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六册)
(唐)李延寿 撰,卢振华 王仲荦 点校,张金龙 主持修订,中华书局
《南史》八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唐朝李延寿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南史》起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四二〇),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五八九),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本次修订在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点校本《南史》基础上进行,沿用百衲本为底本。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史》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近代旧体诗文集萃编》(全二百册)
杨天石 李遇春 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书由著名学者杨天石研究员与近代旧体诗词研究专家李遇春教授共同主编,主要收录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的人物创作的旧体诗文集,总计606种,涵盖诗集、诗稿、诗抄、诗录、诗存、文集、文钞、文录、文稿、文存、杂稿、丛稿、全集、遗著,等等。成书或刊刻时间主要集中在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间,其中绝大多数为线装书,有刻本、稿本、钞本、铅印本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本书是对近代旧体诗文集的一次大规模、系统性整理,极大地扩充了近现代文学、史学研究的资料,对于打破学界对近代旧体诗文数量少、价值低的主观印象和偏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构近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加强学科建设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诗文集中所记载的个人的思想、情感、经历等,是研究近代人物及其思想、交游,乃至近代历史、社会、文化等变迁的重要资料。本书所收资料,所有目录经过严格查重,凡已整理出版过的诗文集,不论点校、影印,原则上皆不再收录。
《明文海》(全二十册)
(清)黄宗羲 纂辑,黄灵庚 慈波 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首次对《明文海》进行全面校点整理,附收《明文案》、《明文授读》二书所载而不见于《明文海》的选文,庶几一编而兼备观三书。《明文海》以浙江图书馆藏482卷抄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文津阁钞本、文渊阁抄本、文澜阁钞本、涵芬楼抄本、静嘉堂抄本等,并酌情参校选文作者别集及明代其他文献。底本有目无文者,据《文案》、《授读》、作者别集及明代其他文献补辑。《明文案》不见于《明文海》浙图本选文的整理,以天一阁本《明文案》为底本,参校台图本、甲库本、浙图本。其有目无文者,据作者别集及明代其他文献补辑。《明文授读》不见于《明文海》浙图本选文的整理,以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为底本。其中与《明文案》所重复者,更为剔除。书前有翔实深入的前言,从明代政治、学术渊源、文学流变、遗民情思及七个抄本源流关系均作全面疏理、考索和研究。附录相关序跋、《〈明文海〉选文作者索引》、《〈明文案〉选文作者索引》、《〈明文授读〉选文作者索引》。
《天水放马滩秦简文字编》
方勇 郝洋 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天水放马滩秦简是一批重要秦简牍文字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系列研究,其《墓主记》 (即《丹》)对志怪文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日书甲种、乙种对秦汉时期的日书研究、社会生活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有鉴于此,本书对天水放马滩秦简进行了系统的文字整理,按照《说文解字》的字头排列顺序,将天水放马滩秦简牍的文字进行编排处理,其中涉及学术界释错的字形及没有释出的字形,编者一并进行改释和补释,尤其是其中由于竹简保存不善而导致的字形不清晰的图版,编者尽可能地提供摹本,以供读者参考。
《康熙御赐直隶诸臣法书》(一函八册)
中国书店 整理,中国书店出版社
《康熙御赐直隶诸臣法书》原题“恩赐直隶文武大小诸臣御制法书”,八卷,三十八帖。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前后,康熙皇帝为治理河患,兴修水利,在几次南巡中临写唐太宗、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诸帖,分别赐与以直隶巡抚李光地为首的直隶大小文武官员二十八人。后刻有李光地、朝琦刻帖并敬呈康熙帝御览奏折全文。所题诗文多与水利、农业有关,表达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因其为御书,受赐范围较窄,存世稀少。此次出版依据吴引孙旧藏拓本影印,并附法帖内容的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域外汉籍音乐舞蹈古图集》(全十一册)
俞永杰 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乐舞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支脉,但由于乐舞的即时表演特征,今人难以获知古人乐舞形貌及情状。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乐舞文化的影响遍及周边地区。此次编选影印出版的《域外汉籍音乐舞蹈古图集》即是域外具中华元素、特色之乐舞绘本的集合呈现,包括《古代舞乐图》《舞乐装束》《舞乐之图》《乐人之图》《信西古乐图》《圣门乐志》《古今图书集成图纂·乐器部》等。所收录的域外古乐舞图像资料内容包括乐舞的形象、乐器、道具、服饰等的图样,部分还有细节拆解图、文物存藏地信息。本书可助力读者便览古代乐舞文化之具体形象,窥知中华乐舞文化之域外影响,并借以辅助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
《聊斋志异合评》(全二函十二册)
(清)蒲松龄 著,齐鲁书社
一得山房藏板《聊斋志异合评》,光绪十七年喻焜刻本。珍稀版本,首度公开。目前已知存世仅三部半,本次动用两部半。以重庆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补以四川省图书馆藏本、书友自藏本,首次影印出版。三色套印,刊刻精美。使用了罕见的“三截楼”版式,主体为朱墨套印,部分页面为绿色套印,极尽木刻套版印刷之能事,是我国古代小说版刻中的佼佼者。名家汇评,冯评首见。汇集了《聊斋志异》最具代表性的王士禛、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四家评语,是《聊斋志异》批评的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本书是冯评唯一的原始出处,“三会本”“任校本”等的冯评皆来源于此。
《元稹研究文集·新编元稹年谱》(全六册)
吴伟斌 编著,三秦出版社
《新编元稹年谱》(全六册)是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300万字,以年为序,以《新编元稹集》元稹诗文之编年成果为主要依据,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考证元稹一生的生平行事、诗文编年、政治活动、交游唱和等,勾勒考证了元稹生平的方方面面,同时纠谬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错误记载,纠正古人、近人、今人对元稹的误解,客观地描绘并还原了元稹的历史本来面貌。本书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诸多新观点,破解了中唐历史上的不少谜团,解决了学术界关于元稹研究中一直无法自圆的诸多疑团,搞清楚了元稹历祖历宗和元稹在世53年的生平以及子孙延续情况、对元稹现存和辑佚诗文2566篇编年精确到年季月日、纠正元稹勾结宦官等重大问题20个、疑点污点近百个等。本书所有研究成果均经多方考证,编年、校勘、笺注、辨伪、辑佚、考论均提供翔实充足的理由和证据,保证了该书的学术性、资料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明清小品丛书》(全十二册)
苗怀明等 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
古代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短小隽永,活泼灵动,饶有情趣,富于美感。晚明清初是小品文的辉煌时期,当时的作品之多,流派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唐顺之、归有光等人富有情韵的散文小品,是晚明小品兴盛的前导。此后,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以及汤显祖、张大复、陈继儒、徐渭、王思任、张岱等人,共同创造了晚明小品的繁荣。清代受晚明思潮余波浸渐,小品文成就斐然可观,金圣叹、李渔、袁枚、郑板桥、余怀、蒲松龄等人,颇有上乘之作传世。《明清小品丛书》对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家的散文小品进行辑选整理,共十二册,分别为《归有光小品》《汤显祖小品》《张大复小品》《陈继儒小品》《袁宏道小品》《王思任小品》《张岱小品》《金圣叹小品》《李渔小品》《蒲松龄小品》《郑板桥小品》《袁枚小品》。这些小品文从雅致的生活情调中透射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关乎生命智慧、生活艺术和哲理思辨。
《吉金光华:山西青铜艺术》
山西博物院 编,三晋出版社
地处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山西,不仅是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相关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从矿冶、模范制作到铸造成器,几乎涵盖了青铜工业的所有环节。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自宋代时便已开始。现如今,虽然考古学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已突破了金石学的藩篱,并在“正经补史”之外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艺术史或艺术鉴赏方面的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吉金光华:山西青铜艺术》从数以千计的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中精选了100件,它们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样、典雅的铭文展现着青铜时代与众不同的艺术美。书中每一件器物都用清晰的器物照片、准确而极富艺术感的线图、体现着铜器不一样气息的全形拓三种形式展现,青铜时代的艺术之美在这里交融。
《马其昶文集》
(清)马其昶 撰,彭君华 整理,黄山书社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清代安徽桐城人,曾师事桐城派名家吴汝纶、张裕钊,古文名声鹊起,有“桐城派殿军”之誉。《马其昶文集》基于《抱润轩文集》二十二卷、《抱润轩遗集》一卷、《抱润轩集外文稿》,再辑录三种未收而见于《抱润轩文集》十卷、《抱润轩文》一卷的文章若干篇。马其昶处于封建王朝终结、新文化运动勃兴的大变革时代,他的古文斩截枝蔓,刊落凡近;瘦硬精谨,简淡天成;雅洁古奥,经术湛深;善言名理,文气充盈。本书为完整地研究、把握桐城古文由发展至终结提供了第一手生动材料。
《河岳英灵集》
(唐)殷璠 编选,沈相辉 评注,岳麓书社
《河岳英灵集》是唐代殷璠编选的专门收录盛唐诗作的诗歌总集,书中选录自常建至阎防的盛唐诗人24家,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至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的诗作234首(现存230首),每人各附评语,是现存的唐人选唐诗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作者选篇严格而精到,品评中肯,论诗以风骨、兴象为旨趣,这使得此唐诗选本历来颇受重视,影响广泛。并且,除了赞美盛唐,作者更想要以此书引导当时及以后的诗歌创作,立意深远。本书是《河岳英灵集》的全本全注全评全彩图版本,部分论诗文章还增加了翻译,以期给读者带来美观且实用的唐人选唐诗版本。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全十一册)
杜文玉 主编,凤凰出版社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收书3种11卷。其中《五代十国史料辑存》6卷,分门辑录散见于历代笔记、小说、文集、类书、政书、史论、方志、游记、法律、绘画、书法、佛典、道书等典籍中的五代十国史料16000余条;《全五代十国文》4卷,收录五代十国时期17个政权、808位作者的文章、诏敕、奏议、政论、碑文、墓志、钟铭、塔铭、砖铭、经幢、题记、游记、法帖、佛典、道书、赋、醮词、买地券、敦煌文书等3900篇;《五代十国研究论著目录》1卷,分为中文、日文和英文三部分,共20个板块,收集1900-2019年国内外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一套全面系统的论著目录索引。丛书搜罗详备,体例科学,便于查检,集史料与研究成果于一编,在隋唐五代史料的发掘整理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
徐文跃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镇江文库·学术编》(全二十册)
马明龙 主编,广陵书社
《镇江文库·学术编》主要收录自东汉至民国时期,镇江地方人士所编撰的学术著作约100种,大致按经学、语言文字学、史学、诸子、艺术、杂学、医学等类编排,每一类又以编著者的主要生活时期为序。其中收有多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及稀见珍贵的版本,如(清)谢庭兰撰《韵考略》五卷,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缪之镕刻本影印,(清)丁立钧撰《历代大礼辨误》一卷,据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等等。所收文献,除涉及经学、史学等传统学术著作外,尤着重于反映镇江地方特色的镇江地方人士的艺术著作和医学著作的收录。每种著作皆撰写有提要,介绍本书内容、特点及版本情况等。本书所收,对于研究镇江地方人士的学术活动、著述情况等,传承和发扬镇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医药文献大全》(全二百零六册)
喜马拉雅文库编纂组 编,才让多吉 主编,巴蜀书社
《藏医药文献大全》是有史以来藏医药学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最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出版工程,在藏医药学文献整理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书将散见于藏医院、民间、寺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未出版过的藏医药古籍文献及已经出版的藏医药影印本图书进行录入、整理,其一半以上的内容为国内外首次整理出版。全书收录自7世纪至21世纪存世可得且版本来源清晰的藏医药古籍,计3022种,1.2亿字,分为藏医史记、古典医藏、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注释、曼唐详解、临证医案、国医大师旺堆文集等十大类,并编有总目录3册便于查阅。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丛刊》
陈文新 余来明 主编,崇文书局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论的传介,国人林传甲、黄人等也开始编写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民国时期著述成书的中外著作达数百种之多,只有少数著作得以整理出版,但不够系统,且部分整理本错误较多,有待考订。由陈文新教授、余来明教授主编的“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丛刊”精选民国时期出版的20种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系统整理,包括窦警凡《历朝文学史》、林传甲《京师大学堂讲义中国文学史》、刘大白《中国文学史》等。选本多为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稿,多为首次整理出版,反映此时期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和多样化的文学史观,力图揭示中国文学史著作发轫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史著作知识谱系,呈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深度和价值。
《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
陈赟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庄子》三十三篇,借寓言见意,文章瑰丽无比,文笔纵横跌宕,肆意汪洋,要捕捉庄子之意甚难。一般以为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最为纯正。《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是作者陈赟(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教授)长期教学《庄子》的总结之作,洵为研读《庄子》的踏实导引。本书全录《庄子》内七篇原文,体例正如副标题“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所示,每篇基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题解,总括该篇大意,提示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按《庄子》行文脉络分章,章解句释,甄别故训;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内七篇视为网状的意义结构,力图疏通其思想脉络,并在一定程度上敞开内在于《庄子》的精神世界。
《帝陵图说(外三种)》
(清)梁份(清)潘祖荫 刘仁甫 著,姜鹏 标点,北京出版社
本书共包含《帝陵图说》《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四种清代以来的陵寝文献。梁份是清代初期重要学者,也是明遗民圈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所著《帝陵图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天寿山明十三陵及金山景帝陵地理状况、营建过程、规制、风水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和风水思想,对明代帝王陵寝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均为清人潘祖荫著,各一卷。潘氏于同治、光绪间先后参与办理清文宗,穆宗等皇室成员葬事,奉派往东陵、西陵办事多次,后将相关行程的日记整理成书,以行程目的地命名。本书因为成于多难之际,不甚为世人所知,潘氏日记正本有所遗失,有光绪刻本传世。本书对研究清皇室的葬事有历史参考价值。《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是民国初期人刘仁甫所著的一种文史读物,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十三陵的选址、建设、方位等相关信息,并附清代皇帝对明陵的相关谕旨、题咏等,也掺杂了一些民间故事在内。
《中医十三经》
钱超尘 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医药学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至今,在绵延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文献体系。《中医十三经》借鉴了儒家、释家、道家“十三经”的提法,由国内外数十位中医药学、版本学、编辑学专家学者讨论、甄选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黄帝内经太素》《外台秘要》《本草纲目》13种,分装为36卷出版。所选版本精良,多为坊间鲜见的宋、元、明代善本,并将日本所藏诸多珍本收录其中,特聘请中医文献学家钱超臣教授对每部经典入选版本进行文献考证,撰写详尽的解题,凸显文献版本之流传有序,祖国医学之博大精深。钱老于耄耋之年执笔挥毫、笔耕不辍,2022年11月,老先生仙逝,彼时《中医十三经》尚在审校阶段未能成书,终成憾事。钱老为延绵接续中华千年医脉所留之遗作今终面世,相信此书定将对中医药学经典之传承发展颇多推动,于后学业者亦当裨益良多。
《史简遗珍:馆藏近代书札六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 编,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所收录内容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馆藏近代书札六种:《名家手札》为许瀚的友朋存札,含道咸时学者吴式芬、何绍基等给许瀚的书札、诗简,所谈皆艺文,反映了一批道咸学人的交游活动。《沈曾植致陈焕章手札》于研究民国初年遗老思想与孔教会等相关问题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名家墨迹》,收录祁寯藻致常恒昌函等,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东南战事与内政情况。《古芬山馆藏前清中兴名臣手札》,收录文格与京内外官员的往来函札,对清军镇压太平军受挫情形、光绪初山西赈灾情况、官员升黜、请托荐任的官场习气等都有反映。《林鸿年书札册》收录同、光之际林鸿年写给沈葆桢的8封信,涉及治理台湾建议、福州地方事务纷争诸事。《各名家致陈绥卿手札》收录王宪、徐继鎕等写给陈介眉信札,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及捻军起义时河南地方乱象、官场动态及地方官员的种种困境。本书内容涉及清末民初的政治、学术及社会生活各方面,记录细致生动,有助于具体史实的考订和学术研究。
《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全二册)
(清)卢文弨 批校,浙江大学出版社
《周易兼义》九卷,以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这个批校本有三种颜色的批校,此为首次以彩图的形式向学界披露。
卢文弨所批底本为汲古阁刻本《周易兼义》。卢文弨对《周易》的校勘在《十三经》校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阮元及后世的《周易》校勘、编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校勘成果和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这个批校本中。《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主干典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周易》的校勘、整理以及相关资料的披露,是对《周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徐乃昌往来书札摭拾》
裘陈江 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乃昌(1869-1943),字积余,号随庵,室号“积学斋”,安徽南陵人。曾受业于大学士翁同龢门下,与缪荃孙、康有为等人相往还。徐曾赴日考察学务,回国后鼓吹教育、实业救国、兴办学堂。辛亥革命后,他寓居上海、苏州等地,直到去世。徐氏是晚清民国学界名流,对近代江南地区的文教事业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作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学者,他曾多方觅求与收藏珍贵古籍、碑刻,校勘出版诸多精品书籍,是近代以来以一己之力校刻图书最多的出版家之一。本书所收书札,虽仅是徐氏往来书札中的沧海一粟,但对徐氏庞大的交游圈已是初步呈现。其往来通信的友朋中,重要人物涉及谭嗣同、张謇、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郑孝胥、罗振玉、王国维、缪荃孙、叶昌炽、傅增湘、刘承幹、陈乃乾、孙毓修等等,均为一时翘楚,因此徐氏往来书札的初次成辑,对近现代史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史料补充,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壬寅消夏录》(全三册)
(清)端方(清)缪荃孙 纂辑,魏小虎 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
《壬寅消夏录》是清末重臣兼收藏家端方(1861-1911)的书画藏品目录。《壬寅消夏录》四十卷,全书内容详赡,时间跨度从晋唐书画到清代书画。《壬寅消夏录》基本沿袭了“消夏录”的体例。书中散见的按语,为实际纂辑者缪荃孙所作,史论结合,时出新解,对于考订流传、鉴赏作品、文献辑佚,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体例与按语对后出的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书有直接的影响。此次《壬寅消夏录》整理,以续修四库本为底本,以上图藏《壬寅消夏录残稿》一部十册作为校本及补充本。此上图本中保留了二十八篇卷前目录,恰可与续修本互补,复原出完整的四十卷目录。它著录的藏品中也有百余件不见于续修本,有助于使后人了解匋斋藏品的全貌和编者取舍的标准。
《南车草注》
(清)朱彝尊 著,尤裕森 注释,上海书店出版社
《南车草》一卷,系清初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游粤时所作诗集,收诗一百三十首,另附朱氏与曹溶在粤酬唱的《薇堂和章》,三十二首,共一百六十二首,多为《曝书亭集》《曝书亭集外稿》所未收。本书系对《南车草》的点校、注释之作,深入揭示了朱氏早年生平经历,与张家珍、陈恭尹、屈大均等人的交游状况,以及清初岭南一带人文风貌,也为研究朱氏早期诗风及其遗民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本书注释详赡,见解独到,有利于大众理解朱氏用典的意蕴和社会背景。
《顾廷龙全集》(全十册)
顾廷龙 著,《顾廷龙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顾廷龙先生生前长期主持合众图书馆,并担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顾廷龙先生治学严谨,著述精深,一生致力于“收书、编书、印书”,在版本目录学、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顾廷龙全集》是顾廷龙先生著作、文章和书信的全面整理,不仅包括公开出版过的《吴愙斋年谱》《章氏四当斋藏书目》等专著,而且收录了顾先生从未发表的读书笔记、书信等内容。全书共七卷十册,包含《文集卷》(上下册)、《著作卷》四种(《说文废字废义考 古匋文孴录》《章氏四当斋藏书目》《吴愙斋年谱 严九能年谱》《苏东坡法书石刻目录》)、《读书笔记卷》(上下册)和《书信卷》(上下册),较全面地展现了顾廷龙先生的学术成就,为学界研究顾廷龙先生生平提供了宝贵、丰富的一手资料。
《黄文弼所获西域文书》
荣新江 朱玉麒 主编,中西书局
《黄文弼所获西域文书》系统收录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先生(1893—1966)于1928—1930年间在吐鲁番盆地和环塔里木盆地发掘、搜集的中古胡语、汉语文书。分汉文文献、胡语文献两部分。汉文文献包括经、小学、子、集、文书等内容;胡语文献则包括历书、经济文书等内容。所有文献均刊布相关图版并转录文献文字,胡语文书的部分先作拉丁转写,再进行翻译。本书收录的文献分藏不同的公藏机构,这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搜集的珍贵材料,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诸如“斯坦因文书”“伯希和文库”这样的评价与利用。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统一编号,整合出版,有助于恢复“黄文弼文书”原本的综合体面貌,更为学界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石刻文献选编》(全二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石刻文献200余件,内容涵盖建置、学校、水利、政绩等多个方面,记录了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碑刻中不乏书家墨迹,是上海地区文人收藏、碑帖鉴赏传统的体现。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石刻文献结辑出版,以期向读者展示石刻文献的原始面貌,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医论医话精选集》(全十五册)
严道南 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医论是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著。医话则是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作。本书搜集了历代大量医家的医论和医话,不仅提供学习和研究医案,更能丰富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阔视野,启迪思路。 本选集包含了《医衡》、《医学源流论》、《医门棒喝》、《研经言》、《医原》、《华阳医说附鲁楼残简》、《慎斋遗书》、《止园医话》、《丹溪心法》、《蠢子医》、《读医随笔》、《医医偶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王乐亭指要》共15本丛书。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的价值。
《蜀石经集存》(全五册)
虞万里 主编,王天然 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经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授权,对于现存蜀石经残拓进行全面系统汇编影印出版,采用原大高清全彩印制,最大程度地呈现原拓原貌。分为五册,即《周礼》《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穀梁传》各一册,《毛诗》与近代出土残石拓片并一册(包含《古文尚书》一块、《毛诗》重言两块拓片),《春秋公羊传》与《陈氏木刻蜀石经》《蜀石经题跋姓氏录》并一册。由虞万里、王天然二位先生分别撰写“序言”和“概述”,尽述蜀石经镌刻背景、经过,与流传、形制特点、文本来源等等;并附录了王天然先生对残拓文字的释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