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眼中的余秀华:残疾农妇14年锲而不舍文学路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美媒称,来自横店的41岁残疾农妇余秀华已经成为拥有中国读者最多的诗人之一,甚至被称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8月21日报道,余秀华1976年出生于横店,自出生起她就一直忍受着脑瘫的折磨。19岁那年,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个年长她12岁的建筑工人结婚,27岁那年,她开始写诗。她说,在那之前,“我很少读文学,2006年以后,我才开始在手机上看到更多的名著,但是在读它们之前,我就知道如何写作了。”“我喜欢写诗,因为它们简单,没有多少字,”她嘴巴抽搐着,断断续续地说道,“这适合我,因为我很懒。”

她41年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一栋砖房农舍里,门前有树,周围是麦田。大多数日子,她会一脚深一脚浅地走过一条土路,到一个池塘去喂鱼,用一把不太顺手的镰刀割草,喂她的兔子。在房子旁的阴影里,在一张低矮的桌子上写作,努力控制她颤抖的身体。

报道称,然而在2014年,她的生活改变了。那一年,余秀华在她的博客发布了《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发了轰动。她的诗歌被中国著名的文学杂志《诗刊》的编辑刘年发现并转载,到2015年2月,她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后者为30年来最畅销的中国诗集。

一大批记者蜂拥到她的农舍,想要亲眼见见这位把情欲热望写得如此生动的残疾农妇。去年,电影导演范俭拍了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她的另一部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也出版了。今年,她第一次离开中国,出现在斯坦福和其他美国大学的电影放映会和研讨会上。

“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亚特兰大莫斯洛特学院教授、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沈睿在《月光落在左手上》的序言中写道。

但余秀华说,她并不喜欢别人将自己和狄金森做比较,她从未读过狄金森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了解有限。

报道称,作为一个作家,她通常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女性、农民、残疾人,但她对自己的名声和这些标签并不在意,还说自己对读者的反应没感觉,“最重要的是,写诗意味着面对我自己,并不是面对别人,”她说,“这是在表达我自己,无论他们回应我的诗与否,那是其他人的事,跟我无关。”

她的很多作品是关于她的农村生活,在一首有关她父亲种的小麦的诗中,她写道:“你的幸福是一层褐色的麦子皮,痛苦是纯白的麦子心。”

她也经常以爱情和它带来的混乱为主题写诗,在《唯独我,不是》中,她写道:“我相信他和别人的都是爱情。唯独我,不是。”

电影导演范俭说:“你能在她的诗里读出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她渴望爱情,但又感到害怕,她其实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

余秀华承认自己的婚姻不成功,去年她和丈夫离婚。谈到离婚后的生活,她说:“这是我最美好的时光,感觉很好,”但她对自己依然持否定态度,只是她还有诗。

“诗歌是什么呢,”她在《月光》的后记中写道,“我不知道,也说不上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外媒眼中的余秀华:残疾农妇14年锲而不舍文学路

余秀华在横店农舍里长大,并开始写诗。(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