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好莱坞编剧手册?

去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来自韩国的丧尸题材影片《釜山行》意外爆红,在世界范围内均获得了不俗的口碑,而该片在戛纳首映结束后的韩国本土放映中,更是以惊人的1156万观影人次夺得2016年韩国票房冠军。无独有偶,一部和《釜山行》类似的灾难片《隧道》也在韩国年终票房榜上以712万的观影人次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此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部名为《潘多拉》的韩国灾难片——围绕地震之后陷入危机的核电站展开的生死营救。该片曾连续二周蝉联韩票房冠军,让当时的颁奖季热门《爱乐之城》只能屈居第二。重点是,这部和《釜山行》《隧道》颇为类似的影片,是片方在《釜山行》制作完成后仅仅一个月就拿出的新剧本。

是否察觉到似曾相识?崛起于二十世纪初年的好莱坞是电影发展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抑或是鸿沟。在经历了呼风唤雨的片场制时期、欧洲电影浪潮和电视产业鏖战的衰退期、60年代末的新好莱坞等众多变革,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似乎依旧站在被关注、被仰慕的台阶之上。《金刚狼》、《神奇女侠》等等每一部被送向虚拟世界的动漫衍生电影都会凭借其绚烂夺目的视觉特效和精良的工业化制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俘获大批观众的眼球。而当观众还沉溺在上一部影片带来的快感中时,好莱坞已经炮制出全新的英雄和故事,准备又一轮的狂轰滥炸。

回到韩国电影,以《釜山行》为代表的这种高度一致的类型化影片,和其快速的、高效的工业化制作水准也难免让人将它和隔海相望的好莱坞划上等号。

跳出电影行业,在图书界关于好莱坞电影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近几年如《故事》《作家之旅》《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等关于好莱坞编剧的书籍在国内相继出版,而且热度有增无减。其中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作家之旅》更是被奉为好莱坞电影人的必读书目。而作为好莱坞的跨界衍生物,它们也都或多或少地沾染了这个黄金作坊的习性。 

谁需要好莱坞编剧手册?

埃里克·埃德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剧作教授、剧本创作的研究生课程主任。先后为索尼、华纳兄弟、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等多个影视机构提供故事片剧本。由他所著的这本《故事策略》还有一个副标题——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策略。如果说数字23让人感到好奇,那么23之前的“必备”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在埃德森的这本《故事策略》中,围绕23这个数字产生的论述构成了书的主要骨架,甚至演化为一个成功剧本必要构成。在本书的后三部分,埃德森分别以23个故事段落塑造人物的工具、一个有力角色的23个英雄目标行动和分解拥有成功票房的电影23个故事段落为一个成功剧本或是成功影片搭桥铺路。“一条通往好莱坞式大卖座的坦途。”——本书的前言里一位编剧这样评价它。

这实在让人费解。在为好莱坞六大片厂出谋划策的剧本研发者看来,一部电影或一个剧本并非是按照自我逻辑和脉络缓慢探索并最终自成一体的文化产物,而是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地、有目的性地分成数个模块,然后按照一套屡试不爽的公式将这些模块组合在一起,用来赢取眼球和票房的商品就此诞生了。就好像当一个心有所想的人想要种一棵树的时候,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将种子、土壤、化肥、需要浇水的量算好之后,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倒在桶里,一棵漂亮的、被认可的树立马就会长出来。 

谁需要好莱坞编剧手册?

和《故事策略》比起来,《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摆上台面的姿态就要柔和很多了。本书作者罗伯特·麦基是被公认的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更不要说他手下有多少学生拿到过好莱坞的桂冠。尽管在本书的前言编者就急于将这本书和类似于《故事策略》这样的编剧手册撇清关系——“《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著作,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它超越僵死的教条……”

《眩晕》《八部半》《假面》等等,在谈到这些作者属性无法忽视的影片时,麦基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影片和《夺宝奇兵》《终结者》混为一谈,将它们统一称为精美绝伦的银幕故事:“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如果我们剥开其外表,我们就会发现,其内核是一样的。”由此看来,麦基并没有比上文提到的埃德森进步多少,当埃德森用一套直白裸露的数字公式肢解剧本的时候,麦基不过是将埃德森的这套工具加以包装利用,从本质上而言,两位的招牌都在于将数个不同的剧本进行去个性化、去作者性的抹杀,抽丝剥茧地将这些手术台上的各异之物变成好莱坞人人皆可用、人人皆可食的产物。难以想象《假面》和《八部半》等影片成为经典依靠的不是伯格曼和费里尼作品中的精神隐喻和道德诉求,而是麦基笔下观众离开影院时异口同声惊叹的那句:“多好的故事啊!”事实上在此,麦基又一次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不同个体对艺术的迥异感受。从银幕内到银幕外,麦基或者说好莱坞不仅剔除了电影作品的多样和多变,还试图让它的观众落入一个已事先被统一化的陷阱并消解差异所带来的愉悦。 

谁需要好莱坞编剧手册?

那么是否可以把这类炙手的好莱坞编剧手册看作是新形式的文化入侵?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论风靡的当今,这样的担忧似乎太微不足道了。

九十年代早期,为了防止好莱坞电影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恶果,美国以外的政府尤其是欧洲各国都对美国影片的进口进行了限制。为此好莱坞的众多片厂说服美国政府,积极协助好莱坞向海外推销美国电影。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先是宣布好莱坞为美国的基础产业,继而成立海外电影局。威尔逊表示:“有鉴于电影是传播公共知识的最高级手段,使用的又是普世通行的语言,以至于对彰显美国的蓝图和目标有重要的帮助。”

一个世纪之后,在《故事》中,麦基这样评价雷诺阿、伯格曼、费里尼、布努埃尔、瓦依达、安东尼奥尼、雷乃“风靡全世界”的影片:他们就像浮华的室内装修商一样,拍出的电影仅仅能够悦人眼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其结果是,欧洲集中出现了一批天才之后,留下的只是一片枯涩的电影荒漠,有待好莱坞填补这一真空。

或许好莱坞的独到之处并不是他们善于制作高度一致却依旧赢得追捧的影片,也不是他们高效成熟的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好莱坞最为鬼魅的地方在于,它在将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产业吸纳到自身体系的同时,将自己的那套说辞略加调整就可以轻易地植入到“新教徒”的体内。而可以让这一模式屡屡生效的原因大概是:大多数泛好莱坞式的产品都可以做到只赚不赔,《釜山行》票房登顶,《故事》自1997年初版以来长期占据畅销图书排行榜,仅在国内,《故事》就先后再版三次。资本所带来的狂热让众多电影产业内外的淘金者乐此不疲地奔向这座造梦帝国。 

谁需要好莱坞编剧手册?

那么,好莱坞编剧手册是否可以帮助或是拯救良莠不齐的国产影片?现在看来,与其说这个问题注定要得到一个有气无力的答案,倒不如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透露出了有气无力。它多少让人感到畏惧,感到眩晕。

上个世纪,人类学家霍腾斯·鲍德梅克把好莱坞形容成“梦工厂”:专门将“预制好的白日梦大量生产”。在今天,那个站在台阶之上的人也从未想要离开,他高超的魔术技法和熟练的招募手段正在引领更多的朝圣者进入一场浮华轻盈的梦。(文/Dzolan)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