写给庆山的信:我与《春宴》

1.第一次阅读《春宴》的感受。

二〇一一年春宴出版,和恋人在云南大理旅居,两人都是安妮的读者,因为阅读她作品这个兴趣而走到一起。他阅读她的历史要追溯到早年《彼岸花》的时候,而我起源于《莲花》,《莲花》阅毕那年,为我开启了生活上另一扇门。所以我成为她的读者,看起来更像是迷茫期遇见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傅,《莲花》里她说了很多,我知道她会继续,作为一个被生活所困的人,所以关注着这位师傅,怀着期待之心想听她下一次要讲什么。就是这样一种跟随关注的心。

记得那天天气炎热,大理当地的书店里还找不到这本新书,是在网上第一时间预定好后寄来的。两个人拿到书,都有种急切的心情,像张爱玲书信集里写那对迷她的夫妇,拿到她新书稿争先恐后地看。花了两天时间,他很快看完,问他怎样,他说不出什么话,我便也自己去看,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这样一本长篇幅的书,当时竟像囫囵吞枣,过程又极其痛苦,具体是如何的感受,大致可以说,和《莲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和之前早年所有的作品也有距离感。在阅读中,每个人物带着自己庞大的生命历程上台,戏越来越复杂,人物之间的纠葛、缠绕、捆绑越来越紧密,最后所有人似乎都是赴死的心态,在情爱中翻滚煎熬,直到那句散场的话:这不是我们的终点。这样一个过程,只让人体会到它喷涌而出的黑暗物质,仅此而已。后来在去厦门的夜车上再次阅读,读至庆长知道于姜的存在时开始心绪沉郁,但也仅止于此。那时候说不出多深切的缘由,只是觉得书中人物的感情经历这样多纠葛与伤害,也许仅仅是因为这单纯的纠葛与伤害而内心痛苦,现在倒回去看,那时刚开始第一段正式的恋爱,只有一年不到的恋爱史,这正是当时看不懂《春宴》的原因。当时所谓的看懂,其实对它是一种误解。表面看来,只是看过了一个纠缠的情爱故事,一种皮毛感受,再无其他了。

2.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春宴》。

将近六年过去,当经历多次感情起伏,一次次终结、一次次扑入,在情爱中反复斗争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阅读时才明白她写了什么。那些大片的内心独白、畸形的感情、人物复杂的背景,这些统统只是一种工具,在工具背后的东西才是她的目的。没有经历破碎和纠葛的人看不到它黑暗幽深的背后。

春宴当时一出版,很多读者不能理解,觉得安妮写这样一个故事是在倒退,现在看来,实则是因读者不懂她的用意,阅读它的读者很大一部分过于年轻,还未经历真正的情爱,所以这是目前看来,她被误解最深、最多的一个作品。她当时说过一句话:太过年轻的读者不必去阅读它。这是对的。但读者依旧去阅读,读过以后依旧不明白它。

不止除了年龄小的读者,独身主义者、未婚者、以及大部分男性,或许都不适合阅读《春宴》,因为这些人群无法感同身受。这是写给感情持久、结过婚、离过婚的女性群体的一封封长信。只有这些固定的群体才是它对应的、势均力敌的读者。

现在看来,为何当年觉得它文体过于复杂、黑暗、充斥大片性描写,现在看见它的内核之后也明白了这是必然,因为真实世界中男女情爱就是如此,充满欲望、肿胀、冲撞,所以安妮做到了她所说的:在这本书里我已经写尽了情爱。是的,写到了尽处,用尽了全力,并且写得真切,毫无遮掩。她并未为读者考虑太多。所以,这也是《春宴》作为一本深入探讨情爱主题的作品所能呈现的最好的面貌了。也因为没有谁的感情是如小说一般平顺度过,所以它看上去也不能被称之为一部完美的小说,因为生活不是小说,更因该称它为一封自剖的长信。《春宴》这种不讨好的文体是因它的主题需要而有意为之,很多读者用小说的眼光去看它,以小说的技巧去评断它,这对它是有失公允也是不恰当的。文字和故事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而不是目的。

《春宴》的诞生,能够看到安妮的超越,而很多读者已经不再拥有阅读她作品的能力,所以这部分读者会觉得失望,会说:我已经成长,她还留在原地。而实则恰好相反。

3.情爱在男女关系中的位置。

《春宴》的意象从一座消失的古城开始,但人们又在这座残骸上一次次重建。这个意象映射情爱中的轮回,穿越情爱巨轮整个滞涨黏着的中心,结尾也并未抵达终点。她说,这如此之美,可否停留。他说,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女子与男子终究不同,女子终其一生都为寻求安全与终点。但情爱中并无终点,它是一个闭合的圆环,它和这座不断损毁和重建的古城同样在轮回梦海中永无止尽。

庆长为杂志社做最后一期采访时,去探望一座消失中的古桥。这个动作其实已经说明,书中每一个女子都会受尽情爱的苦楚。古桥和歧照象征情爱中古典而唯美的部分,那种情爱更像一种永恒的传说,女子对它的眷恋和不舍,与情爱中的无常相对立。所以书中的女子都是孤独的,也注定孤独,因为男人实则和女人在感情上并不是同一类物种。他们并不眷恋一座消失中的唯美的古桥,天性中注定他们只喜爱新鲜与刺激,就是这样一种原始的猎奇的动物本能。

最后庆长去春梅与教书的女子相会,看上去更像是受尽了情爱之苦,逃到同类身边的一个举动。最后回到现实中,在歧照,写作者与女子的结合,也表明了這一点。出现在每一个女子生命中的男子,本质上都是她短暂的玩伴,当女子对他产生爱,渴求忠贞、付出、家庭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并不具备这个功能。

在男女关系里,男子的天性是玩耍,而女子视爱为信仰,为爱牺牲,把自己放上情爱的祭台,如此,在男子身上寄托厚望,这样必然失望。生为女子,只有自己是自己终身的灵魂伴侣。

曾经采访过一位女诗人,她对我说,她不需要伴侣。或许这是她经历破碎的婚姻后获得的真相。人或许不需要伴侣,伴侣也并不存在,最多男女之间只能是一种合作关系。这个真相和《春宴》的真相有相似之处。爱情之所以被歌颂,因为它是一个被美化的假象。一座消失的华美的古城。它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4.一种打破的姿态。

《春宴》因为追求真相而舍去了娱乐性,所以这本书看完不会有娱乐的心态,也不会有实用的功能,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打破人人对情爱的幻想,打破那种对情爱怀有的天真的执着,其后呈现一个赤裸的事实。这个事实的作用,或许可以让每一个进入感情生活的人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因为它让人知道自己要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莲花》有巧妙的结构与顺畅的线条,加之自身带着一个接近神性的使命,加持着正面力量所散发的光环,所以它是一部清除人内心黑暗的作品。这也是它至今被人推崇的原因。《春宴》结构复杂,黏着,坠落,说的是在污脏尘世的油锅中翻滚煎熬的过程,一块生活的脂肪被慢慢榨干后所剩的那些发焦发黑的浑浊的物质。它让人感到不适。但它犹如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大调查,用一双普世的眼睛和真诚的报告呈现给你那块人人都避之不谈的发黑的部分。在我看来,比起《莲花》的超脱,《春宴》有直面黑暗揭开黑暗面纱的勇气,这种打破幻觉的姿态非常勇猛。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