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文初(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大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因为边界纠纷、外交冲突,引发了雅克萨围城、乌丁斯克围城以及希洛克河之战等系列战争。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之后签订了两国之间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影响中俄关系达二百余年,谈判期间,清、俄双方之间究竟如何预判,又如何交涉与妥协, 过程艰难而曲折。
双方派遣外交谈判使团
俄方使团
俄国使团以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副大使为尼布楚督军伊凡·弗拉索夫和秘书官谢苗·科尔尼茨基。使团成员中还包括侍臣、宫廷护卫、译员、书吏,几名上校军官等,随行军队包括莫斯科火枪兵和炮兵五百零六人,西伯利亚各地抽调的军役人员等共一千九百三十八人。
沙皇全权特使戈洛文(1650-1706)
清方使团
最初清廷的使团为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国舅佟国纲、尚书阿尔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督捕理事官张鹏翮、通译官徐日升、张诚。1689年会议地点改为尼布楚后,仍由索额图领衔,撤阿尔尼、马齐,代之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都统郎坦、都统班达尔善和理藩院侍郎温达。所带护兵为北京八旗二千,黑龙江兵一千五百人,加上官员夫役等总数约八千至一万。尼布楚将军飞书拒绝,清廷置之不理,黑龙江兵先行抵达,即将尼布楚包围,陆路士兵随使团抵达后,亦列阵于什耳喀河,大军驻扎尼布楚城外,造成兵临城下的威胁态势,予俄方高压。
清朝大使索额图画像
尼布楚守城将领遣使抗议,并依据国际法及此前双方约定(魏牛高出使北京时约定双方以五百护军为准),要求清方遵守约定,清方才舟移远师,表示不以战争相加。8月18日,俄方使节抵达,双方约定于8月22日正式会谈。
双方谈判预案
清方预案
1688年,索额图拟定的交涉大纲为:尼布楚、雅克萨原非罗刹所有,也非两国界隙地,黑龙江又最为扼要,未可忽视。康熙认可并表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江的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1689年,索额图临行请训时表示,“尼布潮、雅克萨既系我属所居地,臣等请如前议,以尼布潮为界,此内诸地,皆归我朝”。康熙有所变更,谕旨为:“今以尼布潮为界,则鄂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康熙帝戎装像
俄方预案
沙皇给全权大使戈洛文的训令主要有:(1)以阿穆尔河划界,若中国人不愿意以阿穆尔河为界,则以到阿穆尔河支流贝斯特拉亚河或结雅河为止的阿穆尔河为界;如果这一方案也被拒,迫不得己时,才能以阿尔巴津为界,但在阿穆尔河及贝斯特拉亚河与结雅河沿岸应保留渔猎场。如果对方仍不同意此条件,则可以付诸军事手段。
(2)要让中国使臣认识到,达斡尔地区从来未属中国管辖,居住在该地区的是向俄国纳实物税的人,虽然他们古时候曾向中国人纳过实物税,但这是被迫的。且要求中方赔偿俄方所遭受的损失及被毁坏的寨堡,或者为表示大君主与博格德汗的友谊,予以让步,不加追索。
沙皇彼得一世
戈洛文启程后,莫斯科第二批训令送达,指示如果能获得通商便利,则全黑龙江流域(包括雅克萨)可认为是中国领土;除非万不得己,决不可引起战争;倘交涉失败,可向中国提议双方再派使者从新协议,但在此期间,应允许双方属民继续渔猎,不得禁止。
1688年7月间,莫斯科外交事务衙门派遣秘书官罗基诺夫抵达乌丁斯克,下达第三批训令。此时俄国远征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政局不稳,故希望早日与清廷缔结和约。训令指示,如果清廷不愿在边界谈判,则授权罗基诺夫前往北京订立条约。莫斯科政府拟定了四个条约方案,指示必须按顺序先后提出,只有在清廷拒绝上一个方案时,才能出示下一份方案。第一方案(永久和约)为,边界沿黑龙江至松花江为止;第二方案(和约),以雅克萨为界,雅克萨归俄;第三方案(和约),以雅克萨为界,但雅克萨拆毁;第四草案,俄撤出达斡尔地区。戈洛文将前三个方案交给罗基诺夫带往北京,当他得到清廷决定派遣使团赴边境会谈时,依照训令,没有向清廷出示上述草案。
描绘克里米亚远征的画作
第一、二轮会谈
第一轮会谈(1689年8月22日)
在仪式性地确认双方使团的全权身份后,开始各自申诉自己的主张。戈洛文指责清廷不宣而战,致使俄方遭受重大损失,要求停止一切边界纠纷,归还逋逃和财产并赔偿损失;清方则予以反驳,指责哥萨克人非法侵入大清领土、非法修筑城池,表示整个达斡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清的土地。
这样的争论自然不会有结果,于是戈洛文将谈判议程转移至比较具体的缔结和约和边界划定上。他提议以黑龙江直到滨海为界,其左侧归俄罗斯,右侧归中国。索额图断然拒绝,指出:里雅那江(勒拿河)原系我疆界,黑龙江流域以及外贝加尔湖以东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他提出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作为中俄边界的对案。
谈判陷入僵局,只好散会。
17世纪末绘制的雅库茨克及周边地区的地图
第二轮谈判(1689年8月23日)
戈洛文要求清方提出一个具体的划界方案,清方表示维持昨天方案不变。俄方表示不能接受,再次回到以黑龙江为界的划界方案,理由是:“沙皇陛下方面在这条河沿岸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城堡,多年以来这条河流就是由沙皇陛下方面占有的。”但清方坚持整个达斡尔地区属于大清,边界只能划在此区域之外,如果俄方不能接受,则不必再谈,让沙皇派其他使节去北京解决。
双方不肯让步,会谈再次僵持。
为打破冷场,戈洛文让步,提出另一个划界方案,提出以贝斯特拉亚河(中国称牛满河、今俄境内布列亚河)为界,同时要求清廷赔偿雅克萨以及其他城堡俄国居民的损失。索额图提出则抛出第二对案:以尼布楚为界,左面,沿黑龙江往下至尼布楚属于沙皇;右面,沿黑龙江至鄂嫩河以及鄂嫩河至发源于筏场的音果达河一带,归中国皇帝。
戈洛文提出第三方案,申明不能再改:以结雅河(精奇里江)为界,黑龙江左面至该河属于俄国,右面归大清所有。清方拒绝接受,并亮出自己的底牌:除了尼布楚以外,再无别的边界可以接受。
会议没有达成协议,天晚散会。
尼布楚
当天晚上,清方将帐篷从会议地点拆走,当俄方质询时,他们表示,因为俄方不同意以尼布楚为界的方案,清方不再考虑与俄方会谈。但也表示,如果俄方有新的想法,则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交我方,我方乐意回答。
1689年8月24日至9月7日间的两个星期间,双方使节团没有正式会见,而是通过各自的译员进行磋商,俄方为安德烈·别洛鲍茨基及几名文书,清方为耶稣会教士张诚和徐日升。
城下之盟
8月27日,清使召集随行官员、水陆将校,开使团会议,决定围困尼布楚城,如俄方强硬,则“一举而陷尼布楚”。
《八旗通志》郎坦传记载:第三日,郎坦见戈洛文语意不逊,乃密向诸大臣说,“临行时,有密旨,令‘相机而动’。今观罗刹,非以兵威勒之不可。今夜我率八旗与宁古塔劲兵渡江,设伏于其城近林谷中。天明,诸公试往讲之。从则已,设再不从,以兵威惧之,事可济也”。当夜,清兵渡河,埋伏在林中,第二天早晨,诸大臣仍旧至幕所,与俄罗斯使者谈判至中午,无果。“郎坦因将上赐八旗蠹,给八旗护军等执之,督众旌旗于周林谷中出入,以张声势”。
《八旗通志》
张诚日记记载,使团会议决定渡河,布置军队做封锁尼布楚城状,同时立即召集所有对俄国人的虐待不满、寻求摆脱俄国人统治和归附皇帝的鞑靼人,并下达了当夜运送军队过河的命令。一百人奉令急速乘船去雅克萨,命令他们与留在附近的四、五百人一起毁掉田禾,不准放任何人进城。
戈洛文在出使报告中记载,清军将尼布楚包围起来了,周边的布里亚特人和温科特人及舒林加人约两千蒙古人参加了围城。尼布楚城内顿时恐慌起来,因为当时的尼布楚城中军职人员、居民只有一千四百五十人,清方的军役人员达一万五千人。
面对清方的军事压力,戈洛文当晚派翻译别洛鲍茨基赶赴清营,质询何以包围尼布楚、中断谈判,但清方表示并不妨碍谈判继续,“设置岗哨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并不限制俄方自由,但“夜间除外”。
28日,戈洛文再次派遣翻译别洛鲍茨基,告知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让出雅克萨,但希望清廷不得再筑城。但清方不理,于当天渡什耳格河,布阵于靠近尼布楚东边的山头,并将司令部设置在山坡上,船队也奉命分别停泊在两岸,士兵则靠近船队沿岸扎营。全部军队向前推进,直到可以望见尼布楚为止。军队分营布阵,占据了萨哈连乌喇和尼布楚之间的全部阵地,切断了俄国人与外界的联系。
俄方见清方战意颇决,一方面加紧备战,连夜修筑三层栏马栅,在栏马栅之外挖掘战壕,布置大炮;另一方面,动员归顺俄国的根特木尔率领队伍加入军事示威,《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写道:“决定外贝加尔地区命运的时刻到来了。忠实于俄国人的根特木尔王爷武装了他的所有通古斯人来增援我方队伍。俄国人出疑兵以迷惑中国人,在涅尔琴斯克东北面的山上出现了俄国步兵和骑兵,向中国人表示俄国的增援部队已经到来”。
不过,戈洛文毕竟没有能力对付清方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且训令也是必须尽快达成和谈。尽管双方已经进入军事对峙,但谈判的大门是敞开的,所以,他再次派遣别洛鲍茨基前往清方营地,表示:凡清方要求,均将听允,惟希望先有一个大约条款,请清方派译者传送。清方因担心俄人使诈,坚拒,经俄方再三敦请,才决定派张诚一人前往。
29日,俄方送来条约草案,主要内容是:
以格尔必齐河及其河源至第一道石头山为界。俄方拆毁阿尔巴津城,双方不得再在此处建立居民点和寨堡,但双方可在此不受干扰进行渔猎。又自额尔古纳河上行至河源为界,俄国在此所筑寨堡移入俄国境内。
嗣后自清国致帝俄之文书,必记载俄帝尊号之全文,即或不然,亦宜记载其略号,且文中不可使用表示两国皇帝尊卑不同之文字。
双方互换使节,以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接待对方使节,“按外交惯例,以礼相待”,其所持国书,宜亲手捧呈于皇帝,在其所居住之处及朝廷中应享有充分自由。
两国之间的贸易应完全自由,两国臣民经其所属政府允准可随意去往各地,并一切商业,均得自由。
清使一一加以驳覆,并表示,在划界谈判中论及商业之类“尤属不伦”。当时,又一批喀尔喀人率部投清,清军力量大增,俄方不敢再辩,遂依清廷方案,回去准备条约文本。
8月30日至9月7日,双方各自准备并交换条约文本,就一些实质问题进行艰苦而复杂的谈判磋商,最后达成协议,签订了此后影响中俄关系达二百余年之久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文/邓文初;编辑/子杰;相关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