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带火“龙行龘龘”,罕见字“龘”为何能重新流行

2023年12月2日,央视公布2024年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如今龙年新春将至,短短2个多月时间,“龘”这个由三个“龙”组成的罕见字已经火遍全国。各地举行的新春活动中,以“龘”命名的相当之多。

“央视以‘龙行龘龘’为龙年春晚主题,很赞。”《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从历史和语言学角度出发,解析了“龘”流行的原因。他认为,“龙行龘龘”中有七个龙,词语含“龙”量极高,词意为‘龙腾飞的样子’,寓意亦吉祥昂扬,在龙年的特定背景之下,“龘”这个复杂的罕见字重新被大众接受并广泛流行是自然而然的。

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小篆、隶书等等,历代各种书体均有龙字,历代各种字书也都收“龙”字。

翻阅古代字书、文献,除了一条龙构成的“龙”字外,还有两条龙构成的“龖”,三两龙构成的“龘”。

龖读dá,出自《说文解字》(汉):“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可见,“龖”指飞腾的龙。其后,《玉篇》(南北朝)、《广韵》(北宋)也收入“龖”,释义均没有大的变化。

龘读dá,出自《玉篇》:“龙行龘龘也。”《龙龛手鉴》(辽):“龖、龘,龙飞之貌也。二同。”

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


可见,“龘”即“龖”,两字同音同义。查阅典籍,“龖”“龘”都是罕见字,很少在经典文献中出现。那么,为什么今年央视春晚会启用“龙行龘龘”,并且“龘”立马成为爆款,火遍华人世界呢?

黄安靖表示,“‘龙’是龙年最重要、最突出的象征,是全球华人最关注的精神文化符号。‘龙行龘龘’,七龙飞腾,最能表现‘龙’的精神,最能呈现出大年夜全球华人喜气腾腾欢度佳节的盛大景象。并且,‘龙行龘龘’是古汉语中的固有搭配,其含义就是‘龙腾飞的样子’,表意自然明了,易于接受。鉴于全球华人对除夕的情结、心理期待,鉴于央视春晚在全球华人的影响力,‘龙行龘龘’带动‘龘’成为爆款,火遍全球,是很自然的事情。”

“龙本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肖兴起后,龙成为十二生肖之一。龙还被视为民族图龙,民族的标志,成为民族的精神信仰,其形象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在黄安靖看来,今年正值生肖龙年,民众对龙的热情本就高涨, “龙行龘龘”这样一个有典籍出处又表意恰当的词语,精确击中了大家的内心。

西汉四神瓦当拓片(青龙)


从专业角度分析,此前鲜少被使用的“龙行龘龘”如今爆火,也反映了一条语言文字使用规律:长期不使用的语言符号,甚至早已销声匿迹的字词,在一定场境中基于某些特定的用途,可能被重新启用,并重新获得生命力。

黄安靖举例,“大家熟知的 ‘囧’字,也属于这种情况。这个字也是罕见字,本是‘冏’的异体字,指窗透明,引申为明亮。网络兴起后,网民启用为表情符号,频繁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并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被社会广泛使用。”

“龙行龘龘”火了以后,有人说从字形上看,“龙行龘龘”有点怪怪的,七条龙一条是简化字六条是繁体字,为什么不把“龘”类推简化呢?有人甚至说:这是龙年春晚的最大缺憾。

“这与2013年颁布使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有学者主张,未被收入《字表》的繁体字不类推简化。央视很可能基于这个原因,没有对‘龘’进行简化。” 黄安靖解释。但从用字角度看,他认为“龘”还是简化比较好,“这样可以在字形上和‘龙’保持一致,看起来美观、和谐,避免奇怪之感。并且,按照过去的《简化字总表》,‘龙(龍)’位于可以类推简化的‘第二表’,‘龘’是可以简化的。这是个专业问题。”

黄安靖相信,即使甲辰龙年过去,“龘”也不会再度隐没,“这个字会使用频率会提升,获得较大的生命力,成为相关语用场景中的常用语。从这个角度说,‘龘’更应该简化。”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