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小文,《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普及最新研究成果

1月28日,科学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该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邀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位专家携手撰写,由中华书局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全书由前言《何以中国》和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共20篇文章组成。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华强在致辞时表示,《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集中呈现了当代历史、地理、文学名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一般读者更新对于中华文明形成和演进的认知。“在写法上,该书采用‘大家写小文’的方式,并配有104幅彩色插图。在不到30万字的篇幅里,以普及性的语言,讲清了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历史的规律性知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与会代表在会场外合影  科学出版社供图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春生在发言时认为,《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具有三方面特点值得总结:一是古今贯通,把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贯通起来;二是情理交融,把学术的理性严谨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结合起来;三是内外兼美,把内容的深刻厚重和形式的美观大方统一起来。

“1963年8月,在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中国’就是指周武王的王都。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两字。”《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的前言《何以中国》开宗明义,力透纸背。

葛剑雄线上发言  摄影 王诤


前言作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在线上发言时表示, “以前这方面有一些专著,但是普及做的不够,很多基本的情况,不仅是广大民众不了解,专业外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是在一个怎么样的人文自然环境下发展过来的。理解中华文明,理解中华民族,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它历史地理的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在发言时提出,应该关注到“西洋”的地理概念,“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也就是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印度洋上为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画了一个圆,把西洋和西域贯通了起来,这其实是全球化互联互通理念的先导。”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