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爱喝奶茶,神明包场看电影……民俗学者谈“游神”文化

近日,在福建福州长乐区举行的“游神”活动中,有一名网红扮演成“赵世子”的模样走在神像巡游队伍前,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网友的不满。这一风波让“游神”这一地方民俗活动热度更增。

农历新年期间,福建、广东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游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体验不一样的过年氛围。

“游神”不仅带来旅游热,更在网络上形成大规模讨论。大多数人指责网红cos神灵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不尊重。但与此同时,大家也发现,“游神”民俗中出现的神灵,在当地也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2024年2月19日,福州,长乐区厚福村举行传统游神民俗活动。图为文状元、赵世子“神将”塔骨吸引游客。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赵世子”“张大世子”“张二世子”“华光大世子”等以英俊的“漫画脸”外表被网友关注,组成“世子天团”;华光大世子挂着QQ糖沿途分发给民众;妈祖爱喝三分糖的奶茶……福建人甚至为出来巡游的神明们在影院包场,请他们看电影。

有准备观看“游神”的游客在社交媒体请教,应该如何正确观看“游神”,又引出五花八门的禁忌指南。但福建当地网友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穿衣拍照吃东西都没有忌讳,游神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家国平安,本来就是热闹的活动。”

据统计,福建民间,有上千位神明,这些神明从何而来?在这片土地上,“游神”文化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澎湃新闻采访了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游红霞。

游红霞多年研究福建民俗、妈祖文化,在她看来,福建“游神”中的神明这样“接地气”,恰恰体现了当地这项民间文化生命力十足,“人们认为神和人一样,也有世俗的爱好和需求,所以在这个时代,他们也会看电影、喝奶茶、注重外貌。”但无论如何,“游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趋吉纳福,弘扬神明的优秀品德与文化精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有‘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

【对话】

“赵世子”的来历和福建游神的过程

澎湃新闻:因为网红扮演“赵世子”,这个神灵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其实福建以外,大部分人都不太熟悉“赵世子”,他是一个怎样的神灵?在福建的神灵体系中,是什么地位?

游红霞:在这次风靡全网的福建“游神”活动中,最火的是“世子天团”。其中,“赵世子”是福州白龙庵五福大帝(五灵公)之振灵公赵光明的儿子,其余四位“灵公”分别是显灵公张元伯、应灵公钟士秀、宣灵公刘元达、扬灵公史文业。在福州地区的传说中,五灵公曾为抵御瘟疫而牺牲生命,由此成为驱瘟除疫、保境安民的地方保护神。高额头的张大世子与中分刘海的张二世子,以及长郡主都是五灵公之显灵公张元伯的儿女;华光大世子则天生三眼,是华光大帝的儿子;还有一位是《南游记》中玉帝的三儿子,即金枪太子(金龙太子)。

“世子”的本意是古代诸侯王的嗣子,明清两代的亲王嗣子也沿用此称号,也就是具有爵位承袭权的“神二代”。所以,“世子”系列是人们按照世俗的人伦关系而为神明“创造”的眷属,是神明“人格化”的表征。

“世子”可被视作相应主神(其父辈)的“陪祀”神。

2024年2月23日,福州南站阳光天地举办的福建游神活动。 视觉中国 图


澎湃新闻:“游神”在什么时间举行,完整过程是什么样的?

游红霞:“游神”又被称为“迎神”“神像出巡”,是人们在年节等喜庆日子,将神像请进神轿,抬出庙宇,或由“挺神将”架着塔骨扮演神像,在一定地域内巡游、走街祈福的一种贺岁仪式活动。通俗地讲,就是神明“降临”民间,把福禄赐予民众,而人们则会向神明许愿,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福建、广东等地一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游神”活动,但具体时间因地而异。以福州地区而论,各村的“游神”时间都不尽相同,从大年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都可安排“游神”。今年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的厚福“游神”是大年初十举行的。

“游神”的具体过程,总体上分三大环节:请神出庙;巡游;送神回銮。

请神出庙要先通过掷筊(又称“卜杯”)来征求神明的意愿,具体做法是,由年长的尊者手持两枚月牙形的筊杯向神明请示:“您今年是否愿意出庙巡游?”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做好了“游神”的各项准备工作,蓄势待发,只等神明“点头”了。然后掷筊,若三次都出现了一正一反的“圣杯”,那么大家就欢呼雀跃地请出神明,动作必须迅速而有序,据说人们跑得越快,神明越高兴。若是出现两正(平面朝上)的“笑杯”就要重新掷杯,出现两反(凸面朝上)的“阴杯”,就表示神明不同意出庙巡游。

“游神”活动正式开始后,整个队伍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氛围中依序向前,一般由开道神“马夫”手持马鞭领路,他会模仿骑马的姿势来回跑跳,挥鞭扫除障碍,神明驾前仙童“孩儿弟”、腰挎宝剑的将军紧随其后,接着便是今年爆火的“世子天团”了,他们迈着特有的步伐,表现出庄重而不失亲和力的仪态,沿门逐疫,并接受民众的香火敬奉。“游神”沿途还有“保长公”“净炉手”等重要角色,伴有鼓板、舞龙、舞狮、英歌舞等艺阵表演,可谓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嘉年华。

“游神”结束后,便要“送神回銮”,同样需要通过掷筊征得神明的同意。若神明暂时不想回銮,人们要抬着神轿在庙外一圈一圈地绕,直到掷筊获得“圣杯”为止。若神明同意回銮,“保长”便拿着鞭子在前开道,马夫紧随其后,快速地奔跑开路,最后,由轿夫抬着神明“冲宫”,将神明送回庙宇原来的位置安坐。至此,整个“游神”活动才算圆满完成。

2024年2月23日,福州南站阳光天地举办的福建游神活动。 视觉中国 图


“游神”民俗的历史和传承

澎湃新闻:福建民间信仰发达,据说神灵统计下来有上千位。当地如何形成这种丰富的信仰系统?

游红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会成就一些地方神明。福建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员,首先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的土壤,同时受到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彰显出神明类型多样、神谱庞杂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福建地区的原住民是“闽越”族群,历来“好巫尚鬼”。巫师法力高强,可以驱邪除恶、治病消灾,深受人们崇敬。后世很多神明就是从最初的“巫师”演化而来的,女巫的地位尤为突出,导致福建的女神众多。妈祖、临水夫人的凡间身份都是巫师,很多神明即便不是巫师出身,也拥有超自然的“巫术”来使人们拜服。福建民间信仰承接了“好巫尚鬼”的传统,便推动了民间的造神运动。

第二,人们为了抵抗“天灾人祸”而不断创造神明。福建依山傍海,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洪水、干旱、台风、瘟疫都会对人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并且,福建多山,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威胁。在无力抵抗自然界侵害的情况下,民间信仰就成为福建乡民最后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寄托。例如,临水夫人除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之外,还脱胎祈雨、解除旱灾,并勇除蛇害、护佑百姓。福建还有很多神明是在社会动荡或遭遇外敌入侵时为庇护民众而牺牲自我的英雄,他们惩恶除奸、御寇弭盗,为乡民平息“人祸”,因而得到人们的崇敬。

第三,历史上那些有德于民,或为地方开发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杰也被人们“神化”,纳入福建地方神谱。例如,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因其开漳兴闽的丰功伟绩而成神的。

另外,福建的民间信仰也吸纳了很多佛教、道教中的神明,并与历史上汉人南迁所带来的信仰交流碰撞,持续丰富其神谱。

澎湃新闻:“游神”这一福建传统贺岁民俗活动是怎样诞生、流传、发展的?

游红霞:“游神”活动并非福建、广东的“专利”,例如上海浦东三林便有西城隍神于十月初一出巡的传统。

林国平、范正义等学者认为,“游神”的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已有“游神”的记录,其职责是为天帝视察一方。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也有“日游神”“夜游神”的角色,分别在白天、夜晚监察人间的善恶。

福建地区的“游神”源于乡民对神明保境安民的期许,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游神”可被看作是民间信仰的仪式行为叙事,是以神圣的祈福仪式、华彩的艺术展演,以及人们的身体化实践为载体的信仰表达方式,同时交织着仪式音乐、仪式舞蹈、仪式美术等民俗符号。

“游神”活动能够在中华大地绵延数百年,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神明所承载的护国庇民、惩恶扬善、仁爱信义等文化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赓续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次,“游神”活动是乡民们的精神家园,象征着他们的文化根脉和乡愁,自然会在民间生生不息。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游神”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必然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今年“游神”的爆火,正说明传统文化在不断适应着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游神”不单单是一种民间信俗活动,还离不开神像塑造,以及鼓板、舞龙、舞狮、英歌舞等民间艺术的支撑,应当注重地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使其交互共生,共同发展。

澎湃新闻:“游神”文化和妈祖信俗有关系吗?

游红霞:事实上,只要神明“应允”,都可以被人们请出庙宇进行巡游,妈祖也是“游神”活动的主角之一。

妈祖“游神”,又称“妈祖巡安”“妈祖出游”“妈祖绕境”“妈祖巡安布(赐)福”,是指定时或不定时地将妈祖圣像从其宫庙中请出,以古代帝王帝后出巡的形式,在宫庙所属行政区划内或分灵范围内,有时是特定区域内,进行绕境游行布福,并吸引广大信众前来参拜酬谢的仪式。

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巡安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宋时期,通常在元宵、妈祖纪念日或重大活动中进行。妈祖巡安前,要先掷筊,由妈祖决定起驾的时间。起驾时,要诵经祈福,举行起驾仪式。巡游队伍一般由铳手、开道锣、警跸牌、头旗、彩旗、清道队、宫灯、鼓乐队、护驾队(武士队)、神驾队,还有各种民俗表演队、以及信众持香跟随。妈祖神驾途经之处,家家户户开大门、摆香案、燃柴火、放鞭炮迎神,并上前朝拜,祈求诸事吉祥。妈祖圣像在沿途驻跸的宫庙,要举行驻跸典礼。待巡安结束后,送妈祖神驾回銮,并举行安坐典礼。到此,妈祖巡安仪式圆满结束。

2024年2月24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元宵节游神活动。 视觉中国 图


民俗文化“与时俱进”才能“活态传承”

澎湃新闻:感觉福建“游神”中的神灵也都是很“接地气”并且“与时俱进”的,比如华光大世子会挂着QQ糖分给大家。还有很多福建当地人反映现在的神灵长得和他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有了更俊美的“漫画脸”。这些细节更让人感觉到福建游神在民间还充满生命力。就您的了解,这些年来“游神”活动有什么变化吗?

游红霞:所谓“接地气”,就是神的人格化,人们认为,神和人一样,也有世俗的爱好和需求。在今年的福建“游神”中,我们发现这些“世子”都很有“人性”,比如:“赵世子”是“宅男”,很难被请出门,并且很注重外表,必须着黑金龙袍;“张大世子”酷爱抽华子;“张二世子”比较爱玩,很喜欢出门;“华光大世子”爱吃QQ糖,其胸前会挂着大金牌。而妈祖呢,则爱喝奶茶,还得是三分糖的。当神明提出想看一场电影时,乡民们也得安排上,还要在其身旁放置一盒爆米花。

民间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活态传承。今年“游神”队伍中“世子”的“漫画脸”英气逼人,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期望。但无论在神明的外形上怎么调整,“游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趋吉纳福,弘扬神明的优秀品德与文化精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有“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

这些年“游神”活动的变化有:

第一,神像造型更加时尚、华彩,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据了解,今年“游神”中“赵世子”“张世子”的“漫画脸”是由“00后”少年林滨所设计的,从脸谱的雕刻到服饰图案的加工均作出了大胆的变革,神像一经亮相,便成为全网的“顶流”,说明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这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尝试,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的前提是保持对传统民俗的敬畏心,不能改变其中的文化意蕴。

第二,原先的“游神”活动是福建等地的乡民自发组织的地方性民俗活动,但近年来明显“出圈”了。一是打破了地区间的壁垒,吸纳了各地的非遗项目,如潮汕英歌舞,台湾三太子等,并在华侨华人的带动下,逐步走向国际;二是覆盖到年轻一代,并破除了性别的限制。今年的“游神”活动由大批“90后”“00后”青少年挑大梁,比如,鼓板队的领头鼓手是“90后”女生林雅婷,她还带头打破女生不能打鼓的陈规;新版神像的设计者之一则是“00后”林滨。三是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更加紧密,文旅得到很好的融合。今年的“游神”活动已然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众前来观摩,期待在未来,当地政府能够把握好时机,以传统民俗来推进文旅事业的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对当地民众来说,网红扮演赵世子的行为是一种不敬吗?这件事发生后还有人以刘涛扮演妈祖时,遵循当地信仰去妈祖庙询问神灵为例,解释“应该如何尊重当地文化”。如今游神这一民俗破圈,来到当地的游客越来越多,该如何在体验民俗与尊重当地文化中达到平衡?

2024年2月25日,广东揭阳,正月十六,普宁市溪东村举办游神民俗活动,民众相继越过火堆。 视觉中国 图


游红霞:在福建、广东一带,“游神”活动历史悠久、内蕴宏深,是一项神圣而庄重的祈福仪式,早已嵌入乡民的DNA,不容他人消费、冒犯与亵渎。

对于神明,可以不信,但绝不能不敬。网红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对神明的敬畏和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尊重。假如网红能够征得东家的同意,并按照当地习俗,掷得“圣杯”获得神明的允准,也可以为传统民俗的宣传贡献力量,并传递正向价值。

在体验民俗与尊重当地文化之间达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文明观礼,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不冒犯公序良俗,不挑战禁忌法则。

总之,“游神”活动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是乡民们团结合作的黏合剂,象征着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乡愁与根脉,应当发扬“游神”的文化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