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江户时代风物之美,加拿大藏“粹美东方”来到上海

日本江户时代朴素温润的茶器、悠静沉稳的漆器、沉浮尘世的浮世绘美物……包括这些文物的“粹美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1月26日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幕,展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 博物馆藏91件日本文物,从日本茶道器皿、莳绘漆器和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浮世绘中风俗,一窥日本江户时期风物之美,呈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生活美学以及与中华文化间的渊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江户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城市为中心,其素朴的器物之美,如今已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元素。展览分为“茶禅一味”、“花鸟风月”、“一期一会”三个单元,通过茶器、漆器、浮世绘等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更为直观地探究传统器物的工艺技巧,演绎日本文化的吸收过程,诠释东方文化的独特之美。

展览现场


据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介绍,这批文物原本位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线上,2019年,由于场馆进行展线的改造升级,故而这批文物得以到国外巡展,来到中国。此次世博会博物馆的展览是继苏州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之后中国巡展的第三站。

“我们从世博会博物馆的定位出发,去构想我们新一年将要举办的临展,文化的融通与汇聚是我们所关注的,我认为这个展览跟我们博物馆的定位是非常契合的。”谈及该展举办契机,刘文涛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是我理解的真正意义的跨文化艺术展览。”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艺术与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教授说,“通过这个展览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互相了解,共同认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沈辰教授介绍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是北美仅次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第二大馆,收藏将近100多万件艺术和文化藏品,其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43,000多件,日本文物50000多件。

此次展出的文物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日本收藏中的精华,多数为在明治时期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通过捐赠、基金会购买等方式入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于100多年前进入加大拿,向西方观众传递东方的审美与艺术,时至今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仍可对它们进行着不同的解读。

茶禅一味

中国是最早栽茶、制茶、品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在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社会生活后,形成了兼具宗教、艺术、文化多元素的文化活动。第一单元“茶禅一味”,展出茶罐、花瓶、香盒、茶室器皿等,展现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

展览现场《千利休画像挂轴》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奠定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延续了村田珠光的“佛法即在茶汤中”的思想,改珠光提出的茶道思想“谨敬清寂”为“和敬清寂”,确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该单元首件展品即是《千利休画像挂轴》。每年春天在他的忌日,利休像这样的挂轴,被用于纪念茶会,以纪念大师的功绩。

第一展区 造景


第一展区 造景


在茶室中,茶师的插花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小香盒用来收纳练香或香木,茶师会在炭点前将香投入炉火。茶师们在营造宁静洗练境界的过程中,总是匠心独具,茶室中所用的器皿,均反映了一定的禅宗教义。

唐物文茄茶罐 明代(1368-1644年)


展览现场 汕头彩绘瓷碗 明代


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出产不同的陶瓷器,因都是取当地陶土或瓷土烧制,故大多以“产地名+烧”来组合命名,名称如“织部烧”、“濑户烧”、“美浓烧”等,区别可见一斑。第一单元展示了唐津烧、京烧、肥前烧、美浓烧、濑户烧、萨摩烧、乐烧等。

其中乐烧茶碗由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年)发明。他想发明符合其乡村茶哲学的手抛厚釉陶器,与之前流行的无瑕疵的的中国瓷器截然不同。

展览现场 乐烧


展览现场 萨摩烧锦手蛤蜊形香盒


展览现场 美浓烧


展览现场 濑户烧


花鸟风月

日本在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本土文化融合与吸收,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风情的传统器物。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及作品的呈现,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风光;民众对传统戏剧的追捧与喜爱,反映出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趣味与审美心理。第二单元“花鸟风月”展示了漆器、莳绘技法制作的用品、印笼等物品。

当中国漆器已进入黄金时代的时候,日本漆艺才刚刚起步,在中国漆文化的影响之下,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时莳绘技法日趋成熟,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达到巅峰。莳绘漆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漆器之一,由于加入了描金银的技法,更增条其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文化冲击。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莳绘漆器,是收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奈良时代﹙710-784年﹚的唐刀《金银螺钿唐大刀》,刀鞘部分装饰有莳绘纹样。

展览现场 莳绘提盒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莳绘提盒(字面意思是“携带分层食品盒”)是由漆木制成的便携式野餐工具包,由小盘子、清酒瓶和可容纳四、五份食品的分层食品盒组成,并且全部固定在架子上。在江户时代中期,人们去参加季节性聚会或庆祝节日,如赏樱花、中秋节以及看戏时,都会带着食 品提盒去野餐,食品提盒开始流行起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这款食品提盒是用金莳绘华丽地装饰着一圈鹤的家族纹章,表明这是婚礼家具的一部分

展览现场 三友扇图莳绘香盒


三友图莳绘砚盒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小川秋景图莳绘砚盒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印笼原被用于收纳印章,到江户时代演变为腰间存放药物的容器。此次展览展出多种风格的不同印笼,如涡纹雕漆印笼、中国人物雕漆印笼、仁王像山门图莳绘印笼。其中仁王像山门图莳绘印笼为三段式构造,正面描绘了仁王像山门图,在日本,仁王又称金刚力士,闭口佛像为阿形,开口佛像为哞形,在中国民间则以哼哈二将的名字为人熟知。印笼背面则描绘了山间松树,暗示寺庙建于深山之中。绳端处有一枚绪缔,刻有唐草、仙鹤等图样。

展览现场 涡纹雕漆印笼


中国人物雕漆印笼


中国人物雕漆印笼


仁王像山门图莳绘印笼 


戏曲与音乐在江户时代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犹如狂言、能剧、歌舞伎等的日本古典戏剧,还是日本传统和乐器的演奏,皆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能剧是一种使用面具、以鬼魅或神话为主题的戏剧;狂言以诙谐搞笑为目的,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是能剧的串场表演;大多数和乐器为外来乐器,例如太鼓、三味线、十三弦筝等,由中国传入,发展出独特的和乐之韵。展览展出能剧所用的面具、琴等物件。

展览现场 右至左 狐面木范,狂言用武恶面具,能剧用小面


展览现场 十三弦筝


一期一会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文化的一个亮点,是日本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被称为江户人生活的缩影。浮世绘的主题包括风景、演员、历史故事等,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犹如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第三单元“一期一会”展示了日本浮世绘名家名作,包含鸟居派、胜川派、北斋派、歌川派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新吉原大门中之町浮绘根元 奥村政信 江户时代 木版画


展览现场 市川团十郎五代目 胜川春英 江户时代


“浮世”一词原为佛教用语,意为尘世的生活,常喻人生无常苦短,须尽欢处且尽欢。江户时代,人们的兴趣转向同时代的时尚和风俗,面向普通民众描绘生活百态的绘画和版画大量问世,这些便是“浮世绘”,即描摹浮华俗世之绘。

最初的浮世绘是画师用毛笔直接绘成的单件作品,即“肉笔绘”,其后受明清版画技巧影响,出现了大量印制的木版画,包括绘画、雕版、拓印三个步骤,即“板绘”,木版画起初仅以黑白两色印刷,继而才诞生了使用多种颜色反复套印的彩色版画——锦绘。

展览现场 邸内游乐图屏风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这个单只的屏风描绘了在虚构的风月场所中娱乐活动场景,例如饮酒、唱歌和划船。画中的人看起来很开心,脸上的表情很愉快。这种由非官方、非学术画家创作的色彩缤纷的世俗场景绘画在江户时代(1603-1868 年)初期很受那些想要分享纯粹的快乐感而没有政治或宗教意图的人们欢迎。这种态度和画风后来发展为浮世绘木版画,字面意思是世间沉浮的绘画,代表了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化。

展览现场 邸内游乐图屏风(局部)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山下白雨 葛饰北斋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葛饰北斋是日本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山下白雨(暴风雨中的富士山)出自《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富岳三十六景》这一系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版画用较为严肃的方式描绘了雷雨迫近之际的富士山。因山体色调锐利而深沉,故称“黑富士”。而同系列中另一幅构图相似的画作因采用更为宁静的笔法描绘了晴空之下的富士山而被称为“赤富士”。

东海道五十三次一蒲原 歌川广重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东海道五十三次一蒲原》该幅作品由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创作。1832年,歌川广重随同幕府官员从江户前往京都,向天皇进献御马。翌年,在出版商的协助下,歌川广重将这次旅行沿途的风景写生,汇集创作成了名所绘巨制《东海道五十三次》,为当时的日本民众提供了足不出户便可一览山河的视觉体验。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4月7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