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书店与一座城市的三十年——学而优书店开办30周年记

岁月如梭,物换星移,广州学而优书店开业,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来家国,八千里路云月。书店的开启,始于邓公南巡之后,书店的历程,伴随着这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时代浪潮的涌动。最初几年,它是岭南读书人的惊喜;之后十余年,它作为国内著名书店引领过潮流,被视为图书销售的风向标;晚近十数年,受互联网冲击,收缩战线,苦苦坚守,转化为一个文化的地标,情怀的寄托。当年的同道,风入松、季风书店……已经悄然隐入历史的云烟之中,只有这家书店,依然挺立在南国,正在开启下一个三十年的航程。

第一家学而优书店的模样(摄于1999年)


值此时刻,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历程,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1994年元月,时任花城出版社《随笔》杂志编辑的陈定方,在迁居香港的大学同学的鼓励下,注册了一家图书文化公司,在懵懂之中闯入图书批销行业。6月18日,她在新拓建的广州市图书批发市场签下了一号档口,开启了图书批销事业,而那些资深同行却说:你来迟了!

这一年,是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之后的第二个年头,经济大潮涌动之下,体制内的人员纷纷下海经商。当时的图书批销业,领袖著作与中小学教材是新华书店“专营”的,此外的属于“一般图书”,可以开放经营。新华书店一向乐意轻松地做专营图书的发行,导致“一般图书”销售不断萎缩,受此影响,全国的出版社库存积压严重,生计艰难。于是国家开放了个体书店,允许“二渠道”协作出书以及有条件地参与批发业务。“二渠道”是相对于新华书店这“一渠道”而言的一条新的输血通道,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出版行业,让这个国际上的“夕阳行业”,在中国大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那时,北、上、广三市构成图书的三大集散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涌入了数千万“打工仔”,广州的图书市场,以“打工读物”销量巨大为特点,通过各市、县的三级、四级分销商,构成一个畅通的销售网络,直到终端的书店或书摊。迅速增多的书摊,如水流般快速渗透到每一个社区角落、路口津渡,从而做大了市场。老板们向陈定方说“你来迟了”,是因为图书批发市场形成之初,处于“卖方市场”,货才运到门口,还没卸下车,就被一涌而来的下级客户抢走了。但仅过两三年,这种轻松的日子就成为过去,于是他们有此说法。

1997年在书店的合影(左二为陈定方)


所谓打工读物,也是“地摊读物”,大多是杂志开本,封面艳丽辣眼,显得低俗。陈定方很不喜欢自己的档口出现这类书籍。她从西南师大(今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又到中山大学攻读古汉语研究生,其间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同源词考的论文,得到导师李新魁教授的肯定,李教授还因此组织中大、暨大、华师一批做文字、音韵、训诂的学者,成立了岭南国学社,以求交流汇通。但因毕业那年留校名额骤减,陈定方不得已放弃了当老师的梦想,到花城出版社工作。只是她从来没有想到,四年后自己会出来做生意。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经历了读书、教书、编书的人,她最大的优点是懂书。那时只凭一个书名,最多是一个封面,就要决定是否承担该书在广东的独家经销权,并现款交付。有限的资金,又限制她每次只能挑选几种书,幸运的是她几乎没有走过眼,不多的资金因而得以快速流转。作为新来者,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她的销售额就赶上了同行。作为懂书的人,她觉得有很多书值得推介给读者。为此她从出版社挑了许多内容很好但其实并不适合做批发的图书,她觉得客户一本两本地拿,也很好,所以她的档口,书的品种是同行中最多的。这一举动迎合了那些真正有个性的书店的喜好,居然带动了销售,在“淡季”不“淡”。

后来,我站在旁观角度回看,她的这些真正为读书人着想的做法,意义十分深远。一是无意中领先一步,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阶段,率先完成了从专卖畅销书阶段到小批量多品种的过渡。二是大量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品种,不仅形成了特色,而且通过与三、四级市场的互动,在互有所需的过程中,筛选出合适的客户,构成一个直达终端的销售网络,进而成为社科文化类图书在广东的最佳代理商。在面向整个广东这一庞大市场中,一个小小的档口,能够在某一个层次、某一类别的图书分销中占有特色,便自然地有了立足之地,也很快在民营书业中崭露头角。

批发门市员工的合影(2002)


与此同时,她的后发优势也日渐显露。在当时商业大潮之中,最难得的是“信任”二字。她其实不懂做生意,但她强调的是诚信,同时也是这个市场中学历最高的人,先生则是大学老师。同一时期进入书业做出版的一批人,正是与她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出版、记者、学者背景的人,他们都希望找到可靠的长期合作者,以减少交易成本;各出版社也需要这样可信赖的代理商。处在三大图书市场之一的广州,可信任而且懂书,对人文社科类图书销售最为擅长,这让陈定方的企业迅速成为业内最优合作对象。接着,她在广州开设了第二家批发门市,稍晚一些,更在深圳开设了第三家,成了广东地区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最大批销商。

但陈定方感受到的却是不满足。批销毕竟以量大为宜,以大众读物为主,那么,很多高品质的图书仍然无法进入终端。那时广州缺少一家真正的学人书店,学者购书,要借出差北京、上海的机会,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作为读书人的梦想之一,往往是开一个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书店。

1996年初,在经济大潮之中,中山大学推倒西门边上的围墙,建造二层的临建来出租。陈定方租了其中两间,在这里创办了“学而优书店”。她的目标是做一家真正的“学人书店”,哪怕亏本,她也愿意用批发部的资源来养着。

1997年的学而优书店


在她的预设中,这家书店主要是为中大的老师们服务。但没想到,它很快就成为本市高校学者的首选,并辐射到整个中国广东、港澳甚至台湾,以及新马等地,也是来穗学者的必到之地。接着,她在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边上开设了两家新店。又与广州地铁合作,开办了“地铁文化快线”,在一号线的18个站都设有零售点。再之后,学而优应邀在新建成的深圳二号候机楼开设了五家分店,并且进驻到刚搬迁的广州白云机场,还在深圳富士康工业园区花巨资设立了分店,希望给有着30万年轻人的流水线增添一些人文气息。在陈定方之前,国内所有机场都是盗版书充斥,内容多为“地摊读物”,她为机场书店设立了标杆,全国机场书店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深圳机场书店效果图(2003)


在这样的场域之中,一家连锁书店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更加凸显出来。当2002年搬迁至新址的学而优总店开张时,《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十年书肆几番新》,提出一座一流的城市,应当有一所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出版社、一流的书店,学而优书店便是其中的书店担当:“学而优之于广州,相比万圣书园之于北京,其意义显然要大得多;因为北京书肆如林,而广州只此一家学而优啊。” 

事实上,一家人文书店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读者对于学而优的肯定,是可以找到很专业,甚至冷门的书,不会空手而归;而书店的意义,则是从数以十万计的书籍中,为读者选书、找书,也为好书寻找读者。在这一文化传播的链条中,学人书店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所以,这里并不只是出售普通的商品,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也因为如此,这家书店的历程与广东文化的传播与建设,息息相关。无数孩童少年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课外阅读,无数年轻学子追随着学而优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这让学而优真正成为广州的文化地标。

1997年的学而优书店


然而世事无常,就在学而优书店蒸蒸日上的时候,迎来了互联网统领天下的时代。网商先以低折扣吸引顾客,培养读者网购习惯,再通过无远弗届的强大物流控制了零售市场,实体书店尴尬地成了别人的商品展示窗口;当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阅读成为风气之后,实体书店更是举步维艰。短短五六年,全国实体书店出现了倒闭浪潮,学而优也从鼎盛时期的30余家大小书店,萎缩到只剩下中山大学旁的这家总店。与此相随的是批发业的溃退。幸好陈定方及时收手,清理了债权债务。

最近多年,学而优一直都在坚守,也在努力转型。这里不再担当读者的主要购书场所,但可以是一个沉浸式体验场所,一个休憩的港湾,一个文化的地标,一个历史的记忆与象征。这里有很好的咖啡,舒适的桌椅,安静的环境,可供读者在此阅读、写作和网上办公,参加各种读书活动,聆听免费的讲座,当然也可以挑选和预订自己心仪的书籍。

2023年的学而优书店


三十年了,店旁的树木已然参天,阳光透过树荫,照在学而优的玻璃门上,显得斑斑驳驳。临近的商铺已不知更换了几次,但学而优依然安好,正带着斑驳的历史,走向未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